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按照 “5421”工作路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再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技资潜力、新型城镇质量和创新创业4个“百强区”,全区经济发展呈现运行筑底企稳、结构逐渐优化的良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 585.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2亿元,下降16.1%;第二产业增加值145.81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435.26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 : 25.9: 73.1调整为0.7 : 24.9: 74.4,其中三产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7亿元,比上年下降19.8%,其中:农业2.92亿元,下降9.9%;林业0.70亿元,增长12.9%;牧业3.27亿元,下降30.9%;渔业0.54亿元,下降19.4%;农林牧渔服务业0.34亿元,下降20.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3亿元,比上年下降1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0户,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的90.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6%。
规模以上工业现有的19个行业中,排名靠前的五大行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6%、15.7%、12.0%、10.5%和10.1%。其中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三大行业已占“半壁江山”,占比49.3%;专用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占比20.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区域行业特色明显。
各类经济类型中,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6.5%;集体企业0.36亿元,增长2.1%;股份制企业28.83亿元,下降3.8%;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93亿元,下降13.0%。
全区2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5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工业能源消费9.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其中规上工业能源消费7.1万吨标准煤,下降12%。
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81家,比上年减少5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2.97亿元,按现价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9%;竣工产值97.40亿元,下降 8.8%。本年新签合同额360.99亿元,比上年增长46.58%;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42355人,下降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03亿元,比上年下降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16亿元,增长118.3%;第二产业投资52.85亿元,下降5.5%;第三产业投资355.02亿元,下降2.5%。分行业看,工业投资52.85亿元,比上年下降5.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33.48亿元,下降18.9%。三次产业投资比为0.5:12.9:86.6。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9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21个;竣工项目287个。建设项目投产率48.6%。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163.7亿元。
全年房地产企业个数30个,施工项目个数28个,完成开发投资10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商品房竣工面积74.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6%;商品房销售面积72.61万平方米,下降3.5%;商品房待售面积5.42万平方米,下降30.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零售299.10亿元,增长12.0 %;餐饮收入20.80亿元,增长12.6%。
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381家,全年申报成功125家。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10.56亿元,增长8.9%;文化办公用品类19.85亿元,下降4.0%;汽车类99.70亿元,增长9.0%;服装、针纺织品类10.96亿元,增长20.5%。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0.8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6%,其中高技术服务业102.90亿元,增长20.4%。规上服务业单位净增数84家,其中高技术服务业57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三大行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37亿元、97.54亿元、7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6.4%、16.7%。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9.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出口8.17亿美元,增长21.8%;进口0.86亿美元,增长27.8%。
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其中引进外资2.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
七、财 政
全年财政收入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0%。财政支出3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完成10.39亿元,比上年增加2.56亿元,增长32.6%;企业所得税6.97亿元,增加1.01亿元,增长16.9%;个人所得税3.83亿元,增加0.82亿元,增长27.3%。
八、教育和科技
全区共有中小学55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2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中在校学生4796人,初中在校学生21844人,小学在校学生48269人。幼儿园11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含企事业办园)28所,在园幼儿29374人。在职教师总数384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2.73%,初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26.71%,小学学龄儿童毛入学率117.3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15.76%。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28所,市级特色学校29所。全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7.53亿元,比上年增加0.66亿元,增长9.65%。
全年首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国家级高企总数将达到116家。新组建车辆智能控制系统等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专利5687件,其中发明专利2524件;授权专利1883件,其中发明专利673件。8家企业获得合肥市2017年度贯标企业备案;3家企业获得合肥市2017年度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4家企业申报2017年度省级贯标企业。众创空间16家,其中6家晋级为省级、3家晋级为市级,众创空间数量位居全市之首。新认定区级众创空间3家,新备案区级星创天地2家,众创空间考核优秀3家。新增3家市级科技孵化器,新备案区级科技孵化器4家,实现民营企业科技孵化器零突破。
在安徽省评出的178项科学技术奖中,取得骄人成绩,“托卡马克高约束等离子体中缓解边界局域模的新方法研究”等38项成果获得奖项,占获奖总数的21%。
九、文化和卫生
全区大力丰富文化体育生活,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开展 “唱响蜀山”、 “魅力蜀山行 百姓大舞台” 等品牌活动,区两馆一场升级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倡导全民阅读,成立“悦读蜀山”读书联盟,建成5处城市阅读空间。成立蜀山区文化历史研究会,深入挖掘蜀山文史资源,讲好蜀山故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成功举办第二届 “领跑蜀山”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首届 “毅行蜀山”等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近5万人。
全区持续着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组建92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平台系统+落地服务+互联网”综合服务体系,开展个性化服务,优先提供三甲医院转诊、预约服务。截至年底,签约居民274385人,签约率34.5%,其中有偿签约144019人,有偿签约率18.1%。
全面落实国家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638570份,建档率80.8%;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为74810人、59447人、16257人,规范管理率81.4%、73.8%、72.7%;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4.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0.62万人,比上年增加0.7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1%。年末总户数22.44万户,户籍人口62.01万人,比上年增加2.6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4552人,出生男女性别比109:100,死亡人口2791人。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584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23518元,占比54.0%;经营净收入10031元,占比23.0%;财产净收入5035元,占比11.5%;转移净收入5000元,占比11.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975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24675元,增长9.2%。
全年新增就业48309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7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2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939个,累计拨付公益性岗位资金4926.58万元,其中岗位补贴2068.83万元,社保补贴2857.75万元。
全年累计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续)保71992人,当年缴费人数45242人,对符合领取条件的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249070人。
十一、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1055 亩,完成绿化长廊建设5.8公里,开展森林抚育3.36万亩。PM10 平均浓度降幅在四城区处于前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着力提升城市管理。
深入开展涉氨制冷、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禁售禁燃宣传劝导等。在127家企业中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估,已完成评估申报量的60%。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组织了安全生产领域宣传报道、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管理、“六项机制”风险管控等业务培训,培训人员达1000多人次。
全年全区共出动安全执法人员670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757家次,排查出各类事故隐患6157条,现场整改5917条,整改率达96.1%;区安委办对其中7处较大以上隐患进行了挂牌督办,并全部整改到位。
注释:
[1] 本公报为蜀山区初步实际统计数据,不含高新区、经开区。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企业(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统计范围为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及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
建筑业统计范围为辖区内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包括没有工作量的建筑业企业)及所属产业活动单位;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或企业)直属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
[2]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业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2016年及以前数据不含R&D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