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龙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23-09-04来源:龙港市经济发展局

三年辉煌路,奋进正当时。撤镇设市以来,新生龙港踏浪前行,蛟龙出港。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叠加交织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敢为善为、务实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态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交出了撤镇设市改革三周年高分答卷。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7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65.41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09亿元,增长7.6%。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7∶52.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00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746美元),比上年增长5.8%。

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34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8:44.6:52.6。

图1:2020-202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

图2:2020年-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根据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94万人,比上年增加0.17万人,城镇化率97.98%,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根据公安统计年报显示,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0.40万户,户籍总人口38.33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20.07万人,女性人口18.2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和47.6%。当年出生人口2769人,死亡人口1934人,全年净增人口83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0.4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24万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0%。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79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0亿元,增长126.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7%、113.9%。全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1.99万元/人。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总产值4.56亿元,增长2.2%;牧业总产值0.57亿元,下降7.1%;渔业总产值9.02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14亿元,增长6.4%。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786亩;粮食产量22972吨,同比下降2.2%。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32350亩;蔬菜产量63608吨,同比增长4.8%。油菜籽6519亩;油菜籽产量793吨,同比增长27.5%。水果(不含果用瓜)1106亩;水果(不含果用瓜)产量936吨,同比下降4.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8100吨。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53600吨,海水养殖产量14500吨。

表1:202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标

产量(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2972

-2.2

蔬菜

63608

4.8

水果(不含果用瓜)

936

-4.1

油料

793

27.5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改造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根据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龙港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1元/年。全市完成帮扶低收入农户0.32万户。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0.22万人。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12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2.73亿元,增长4.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8.68亿元,增长7.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5.12亿元,增长6.3%,重工业增加值23.57亿元,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10.46亿元,增长11.6%,其中出口交货值30.24亿元,增长14.5%。26个工业大类中,15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57.7%,其中10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46亿元,增长8.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67.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92亿元,增长16.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0.64亿元,增长4.0%。高端装备、健康、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4%、22.1%、10.7%,环保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5.57亿元,增长20.0%,新产品产值率为20.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8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其中全市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下降0.7%,交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4.8%、28.7%、2.8%。工业投资下降11.2%,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5.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7%;商品房销售面积36.19万平方米,增长5.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44亿元,增长6.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31亿元,增长24.0%。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08.19亿元,下降7.5%。

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五金电料类、书报杂志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73.4%、14.5%、17.0%、10.1%、5.5%;汽车类增长333.1%。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下降24.4%、15.2 %、16.1%。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8.4万人次,下降19.9%,其中国内过夜游客人数38.4万人次,下降13.4%;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5.8亿元,下降19.3%,其中国内过夜游收入5.8亿元,下降15.8%。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6.68亿元,增长48.1%。其中进口2.82亿元,增长79.6%;出口73.87亿元,增长47.1%。完成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0.31‰。
    从出口产业结构来看,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9.26亿元,占出口额的12.5%,下降20.3%;塑料及其制品7.96 亿元,占出口额的10.8%,增长39.9%;纸张、印刷包装行业出口11.78亿元,占出口额的15.9%,增长26.5% ;箱包行业出口 7.71亿元,占出口额的10.4%,增长69.7%;机电出口8.83亿元,占出口额的12.0%,增长81.2%;其他产品出口37.16 亿元,占出口额的38.4%,增长115.0%。

表2:2022年货物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名称

实绩(亿元)

同比增长(%)

占比(%)

进出口总额

76.68

48.1

-

进口额

2.82

79.6

-

出口额

73.87

47.1

-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9.26

-20.3

12.5

塑料及其制品

7.96

39.9

10.8

纸张、印刷包装行业

11.78

26.5

15.9

箱包行业

7.71

69.7

10.4

机电出口

8.83

81.2

12.0

其他产品

28.33

63.9

38.4

 

七、交通和电力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279辆,年末实有出租车469辆。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6123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9315辆,私人汽车保有量25830辆。公路周转量5.36亿吨公里,下降8.3%;水路周转量30.51亿吨公里,下降7.7%。

全年电信业务业务收入7.37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3.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54.3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74万户。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67.97万千瓦,增长11.1%。全年用电量33.06亿千瓦时,增长7.1%。其中工业用电量21.17亿千瓦时,增长3.3%;建筑业用电量0.77亿千瓦时,增长43.9%;服务业用电量3.69亿千瓦时,增长12.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39亿千瓦时,增长13.5%。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1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比上年增长27.7%。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78.3%。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86.53亿元,增长25.4%;其中年末住户存款余额230.43亿元,增长24.1%;非金融企业存款110.50亿元,增长48.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98.38亿元,增长22.0%;其中年末住户贷款余额381.94亿元,增长10.4%;非金融企业贷款316.43亿元,增长39.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25所,招生0.55万人,在校生3.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共有初中19所,招生0.54万人,在校生1.59万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0.09万人,在校生0.26万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0.22万人,在校生0.61万人,毕业生0.18万人。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0.3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18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11所,在园幼儿1.53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5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84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51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7家,累计692家。全年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80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5个,城市书房5家,文化驿站5家,文化礼堂83家。深化文化礼堂“7651”长效机制建设,持续开展“我们的村晚”“农村运动会”“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智慧文化礼堂运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投入资金230万元,其中省补资金66万元。投入15万元,新建文化礼堂1家,申报五星2家,申报四星2家,开展各类活动400多场。公共图书馆藏书185千册,比上年增加63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5.46万场次,观众31.26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862场次,观众6.4万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含2位已故传承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人。

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5家,其中医院1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村卫生室143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8家,门诊部19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23张,增长2.5%;卫生技术人员2511人,增长10.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45人,注册护士1111人,分别增长7.5%和11.0%。医院年诊疗78.46万人次,下降0.9%。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2‰,婴儿死亡率1.4‰。

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1个。全年新增公共健身设施29个,其中新增省市级公共健身设施15个,新增室外健身路径14个。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82元,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4327元和35370元,增长6.0%和7.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2,比上年下降0.03。

全市不设乡镇街道,现有社区联合党委26个,行政区103个,其中社区102个,新城建设中心管理区1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7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04个。

全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5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7.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2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2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1.5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6.38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713.74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315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五大险种)支出总额26.77亿元。

年末全市在册低保对象5812人,其中城镇741人,农村5071人,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5578.85万元。未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全市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2310对、离婚登记477对。

十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51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7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9亿立方米。

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223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31天。全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下降1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3个。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0.1%。

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6人,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17起、死亡17人,分别下降15%和15%。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数,其实绩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龙港市统计年鉴2023》为准。

2.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外贸进出口数据为海关统计口径,不包含浙江一达通数据。

5.户籍人口、道路运输事故数据取自市公安局;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民生支出等数据取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教育、卫生、体育、医疗养老保障、低保、婚姻登记等数据取自市社会事业局;公路总里程、公路水路周转量、营运车辆、空气质量等数据取自市资源与建设局;美丽乡村、降水量等数据取自市农业农村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取自市应急管理局;专利授权数据取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人数和收入、公共图书馆和院线电影等文化相关数据取自市宣传与统战部;电力数据取自市供电公司;其他数据取自市经济发展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