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晋江经验”、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基本策略,全力推进“四大工程”,深入开展“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 综 合
经济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1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739.02亿元,增长1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8%,拉动GDP增长1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39.15亿元,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0%,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例由上年的1.7﹕65.1﹕33.2调整为1.6﹕67.4﹕31.0。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本级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涨幅较上年上涨1.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0%。从八大商品类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看,食品类上涨10.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0%,居住类上涨6.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7%,衣着类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2%,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3%。举办各类招聘会50场,提供就业岗位9.8万个,达成求职意向2.28万人。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3.95万人,完成技能鉴定2286人,其中,初级工1727人,中级工559人。2011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150人。
二、 农 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44亿元,下降0.5%;林业总产值完成245万元,增长1.3%;牧业总产值完成7.36亿元,下降1.3%;渔业总产值完成18.50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8亿元,增长4.1%。
种植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93万亩;粮食总产量5.79万吨;水果产量0.66万吨;蔬菜产量22.91万吨;食用菌产量0.39万吨;油料产量0.88万吨。
林业:造林绿化6483亩,零星植树30万株。
畜牧业: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3.77万吨,下降0.2%,其中,肉类产量2.40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蛋1.00万吨,下降0.1%;肉猪出栏数26.08万头,下降0.2%,年末生猪存栏数18.64万头,增长2.7%。
渔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0.82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0.46万吨,与上年持平;淡水产品产量0.35万吨,增长2.9%。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734.85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66.21亿元,增长28.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产值1869.21亿元,重工业产值597.00亿元,分别增长33.1%和32.3%。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60.37亿元,增长10.7%;集体工业产值11.12亿元,增长2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1578.03亿元,增长33.3%。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78家,其中,年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780家,比上年增加149家;超亿元企业479家,比上年增加104家;超10亿元企业39家,比上年增加13家;超20亿元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7家;年产值超30亿元企业4家,比上年增加1家;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2家,比上年增加1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133家,鞋类(不包含制革)制造业114家,陶瓷石材业60家,纸制品(含印刷)业22家,食品(含饮料)加工业28家,制伞业18家,化纤业10家,分别占亿元企业单位数的27.8%、23.8%、12.5%、4.6%、5.8%、3.8%、2.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鞋业产值658.96亿元,增长37.9%;纺织服装业产值56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建材陶瓷业产值261.09亿元,增长30.3%;食品饮料业产值151.85亿元,增长31.4%;纸制品业产值145.98亿元,增长44.9%;装备制造业产值132.68亿元,增长40.9%;化纤业产值116.13亿元,增长58.4%;制伞业产值63.60亿元,增长16.4%;制革业产值56.89亿元,增长15.6%;电子光伏能源业产值37.28亿元,增长58.2%;高端印刷业产值8.08亿元,增长14.2%;航空零部件维修业产值3.23亿元,增长78.3%。
全年全市用电量达125.81亿度(含泉州直供区),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工业售电量103.88亿度,增长9.4%。
建筑业:年末本地资质建筑业企业58家(含劳务分包企业、工业性企业、一体化企业),比上年增加3家,完成建筑总产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417.38亿元,增长30.1%。其中,城镇以上口径投资完成389.87亿元,增长29.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1亿元,增长36.2%。全年全市128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61.2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5.0%。
城镇项目:全年城镇项目完成投资额292.93亿元,增长22.2%。内资企业继续构成城镇项目主要投资主体,全年完成投资205.48亿元,增长37.3%,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70.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全年完成投资49.31亿元,下降7.1%;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完成投资38.15亿元,增长3.1%。全年制造业完成投资179.22亿元,增长19.0%,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61.2%,其中,食品制造业完成投资7.67亿元,增长3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完成投资30.61亿元,增长22.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投资19.55亿元,增长3.6%;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投资10.30亿元,下降1.2%;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12.63亿元,增长50.2%。第三产业全年完成投资113.71亿元,增长33.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74.26亿元,增长2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4.2亿元,增长53.7%。
房地产: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96.94亿元,增长59.2%。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862.97万平方米,增长69.9%,竣工面积125.61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2.52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全市拥有公路1957.064公里(其中国家主干线30.44公里、国道10.73公里、省道107公里、县道248.977公里、乡道654.636公里、村道850.098公里、新建未确定行政等级的55.183公里),公路等级:其中高速公路30.44公里、一级公路42.725公里、二级公路443.694公里、三级公路95.377公里、四级公路1257.665公里,等外公路117.603公里。全市陆域公路密度为292公里/百平方公里,城市“畅通工程”达国家模范管理城市。
道路运输:全市拥有客运企业8家、客车421辆、完成客运量1959.37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68382.54万人公里;货运车辆总数21011辆、总吨位47574.62吨。货运企业60家、货车1538辆、吨位26774.93吨,完成货运量2029.77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21447.9万吨公里。
水路运输:全市拥有水运企业1家、船舶3艘、载重13501吨、完成货运量38.34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53656.77万元公里。
出租汽车运输:全市拥有出租汽车企业5家、出租汽车344辆。
公共交通:全市拥有公共交通企业2家、营运车328辆、公交路线24条。
全市拥有机动车维修企业155家,其中一类14家、二类42家、三类97家;摩托车维修企业2家。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13家、教练车616辆。
邮电: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46亿元,增长12.1%;电信业务收入7.04亿元,增长8.2%。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1.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59万户,互联网用户29.54万户。
旅游:全市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5家。旅行社15家,其中4A级旅行社1家。全市共有3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4家,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6家。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1.10亿元,增长19.0%。从城乡市场看,市区零售额135.95亿元,增长29.3%;农村地区零售额165.15亿元,增长11.6%。从行业销售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68.37亿元,增长19.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32.73亿元,增长14.3%。从规模经济看,全年限额以上商贸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93.27亿元,增长39.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底的24.3%提升到31.0%,纳入限额以上统计范围的商贸餐饮住宿业单位达182家。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商品出口交货总值达85.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全年自营出口31.65亿美元(海关数),增长42.4%,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5.93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15.7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8%和28.9%。
全年新批成立外商投资企业42家,投资总额1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2%,其中,增资14.24亿美元,增长117.0%。合同外资总额(含增资)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增资7.56亿美元,增长74.8%。外商实际到资(历史可比口径)9.56亿美元,增长22.5%。
八、财税和金融
财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中央级收入72.14亿元,增长31.1%;地方本级收入63.92亿元,增长41.4%。本级工商各税收入共完成收入58.85亿元,增长39.2%,其中地税部门组织收入33.94亿元,增长38.2%;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4.91亿元,增长40.6%。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7.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9.76亿元,增长1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11.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29亿元,增长8.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7.20亿元,增长14.0%。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质量监督
教育:年末全市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76185人,比上年末减少3117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6820人,减少461人,初中在校学生49365人,减少2656人;中职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11940人,增加435人;普通小学293所,在校学生160513人,增加1094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4055人,增加11580人;特殊教育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253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4所,注册学生11104人。年末中学专任教师5174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3390人,高中专任教师1784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547人;小学专任教师518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806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9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专任教师174人。
科技: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66件和153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1件。新增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2家,泉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7家;受理专利申请资助273件。组织申报省科技奖5项、泉州市科技奖16项,荣获省科技奖1项、泉州市科技奖10项(其中创业奖1项、科技进步奖9项)。组织申报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7家和泉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确认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2家(累计16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4家(累计37家)、泉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累计11家)。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累计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通过新办法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1家),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累计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累计23家)。争取下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家新产品计划1项和国家星火计划1项,扶持资金470万元;争取下达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扶持资金305万元;争取下达泉州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扶持资金442万元。累计下达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61项,扶持资金3259万元。共有28个科技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审,其中,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和国内先进水平6项。同时,有140个科技项目通过项目验收。
质量监督:全市有1家企业获“2009至2010年度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家企业获“2010年度福建省政府质量奖”称号。全市累计获中国名牌产品企业24家24项,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居全国县级前茅;获福建名牌产品企业111家128项。全市累计38家企业主导或参与47项国家标准制修订,31家企业参与47项行业标准制修订,18家企业主导或参与6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发展商品条码系统成员103家,办理续展282家。实现机构新赋码3653家,办理换证3630家、年审8330家。全市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92.8%。全市累计有356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466张“QS”食品生产许可证。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建成19个镇(街道)389个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评选市第三批文体建设示范村(社区)10个,建设150家“农家书屋”。创编《闽南人·家》、木偶戏《小熊康康》和《小萝卜头》3部精品高甲戏,高甲戏《金龙焕彩》第五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创排“祝福晋江”新春晚会。市木偶剧团到毛里求斯、塞舌尔、韩国、金门、澎湖、香港、北京等演出交流活动8场;高甲剧团往台湾、澳门、深圳参加灯博会、慈善活动、大型慰问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6场。举办“福建省第24届优秀文学”、“陈明玉文学奖”、《星光》文丛100期等颁奖座谈会3场。举办第21届侨乡灯谜会、晋江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美术、书法现场竞赛、第十三届中国(晋江)鞋业博览会开幕式文艺表演、“颂歌献给党”群众性歌咏比赛、戏剧展演节、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参加元宵泉州灯会等各类演出和展览10多场次。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活动达600多项。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申报工作。配合中央电视台做好“福建木偶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优秀实践名册”申报片拍摄工作。做好“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晋江文化典藏》系列之《弦管过支古曲选集》,《南音古曲选集》(第7、8册)、《晋江拾遗——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4卷。启动《晋江文化丛书》(第六辑)的编撰。
体育:组织我市第二届广场舞比赛,开展首批26家骨干企业广场舞试点推广工作。成立华侨中学散打训练基地。成立陈埭镇自行车、太极拳协会、东石镇太极拳协会。新建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个。承办“体彩杯”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表演赛。承办2010—2011、2011-2012CBA晋江赛区比赛。组织485个运动员组团参加泉州市第九届运动会,获总分第一、金牌数第二的好成绩。
新闻出版:多次承接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承办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我省印刷包装行业发展座谈会。新增6家泉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示范基地。启动全市娱乐场所、网吧、出版物流通市场文化市场“三位一体”视频监控体系。组织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收缴非法书报刊3974册;收缴盗版光盘96575张;取缔无证经营书刊、音像制品店、游商、地摊212家,大型无证销售非法音像制品点1处。举行2011年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活动。
卫生:2011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857家,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家(包括二级综合医院2家、中医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妇幼保健院1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镇卫生院13家、华侨医院1家和卫生进修学校1家),民营医疗机构45家(包括民营医院29家、门诊部16家),个体诊所33家。此外还有社区卫生服务站80家、村卫生所672家。编制床位数3792张,实有床位数3716张。各类卫技人员5350人,其中执业医师1530人,执业助理医师520人,注册护士1662人,药剂人员234人,检验人员231人,其他卫技人员117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25万人,城镇化水平59.96%。全市户籍人口为106.9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86‰,人口死亡率为6.42‰,人口自然增长率4.44‰。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31元,增长13.1%,人均消费性支出16306元,增长1.3%。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96辆,家用汽车37辆,彩色电视机178台,洗衣机96台,电冰箱116台,空调208台,电脑104台,移动电话296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65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37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住宅面积60.35平方米。年末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03辆,彩色电视机113台,洗衣机86台,电冰箱104台,空调104台,抽排油烟机78台,电脑55台,影碟机46台,移动电话251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4%和39.9%。
社会保障: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96.71万人,基金收入2.22亿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59.98万人,基金收入1.86亿元;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20.81万人,基金收入4.55亿元;医疗保险16.83万人,基金收入3.01亿元;失业保险10.6万人,基金收入4841万元;工伤保险16.34万人,基金收入2185万元;生育保险16.34万人,基金收入1650万元。
全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月补助水平提高到176元(不含五保)。五保标准由月人均460元提高到550元。全市共有城乡低保(五保)对象9134户21056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4766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年共办理项目竣工环保验收172家,共发放排污许可证(正式和临时)856份。105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医疗垃圾产生单位73家、工业危废产生单位32家),申报15类危险废物。80家企业安装接受省、泉州市、晋江市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联网,150家企业实施全球眼视频监控。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在良以上的350天(Ⅰ级101天),占95.9%;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梅岭街道竹树下社区等13个村、社区被授为2011年晋江市“绿色社区(小区)”,东石镇梅塘村等12个行政村被授予2011年度泉州市“生态村”称号。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