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多重压力下经济发展保持稳定恢复态势,生产需求总体平稳,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8.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02.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477.7亿元,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1:46.6:44.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8%提高到39.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4%提高到34.8%。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65930元/人,比上年增加12505元/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124元(折合12061美元),比上年增加5934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8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2.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3%,比上年末提高0.14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3%,失业人员再就业0.6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15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
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3.2%、0.5%、1.1%、4.5%、1.1%、1.8%;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下降0.1%。
新兴动能快速成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7.3%,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0.9%,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9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6万户。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9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种植面积33千公顷,增长4.8%;棉花种植面积1千公顷,下降24.1%;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6千公顷,增长1.9%。
全年粮食产量66.5万吨,比上年增长1.6%;油料产量8.3万吨,增长5.4%;棉花产量0.08万吨,下降25.3%;蔬菜产量30.5万吨,增长3.3%;茶叶产量1.4万吨,增长5.9%;肉类总产量9.1万吨,增长0.8%;禽蛋产量5.4万吨,增长1.8%;水产品产量14.7万吨,增长3.9%。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7%;农用拖拉机2.7万台,比上年减少0.1万台。
年末全市集体经济强村173个,净增强村数52个。经济强村占比28.7%,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2.7亿元,村均经营收益44.7万元,比上年增长4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22.5%,股份制企业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2.1%,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7%。分行业看,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2%,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4.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1%,金属制品业增长72.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63.2%。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中,石灰石、硫酸、铜合金、合成氨产量分别增长19%、12.9%、40.5%、5.3%,水泥、粗钢分别下降9.1%、4%。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末资质内建筑企业共387家,比上年末增加73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4.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22.2万平方米,增加12.9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8.5亿元,下降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3.4%;金融业增加值46.1亿元,增长12.4%;房地产业增加值50.5亿元,下降8.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93.9亿元,增长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3%,其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9%。
全年旅客运输量774万人,比上年下降10.8%;货物运输量18579万吨,增长12.2%。旅客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21442万人公里,下降52%;货物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6455814万吨公里,增长21.3%。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063万吨,增长3.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万吨,增长0.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422标准箱(TEU),增长0.3%。
年末全市机动车辆拥有量32.2万辆,比上年下降0.9%,其中汽车23.2万辆,增长6.4%。轿车拥有量13.7万辆,增长7.9%,其中私人轿车13.2万辆,增长8.2%。年末全市高速公路达328.4公里、一级公路达215.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196.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57.1公里。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1.4%。快递业务量(出港)2921.2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8.7%。电信业务总量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3.2万户,其中5G用户50.3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8.5万户,增加8.5万户。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07.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2%。旅游总收入623.9亿元,下降3.5%。年末全市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40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7个,3A景区19个。九华山风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3.3万人次,下降3.7%;旅游总收入98.6亿元,下降4.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5.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7%;民间投资增长12.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5.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6%。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7.5%,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35.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商品房销售面积73.3万平方米,下降59.8%;商品房销售额51.8亿元,下降58.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1.9万平方米,增长43.1%。
六、市场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6亿元,比上年下降2.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6.9亿元,下降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8.7亿元,下降2.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403.4亿元,下降2.4%;餐饮收入62.2亿元,下降2.8%。
全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21.7亿元,比上年下降3.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6%,肉禽蛋类增长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0.5%,日用品类增长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中西药品类增长21.8%,家具类增长6.6%,通讯器材类下降0.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8.1%,汽车类增长2.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8.4%。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出口5亿美元,增长44.4%;进口12.4亿美元,增长12.9%。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0.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亿美元。全年进出口超亿美元企业4户,超千万美元企业14户。对“一带一路”地区进出口3.5亿美元,增长62.9%,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0.2%。对欧洲、RCEP成员国两大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为1.5亿美元、2.6亿美元,合计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7%。
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95个,在建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809.5亿元,增长13.1%。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5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44万美元,增长138.3%。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税收收入52.9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8亿元,增长16.7%。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9.7%,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5.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7.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8.8%,教育支出增长7.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比年初增加198.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154.7亿元,增长19.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52.1亿元,增长8.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47.6亿元,增长22.6%,比年初增加23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01.3亿元,增长33%,中长期贷款余额726.9亿元,增长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42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9%,比年初增加37万美元;外币贷款余额267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8%,比年初减少621万美元。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0.5亿元,增长16.2%;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1亿元,增长8%。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64元,比上年增长6.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12元,增长3.9%。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35元,比上年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77元,增长4.9%;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2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消费支出15376元,增长0.7%;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
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2.2、20.4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9、17.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4.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6.8万人。年末全市共有0.6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4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注册登记的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8个,其中养老机构85个,儿童服务机构2个。社会服务床位11540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11248张,儿童服务床位142张。年末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682个。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41884人,成人在校学生1102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15533人。普通中学99所,在校学生73744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17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89%;初中在校学生42044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7.83%。小学154所,在校学生81327人,小学毛入学率103.01%。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57户。全年授权专利3015件,其中发明专利403件。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6.35亿元,增长143.6%;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33.21亿元,增长81.4%。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6项。
十一、文化和卫生健康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5个,国有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4%。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89个,其中医院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2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个,村卫生室61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33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23人,注册护士4585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539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280张。
十二、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实有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72.7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7千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50.5%。活立木蓄积量329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76%,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全年平均降水量1294.7毫米,平均气温为17.6℃。全年能源消费总量61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4%。万元GDP能耗下降3.8%。全社会用电量103.8亿千瓦时,增长9.1%,其中工业用电量80.1亿千瓦时,增长7.5%。
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2%。全市区域昼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8分贝,达到二级标准(较好)。长江池州段、秋浦河、青通河、尧渡河、黄湓河、九华河、龙泉河、陵阳河等8条河流共计10个国考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Ⅰ-Ⅱ类,水质优。城市污水处理总量达3834.3万立方米,集中处理率97.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7%。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5起,比上年下降38.6%;死亡35人,下降46.2%;受伤4人,下降81.8%。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省统计局尚未反馈2022年末就业人数,2022年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使用2021年末就业人员数计算。
5.货物运输总量及周转量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6.2022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1年不变单价计算,同比增长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是将2022年和上年新老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返加回收入计算的同口径增长率。
8.各类安全事故不含生产性火灾事故。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集体经济数据来自市委组织部;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亿元以上省外项目到位资金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公路运输、公路里程、水运运输、港口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铁路运输、铁路里程数据来自池州站;邮政业务、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宽带接入用户数据来自池州电信、池州联通和池州移动;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机动车辆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池州市中心支行;保险业务数据来自省保监局;基本医疗、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委;普通高等教育数据来自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据来自市教体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电视、旅游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等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电力消费量数据来自市供电公司;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CPI、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池州调查队;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