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石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较好势头。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3390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4966万元、79649万元和9877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9%、12.6%、14.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59218万元,同比增长17.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27.6:35.9调整为34.7:29.1:36.2,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1.5和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2%、37.3%、37.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5、3.5和5.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49446万元,同比增长12.1%,占GDP的比重达54.7%。
物价水平显著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3%,其中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价格上涨10.7%,衣着价格上涨4.2%,居住上涨4.9%。
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000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781万元,分别增长42.9%和49.1%,比上年分别加快21.4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大增幅,增速列全市第二,比上年分别前移3位和6位,地方财政收入绝对值摆脱了全市末位,居全市第17位,比上年前移了2位。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0%,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小且人均水平低。我县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财政总收入等指标总量仍然排在全市末位。人均财政总收入947元,仅为全国、省、市的12%、2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仅为全国、省、市的40%、50%、55%;农民人均纯收入3132元,仅为全国、省、市的44.9%、45.4%、66.9%。二是工业基础薄弱。受交通、资源等条件制约,工业起步晚。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92亿元,仅占GDP的21.7%,工业企业上缴税收仅占财政总收入的11.9%。二产比重分别比全国、省、市低17.7%、25.1%、18.1%。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少。部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无法如期开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还不强。四是发展制约因素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供地有限、银根收紧,生态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严控,加大了项目落地建设的难度。五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全年CPI上涨5.3%。较高的物价指数对投资效益、消费持续扩张、工农业生产成本、市场稳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直接影响。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030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64653万元,同比增长3.9%,林业产值11779万元,同比增长7.0%,牧业产值33289万元,同比增长8.1%,渔业产值41209万元,同比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00万元,同比增长5.7%。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4966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6.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08万亩,总产量9.45万吨,同比下降2.4%;烤烟种植面积3.28万亩,总产量5197吨,同比增长14.9%;白莲种植面积4.38万亩,总产量3159吨,同比增长9.2%;新开发种植油茶2.4万亩、香料原料林1万亩。生猪规模养殖户增多,存栏500头以上48户、3000头以上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培训农民1.2万人次;我县被评为“全省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先进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24万千瓦,同比增长9.3%。全年实际机耕面积12955公顷,同比增长3.0%。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182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0公顷,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74.3%。全年农村用电量2605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2.1%。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39座,新修、维修“七小”水利工程300座次,完成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59218万元,同比增长17.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4%,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18万元,增长26.3%,增速列全市第2位,主营业务收入67059万元,增长54.2%,利税5555万元,增长106.7%;新增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4家,累计达5家,轻纺电子产业上缴税收突破千万元。开工在建工业项目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投资超亿元重大工业项目5个;万年青水泥一期、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建成投产,钽铌矿综合开发、典金服饰、电子触摸屏、氟化工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园区开发面积1750亩,当年入园企业12家。江西省铭鑫冶金设备有限公司的“铭鑫”注册商标和江西皇京福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的“亮字”注册商标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431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42万元,同比增长27.9%,其中竣工产值12193万元,同比下降13.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7452平方米,竣工面积143502平方米,其中住宅122463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6亿元,同比增长17.5%。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398万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947万元,同比增长23.3%。“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县城格局加快构建。完成16个修建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投入城市建设资金6.45亿元,新建、续建18个城市重点项目,新增建成区面积0.15km2,新增城区人口0.4万人,全县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行政中心、市民公园投入使用,城南出口景观改造、防洪提二期梅福段全面完工,温坊拦河坝、财富广场、莲城广场基本竣工,兴隆大桥即将通车,防洪提二期温仙段、清华大道人行道提升改造、城南大道拆迁进展顺利,西外路、东环路、防洪堤三期开工建设。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创建文明、卫生、生态园林城市,新建公厕3座,新增绿地14万㎡,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业和招商引资
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85万元,同比增长16.9%。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较快发展,实现零售额58896万元,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发展,实现零售额11089万元,增长21.3%。分城乡看,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2011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947万元,增长15.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038万元,增长25.3%。商贸流通业更加繁荣,全年兑付家电下乡产品补贴741万元、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补贴116万元,新增国家商务部监测样本重点流通企业1家,完成石城商业网点规划编制。
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4家,实现外贸出口402万美元,增长219.8%,增幅列全市第一。
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增长94.6%;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增长51%。通天寨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旅游景区,并成功创建我县首个国家AAAA级景区;九寨温泉度假庄园被列为8个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之一。荷花研究院、通天寨生态乐园、赣江源景区建设快速推进;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新批外资企业5个,实际利用外资1464万美元,增长9.8%,其中现汇进资519万美元,现汇比重列全市前列,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资金8.01亿元,增长35.5%。
六、交通、通信
交通运输状况继续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326.9公里,比上年增加32.5公里。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其中通客车的村116个,占88.5%。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31203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3989万人公里。
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固定电话20654部,同比减少4246部,电话普及率为23部/百户。手机用户14.39万户,同比增加1.9万户。宽带用户14118户,同比增加5546户。
七、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保持稳健。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426970万元,比年初增加74691万元;金融系统贷款余额241920万元,比年初增加55750万元;金融系统存贷比为56.7%,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有所加强。
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县财保公司、寿险公司和平安公司实现保费收入5764万元,同比增长15.2%。全年赔款及给付支出1910万元,同比增长26.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所,本级财力安排教育一般预算支出占12.9%;高考一本上线人数130人,同比增长26.2%;我县被列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全县拥有幼儿园95所,在园人数10554人;普通小学68所,在校学生33386人,招生5903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20275人,招生6509人,其中初中4766人,高中174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96人,招生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参加高考人数2099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20人,上线率20.0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全县专科以上录取1794人,其中本科以上录取795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申报市以上科技项目13个,获得国家级立项1个、省级立项3个,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通过验收,重新启动了全县科技进步奖励工作。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09人,其中高级职称376人,中级职称1307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竞放异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明显,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传承保护,被央视四套《快乐汉语》、省电视台《走遍江西》栏目拍摄并播出;“松竹林门楼”、“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两处遗址被评为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230场,群众业余演出队36个。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图书馆1个,藏书6.3万册。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6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14家;拥有病床801张;卫生技术人员1163人,其中执业医生397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5%,新农合参保率达95%,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8万份;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开展了免费救治试点工作,“光明?微笑”工程实现常态化;精神病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县新人民医院、新妇幼保健院基本竣工,新规划建设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
体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个,我县老年人气排球代表队代表江西省参加“巴马杯”2011年全国老年人气排球交流活动,荣获第6名。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在全市第三届运动会上,我县获得8金、4银、8铜。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适度增长。年末户籍人口316806人,比上年末增加3479人,其中非农人口52703人,占总人口16.6%;60岁以上人口3973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849人,出生率15.4‰;死亡人口842人,死亡率2.7‰;自然增长率12.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348元,同比增加2926元,增长16.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132元,同比增加336元,增长12.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同比增加835元,增长10.5%。2011年,我县被列入省定贫困县,被国家列入“罗宵山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区域。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2.9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950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0.4%。全县新增城镇就业478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802人,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032人,城镇就业率达96.2%。执行“凡进必考”人事制度,录用公务员47人、选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1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57万元,扶持创业526人次,带动就业1947人次。争取并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当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6230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80%,实现“金保工程”养老保险信息省市联网。发放各类社会救灾救助资金5560万元,救助农村五保、孤儿养育、“三无人员”1588人,救助灾民8927人,我县被评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县”、“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工作先进县”。新开工建设廉租房392套、公租房400套,棚户区改造850户,农村危房改造577户。完成深山区、避灾移民317户1622人。
十一、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发生安全事故9起,死亡9人。
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1%。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为3%,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为2.5%。地表水达到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良好。
注: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定基可比价增速。农业总产值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环比可比价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