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2-11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270.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经济总量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1.8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8.02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451.01亿元,增长8.2%。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2%和22.1%,分别拉动GDP增长10.4和3.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24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8089美元),比上年增长12.6%。

第一、三产业比重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上升,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3.7:60.2:36.1调整为3.5:62.5:34.0。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6.7%,服务价格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91%。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9%,二手住宅交易价格下降0.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1%,其中,商品住宅租赁价格上涨3.2%。物业管理价格上涨1.5%。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全年有2305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7万人,转移就业6.22万人。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有30个街道和133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6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1.29万亩,下降3.6%;其中稻谷面积133.26万亩,减少6.9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3.04万亩,减少0.6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4.22万亩,增加2.39万亩。粮食总产量79.71万吨,比上年减少1.08万吨,其中稻谷52.11万吨,减少1.06万吨。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34.32万亩,比上年增长131.4%,其中,完成更新造林总面积2.8万亩,下降56.5%。更新造林中,荒山造林20.02万亩,增长409.5%;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面积0.85万亩,下降58.9%。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3.61万亩,增长146.8%。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8.69万亩。商品材产量21.17万立方米,下降18.6%。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8.41万吨,增长1.8%,其中,肉类总产量23.63万吨,增长1.8%;禽蛋3.87万吨,增长1.6%;肉猪出栏数246.35万头,增长0.5%,年末生猪存栏数153.52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00.62万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0万吨,增长2.7%;海水产品产量98.63万吨,增长1.2%,其中,海洋捕捞67.66万吨,增长3.9%;海水养殖30.97万吨,下降0.9%。

全市拥有10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1个福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和24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2家;无公害农产品307个、绿色食品85个、有机食品1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福建名牌农产品3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4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64.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8231.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26.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960.46亿元,现价增长31.0%,其中出口交货值1289.51亿元,现价增长27.9%。拥有超亿元企业1497家,比上年增加40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99家,同比新增30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50,比上年上升18.72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20.61,下降0.06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8.14,上升5.85点;资产负债率46.37,降低1.50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71828元/人,提高28600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3.42次,上升0.08次;工业产品销售率96.70%,下降0.9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别增长19.2%、59.1%和-1.3%。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8.01亿元,增亏11.72亿元,比上年上升493.3%。

全市工业用电量266.45亿度,增长7.1%。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3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有49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3.50亿元。全市建筑房屋施工面积5728.91万平方米,实行投标承包面积5008.91万平方米,招投标率达87.4%。房屋竣工面积1733.58万平方米,下降18.8%;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的企业99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5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城镇项目投资1181.67亿元,增长24.6%;房地产开发投资273.24亿元,增长34.5%;农村投资120.11亿元,增长19.6%。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1.38亿元,增长41.6%;第二产业投资719.37亿元,增长26.4%,其中工业投资707.29亿元,增长30.5%;第三产业投资844.27亿元,增长16.7%。

在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40亿元,增长16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63.79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84.71亿元,增长19.5%。

房地产开发投资27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163.81亿元,增长59.5 %;办公楼投资7.51亿元,增长847.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0.16亿元,增长56.7%。商品房销售面积481.28万平方米,增长8.4%。商品房销售额 340.81亿元,增长51.3%。在建(含配建)廉租住房9.4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施工面积28.61万平方米。

全市城镇项目投资中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1.0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0.5%。全年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76个项目,新开工102个项目。其中泉州船厂、惠安县斗尾公路建设、福建正麒高纤科技股份工业区厂房、聚龙运动公园及养生休闲项目、福建百宏集团年产33万吨仿棉差别化化纤生产项目一期、福建三安钢铁1000立方级炼铁高炉及配套工程技术改造、福建达利集团食品加工建设、金保利(泉州)科技实业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项目、晋江恒安集团卫生材料生产线、泉州市天纶纺织科技生态纺织原料项目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惠安县泉惠石化重油深加工建设、泉州浦西万达广场、福建紫云山风景区、国电南埔火电二期、依仁溪温泉小镇、福建天湖生态旅游休闲广场、安溪宝龙城市广场、丰泽区宝秀小区、台湾旺旺集团厂区建设、福厦铁路泉州火车站站前大道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投资;玖龙纸业年产65万吨牛卡纸工程、交通系统四大中心科研中心、江南新区高山片区危旧房改造、泉州田安大桥工程、泉州火车站东西大道西延伸段工程、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片区(一期)市政配套工程、北车(泉州)海峡轨道客车维修组装工程、泉州火车站普贤路拓改及延伸段工程、南安市会展中心片区建设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

年末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1.5平方公里。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464.7公顷,总绿地面积达6104.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6556.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9平方米;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345万平方米。全年中心市区自来水供水总量11121.54万立方米,自来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5543.71万立方米,用水人口200万人。至年末共铺装天然气管道517公里;天然气用户数2.4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按经营地统计[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2.30亿元,增长16.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269.62亿元,增长19.0%;餐饮收入额155.14亿元,增长14.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6%,通讯器材类增长21.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1.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73.7%,家具类增长173.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2.8%,汽车类增长29.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5%,金银珠宝类增长48.2%,体育娱乐用品类42.0%。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70.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6%。其中,出口107.84亿美元,增长30.2%;进口62.82亿美元,增长111.2%。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70项,比上年增长9.0%,投资总额41.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7%;合同外资金额19.82亿美元,增长23.0%;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外商实际到资28.51亿美元,增长14.5%;按验资口径统计,外商实际到资16.15亿美元,增长8.2%。新批外商投资超千万美元(含增资)的项目由上年的100家增加到110家。在新签利用外资合同中,投向第二产业的合同金额14.08亿美元,增长20.5%。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累计开业投产131家。

全年共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金额12137万美元,下降25.1%;共完成营业额5950万美元,增长105.2%;全年派出劳务人员5522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有4119人。批准境外投资企业13家,境外投资总额3579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30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402.0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350.06公里,比上年增加97.11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级公路里程2028.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71公里;公路密度达130.27公里/百平方公里。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57.4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9.44万辆,增长21.1%。全市共有营运汽车总数60320辆,其中客运班车6008辆(含出租车2820辆),货运汽车54312辆。年末拥有省际运输船舶218艘,总载重162.65万吨。

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330万吨,比上年增长10.4%。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56万标箱,增长14.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8.6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33亿元,下降29.6%;电信业务收入93.31亿元,增长8.9%。全年局用固话交换机总容量445.18万门,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5]1340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31.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01.07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49.36万户,增长25.7%;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49.18万户,增长27.9%。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65.5万人次,增长13.2%。其中,国内游客2619.9万人次,增长13.2%;接待境外游客145.6万人次,增长12.2%。境外游客中,外国人及华侨17.9万人次,增长13.3%;港、澳同胞103.7万人次,增长10.8%;台湾同胞24万人次,增长17.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旅游创汇7.93亿美元,增长13.0%。

八、财政和金融

全市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2.09亿元,比上年增收60.55亿元,增长33.4%,加上上划中央“三税”收入258.27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合计完成500.36亿元,比上年增收100.08亿元,增长25.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1.7%。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6.99亿元,比上年增加67.35亿元,增长29.3%。其中:教育支出70.05亿元,增长16.3%;科技支出6.74亿元,增长42.7%。另外,基金收入215.12亿元,基金支出232.06亿元。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6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7.0%,其中,税收收入203.89亿元,增长30.5%;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16.12亿元,增长18.4%,其中,国税税收收入308.13亿元,增长20.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26.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79.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50.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20.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人民币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4.46亿元,当年新增47.91亿元,其中住房贷款余额312.22亿元,当年新增41.64亿元。

全年证券市场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93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其中,境内新发行A股3只,筹集资金40亿元;境外新发行上市11只,筹集资金53亿元(按发行时汇率折合人民币)。截至2011年末,累计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10家增加到13家,市价总值429.8亿元,增长34.3%;累计境外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51家增加到61家。

全市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7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9亿元,增长20.6%;人身险保费收入54.60亿元,增长7.5%。支付各类理赔款13.11亿元,增长21.6%,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11.73亿元,增长25.9%。人身险各项给付支出8.60亿元,增长40.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7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高职高专12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1.81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招生3.62万人,比上年增加0.09万人;毕业生3.04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4所(含技工学校),普通高中112所。高中阶段在校生27.87万人,招生10.8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21万人和0.85万人。全市普通初中228所,初中在校生21.26万人,招生7.18万人。全市小学1396所,在校学生56.83万人,招生10.75万人。全市幼儿园1101所,在园幼儿30.01万人,招生13.1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93.6%。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0所,特殊教育在校生0.55万人。

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9.8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8541人,中级职称3.25万人,初级职称5.40万人。共设立了1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109人(次),目前在站博士后26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总数达255家;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数达14家;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分别有10个、65个和150个;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总数有111个;有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20家企业被评为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全年共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2项,其中,国家级113项,省级67项,市级322项。有78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全年专利申请8690件,授权6391件,累计专利授权数达31040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项,合同金额0.22亿元。

年末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1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75万台(件),非强检计量器具3.44万台(件)。全年监督抽查4017家生产企业的产品4310批次,合格率达93.4%。

全市9家企业参与8项国际标准研制,16家企业参与17项国家标准制修订,17家企业参与25项行业标准制修订,12家企业参与12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全市累计获批独立承担或联合承担6个专标委秘书处和工作组。全市有43家企业50项产品申报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其中有33家企业40项产品被批准使用采标标志。

全市累计有46项中国名牌产品,386项福建省名牌产品。新增获工商总局认定全国驰名商标20件,累计73件。累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项。

全市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5个,区域气象自动站184个。全市共有地震前兆台站18个,前兆测项93个;测震台站15个,强震动观测台站11个;GPS观测基准站1个,基本站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影(剧)院1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馆藏书总量291.27万册,博物馆10个,乡镇文化站126个。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881场。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节目1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9%;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节目5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2%。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09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3.28万公里。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946个,其中医院108个,卫生院125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34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311人,其中医生10282人,护师、护士9692人。卫生机构实有病床23539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385人。

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22705例,报告发病率269.38/10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网络直报覆盖率为100%,乡镇卫生院覆盖率为100%,儿童预防接种四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90%以上。

全市建成较现代化的体育中心9个、标准化体育场地4141个、非标准化体育场地2187个,200个农民健身工程点,2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1个多功能城市社区公共运动场所,开展泉州市第3届全民健身节。在世界和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4项5人次世界冠军,2项2人次亚洲冠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8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36%。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4.7‰,自然增长率为7.2‰。全市城镇化水平为59.3%。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3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13元,增长15.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57平方米。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7台、洗衣机98台、电冰箱112台、空调器237台、家用电脑112台、微波炉87台、汽车29辆、移动电话260部。农民人均纯收入10578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01元,增长13.6%。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52.55平方米。年末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3台、摩托车111辆、电冰箱93台、洗衣机64台、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256部。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8.3%和42.5%,分别比上年上升0.3个和0.2个百分点。

全市年末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21.41万人,比上年新增13.98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87.71万人,比上年新增13.87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8.66万人,比上年新增0.1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5.04万人。年末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9.42万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1.7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013人;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4.31万人,新增13.15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71.53万人和71.5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59.95万人,参合率达99.3%;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81.80万人。

年末全市收养性单位有99个,床位数7115张,年末在院人数2447人;其中城镇老年福利机构17个,床位1423张。全市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达275处。城市有2.39万人、农村有10.73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70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57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共投入重点流域整治资金13.8亿元,其中上游水资源保护资金3.76亿元。全年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整治投入资金10.04亿元。截至年末全市有2311家企业办理了水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1972家企业办理了大气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35家企业办理了固体废物污染排污申报登记。辖区各城市、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一、二级优良天数360天,占总天数98.6%;市区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晋江流域水质监测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8.5%;城市污水处理率82.6%。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55%;全市拥有森林公园3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9个,森林公园总面积3.9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55%。全市森林面积6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8.7%,活立木总蓄积量2657.9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2594.88万立方米。

全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8起,过火面积743.9公顷,因森林火灾造成受害森林面积381.5公顷,损失林木13423立方米,幼树63.8万株。

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3409起,比上年下降14.2%;死亡633人,下降10.3%;受伤3200人,下降16.2%;经济损失2444.34万元,下降21.2%。各类较大事故8起,上升6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8,下降25.8%;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7.73,下降15.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25,上年同期为0。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金门县。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4]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新设按“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两种消费形态的分组。

[5]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是指移动电话交换机根据一定话务模型和交换机处理能力计算出来的最大同时服务用户的数量。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海洋渔业局;木材产量、林业、森林火灾数据来自林业局;工业用电量来自市电业局;铁路运输数据来自南昌铁路局漳州车务段、泉州高铁站和晋江高铁站;新建公路、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交通委;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电话用户、上网人数等通信数据来自市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铁通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建成区绿地、自来水供用水、天燃气用户等数据来自公用事业局;货物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外经局;民航数据来自晋江机场;民用汽车数据来自交警支队;邮政业务总量数据来自邮政局;旅游数据来自旅游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发改委;高新技术企业数、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利授权等数据来自科技局;保险业数据来自在泉保险企业;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质量检验、国家标准制定修订数据来自质监局;气象预警、平均气温、登陆台风数据来自气象局;地震数据来自地震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档案数据来自文广新局;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卫生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环保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监局;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泉州市统计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