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海西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一个对接、三大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8.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5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96.69亿元,增长1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1%,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0亿元,增长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拉动GDP增长2.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例由上年的1.7:64.6:33.7调整为1.7:65.7:32.6。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本级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物价: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涨幅较上年上涨5.8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4.5%。从八大商品类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看,食品类上涨1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0%,居住类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9%,衣着类下降1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3%。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3%。举办各类招聘会36场,提供就业岗位6.8万个,达成求职意向3.62万人。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3.51万人,完成技能鉴定2146人,其中,初级工1495人,中级工104人,高级工10人。今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8098人。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9.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6.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6%;林业总产值完成1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94%;牧业总产值完成6.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渔业总产值完成16.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
种植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04万亩;粮食总产量6.14万吨;水果产量0.67万吨;蔬菜产量21.78万吨;食用菌产量0.41万吨;油料产量0.83万吨。
林业:造林绿化241万株(约1.2万亩),完成年度计划120%。
畜牧业: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3.80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肉类产量2.42万吨,增长0.2%,禽蛋1.03万吨,增长0.1%;肉猪出栏数26.63万头,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数18.14万头,增长1.1%。
渔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0.87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0.5万吨,增长2.5%;淡水产品产量0.35万吨,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086.76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56.19亿元,增长20.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产值1400.51亿元,重工业产值455.67亿元,分别增长22.1%和24.2%。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54.52亿元,增长17.2%;集体工业产值9.26亿元,增长1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1184.57亿元,增长23.9%。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05家,比上年末增加74家。其中,年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628家,比上年增加62家;超亿元企业373家,比上年增加42家;超10亿元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6家;超20亿元企业7家,比上年增加5家;年产值超30亿元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2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99家,鞋类(不包含制革)制造业86家,陶瓷石材业44家,纸制品(含印刷)业17家,食品(含饮料)加工业27家,制伞业13家,化纤业7家,分别占亿元企业单位数的26.5%、23.1%、11.8%、4.6%、7.2%、3.5%、1.9%。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产值4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制鞋制革业产值522.8亿元,增长23.9%;建材陶瓷业产值200.45亿元,增长18.2%;食品饮料业产值115.42亿元,增长22.5%;制伞业产值55.29亿元,增长14.4%;纸制品业(含印刷)产值107.84亿元,增长25.0%;化纤业产值73.47亿元,增长29.7%;电子机械制造业产值86.48亿元,增长39.9%。
全年全市售电量达114.24亿度(不含泉州直供区),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工业售电量94.93亿度,增长11.7%。
建筑业:年末本地资质建筑业企业55家(含劳务分包企业、工业性企业、一体化企业),比上年增加6家,完成建筑总产值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20.80亿元,增长39.3%。其中,城镇以上口径投资完成300.60亿元,增长4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0亿元,增长13.6%。
城镇项目:全年城镇项目完成投资额239.71亿元,增长39.4%。内资企业继续构成城镇项目主要投资主体,全年完成投资149.61亿元,增长47.7%,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62.4%;全年完成投资53.08亿元,增长5.1%;全年完成投资37.02亿元,增长85.4%。全年制造业完成投资154.06亿元,增长35.1%,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64.3%,其中,食品制造业完成投资5.82亿元,增长20.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完成投资25.08亿元,增长30.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投资18.87亿元,增长6.6%;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投资10.43亿元,增长151.0%;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8.41亿元,增长13.5%。全年完成投资85.09亿元,增长42.7%,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8.14亿元,增长11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5.74亿元,增长108.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0.77亿元,增长70.7%。
房地产: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60.89亿元,增长50.3%。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07.9万平方米,增长51.8%,竣工面积122.3万平方米。年末空置面积16.34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3.13万平方米、销售总额44.21亿元,比上年度分别增长46.6%、61.4%。
全年全市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3.1亿元,增长66.6%,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8.6%。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887.651公里,其中,国道(含高速公路)41.17公里,省道97.76公里,县道239.332公里,乡道642.107公里,村道839.152公里。全年完成道路客运量1889万人次,周转量63603.94万人公里;完成道路货运量1770.45万吨,周转量194772.78万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32.24万吨,增长10.6%,周转量58664.62万吨公里。增长14.0%。
邮电: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9231.8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邮政业务总量197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56.7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3.3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9.4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28.1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27.4万户。
旅游:全市拥有三星级(含三星)以上旅游饭店14家,其中“五星”2家,“四星”6家,“三星”6家。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3.19亿元,增长15.1%。从城乡市场看,市区零售额100.98亿元,增长20.1%;农村地区零售额152.21亿元,增长12.1%。从行业销售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成224.75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8.44亿元,增长13.2%。从规模经济看,全年限额以上商贸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61.41亿元,增长34.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底的23.5%提升到24.3%,纳入限额以上统计范围的商贸餐饮住宿业企业达134家。
七、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商品出口交货总值达68.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年自营出口22.23亿美元(海关数),增长56.8%,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0.04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12.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6%和37.7%。
全年新批成立外商投资企业41家,投资总额8.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增资6.56亿美元,增长51.9%。招商引资合同外资总额(含增资)6.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其中,增资4.33亿美元,增长60.0%。实际利用外资6.28亿美元,增长10.2%。
八、财税和金融
财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中央级收入55.03亿元,增长23.8%;地方本级收入45.20亿元,增长21.9%。本级工商各税收入共完成收入42.27亿元,增长22.4%,其中地税部门组织收入24.56亿元,增长18.1%;国税部门组织收入17.72亿元,增长28.9%。
金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97.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62亿元,增长1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73.7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35亿元,增长1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51.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1.16亿元,增长31.2%。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质量监督
教育:年末全市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79302人,比上年末减少7316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7281人,减少375人,初中在校学生52021人,减少6941人;中职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11505人,增加890人;普通小学291所,在校学生146085149567人,增加348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5683人,增加5985人;特殊教育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276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4所,注册学生14512人。年末中学专任教师5147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3341人,高中专任教师1806人;中职学校专任教师545人;小学专任教师505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35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9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专任教师188人。
科技: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242件和1297件。组织申报省级科技奖5项、泉州市科技奖13项、泉州市专利奖12项,获2010年度泉州市科学技术奖10项。培育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建设单位1家、国家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2家、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3家、首批晋江市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3家。被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共4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共15家)。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17项、泉州市级45项和省自主创新产品3项。争取下达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共获扶持资金280万元。国家星火计划2项,国家火炬计划3项;争取下达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其中省区域重大科技项目2项,共获扶持资金305万元。省自主创新产品1项;争取下达的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重大科技专项12项,共获扶持资金315万元;组织实施本市级2010年度科技计划项目262项,扶持资金4488.63万元。组织认定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3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6家和泉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组织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质量监督:全市累计有20家企业荣获“福建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荣誉称号。新增15家企业15项福建名牌产品。全市累计获中国名牌产品企业24家24项,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居全国县级前茅;获福建名牌产品企业112家127项。受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14项,其中标准复审5项;有5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使用采用国际标准证书。目前全市累计有6家企业主导8项国家标准制修订、35家企业参与4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17家企业参与30项行业标准制修订,1家企业主导1项地方标准制修订、5家企业参与3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完成新赋码单位2830家、到期换证3110家、复审6620家,发展商品条码系统成员62家,办理系统成员续展289家。全市累计有337家企业获得450张“QS”食品生产许可证。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图书馆被评为2010年中国书业“年度图书馆”奖。举办第六届中国航海日及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广场等系列活动,举办第四届南音演唱节、广场文艺表演、第23届戏剧展演节、第20届侨乡灯谜会、书画展览、晋江市首届广场健身舞、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等100多场次。组织民间社团及专业演出团体参加第十五届“群星奖”评奖、文博会、泉州南音大会唱、元宵泉州灯会等各类演出和展览20多场次。80余人次获灯谜、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不同级别、层次奖项,130多人次入选各种书画、摄影展览。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含村卫生所)828个,其中,市属医院3个、镇(街道)卫生院19个、民营医疗机构45个、村卫生所752所;编制病床数4833张,实有病床数426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60人,其中,执业医师1073人,执业助理医师516人,注册护士1029人,药剂人员224人,检验人员22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195人。
体育:成功举办晋江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并破多项省、市纪录。参加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县(市、区)总锦标全省第五、泉州第一。承办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09-2010赛季晋江赛区比赛,成功举办“喜得龙”杯2010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组织“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广场健身舞比赛。组团赴台湾参加第五届“海峡杯”男子篮球赛,组织参加第二届海峡论坛·海峡西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一年来,我市运动员在全国、省、泉州市以上各项锦标赛共荣获奖项124个。荣获第八批全国“游泳之乡”、“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等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字,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65770人,比上年末增加8841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5.85‰,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8.74‰。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9019元,比上年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57.89元,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16098.81元,增长3.2%。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16辆,彩色电视机182台,洗衣机90台,电冰箱130台,空调162台,电脑84台,移动电话292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2元,比上年增长7.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49元,比上年增长8.0%,人均住宅面积65.66平方米。年末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11辆,彩色电视机147台,洗衣机77台,电冰箱116台,空调125台,抽排油烟机75台,电脑40台,影碟机72台,移动电话224部。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2%和38.3%。
社会保障: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18.97万人,基金收入3.68亿元;医疗保险12.27万人,基金收入13098.46万元;失业保险10.5万人,基金收入2816万元;工伤保险14.84万人,基金收入698万元;生育保险14.84万人,基金收入998万元。全市共有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958户21571人,年发放保障金4521万元、补助水平金1153万元其中新增低保对象728户,1587人,增加保障金158.8万元。全年共救助各类困难对象1045人次,发放救助金166.91万元。全市共有五保对象827人,供养标准460元/月,年发放供养金501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未涉及人口相关数据,人口数据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