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动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功入围“2017年度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153303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391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753172万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37740万元,增长10.3%。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44.6:31.9调整为21.5:35.0:43.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0.4%和48.3%,拉动经济增长1.0、3.5和4.1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2017年全市物价呈现平稳略增态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下跌0.5%,衣着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1.2%,生活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6%,医疗保健类上涨7.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8.6%。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10413万元,增长8.8%,占GDP的65.5%;实现税收18461万元,增长15.7%,占全部税收的13.6%;民间投资76.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0.2%。年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3万户,从业人员4.52万人,注册资金25.21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到3436户,从业人员0.92万人,注册资金117.29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三农”基础较为薄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推动转型的项目支撑不够,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高,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政府在管理方式创新、行政效能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7年,我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江东、江天、江北和江西农业园区建设,“东柑、西椒、南果、北药”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392公顷,比上年增加39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8188公顷,增加448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71741吨,增长1.1%,油料产量43838吨,增长3.5%、水果产量109807吨,增长4.3%,蔬菜产量475783吨,增长2.6%。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林业投入1081万元,造林面积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5%。全年木材产量5782立方米,人造板产量9500立方米。2017年末,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137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7%。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生猪出栏73.32万头,下降5.6%,牛出栏3.56万头,下降0.5%,羊出栏17.74万只,增长2.2%,家禽出栏653.39万只,下降3.3%,兔出栏133.16万只,增长3.5%。全年肉类总产量71129吨,下降3.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8666吨,下降4.7%;禽肉产量10017吨,下降1.2%;兔肉产量1813吨,增长3.5%;禽蛋产量15903吨,下降1.9%;蚕茧产量达2480吨,增长2.3%。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8.04万头,比上年增长3.2%;生猪存栏51.13万头,下降1.1%;羊存栏11.25万只,增长2.0%;家禽存栏370.77万只,下降4.9%;肉兔存栏119.27万只,增长0.5%。
渔业资源保护加强,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1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7550吨,其中,捕捞1251吨,养殖16299吨。
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年累计投工6.5万个,投资3.39亿元,新建各类水利设施750处,新修渠道47.5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35.4万亩,年内新增0.8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40296千瓦,比上年增长0.3%,机耕面积82.01万亩,同比增长3.9%,机收面积37万亩,同比增长16.8%。化肥施用量35702吨,下降2.9%。农村用电量5532万千瓦时,增长0.9%。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15户,危房改造6236套。创建省级“四好村”10个,河楼乡白虎村、千佛镇小保宁村等7个村分别入选国、省级传统村落。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量质同升。随着保宁醋机械翻醅、鼎汇农业节能保鲜库、宜华木业新生产线、东达立新羊绒精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的竣工投产,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持续加快。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524223万元,比上年增长4.0%;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522414万元,增长5.2%。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9%。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8743万元,增长2.5%,实现利润总额83798万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2017年末,全市拥有资质内建筑企业33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32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97776万元,增长35.2%,安装工程产值80869万元,增长26.3%,其他产值53366万元,增长30.9%。全年各种经济类型的施工企业年末房屋施工面积442.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6%;本年新开工面积241.90万平方米,下降10.8%。房屋竣工面积232.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2%。其中,住宅面积达163.07万平方米,增长31.3%。全年施工企业创利税86240万元,比上年增长2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我市加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力度,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04个,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52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在全部投资额中,项目投资2223887万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239148万元,增长30.2%;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124458万元,增长1.45倍,第二产业投资286988万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投资2110189万元,增长14.2%。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36.61万平方米,增长48.0%;商品房施工面积349.22万平方米,增长16.0%;商品房竣工面积104.49万平方米,增长17.9%。商品房销售面积86.01万平方米,增长41.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9.66万平方米,增长30.1%。
五、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稳步增长。积极推进“互联网+”,继“四川电商十强县”后,再次荣获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4%。从城乡市场看,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676192万元,增长12.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334150万元,增长14.5%,农村增幅快于城市增幅1.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大行业全面兴旺。批发业零售额166025万元,比上年增长9.4%,零售业零售额63961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住宿业零售额34701万元,同比增长19.3%,餐饮业零售额169999万元,同比增长19.8%。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速发展。老城凤翅大道、七里滨江南路、江南落下闳大道北段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盘龙山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城区交通全面升级。全年新建农村公路182公里,凉水至河溪、博树至东兴、文成至云台等52公里省县乡道路建成通车,河溪构溪河、天宫西河塘渡改桥项目全面完工,农村路网更加完善。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53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534公里。
全域旅游高效发展。以“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按照“一核三区两带”旅游发展布局,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古城、水城、赛城“三城同构”的态势,智慧旅游系统上线运行,“厕所革命”启动实施,旅游要素体系更加健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44.86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93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境外游客68.9万人次,同比增长5.6倍,旅游创汇7579万美元,同比增长6.0倍。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7.3%,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
财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1428万元,比上年下降17.6%,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4.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376万元,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63917万元,增长2.3%。切实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526万元,下降4.9%,其中:教育支出82897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679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802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4770万元, 分别增长1.4%、1.1%、13.9%和103.5%;医疗卫生支出42216万元、农林水支出6575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813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099万元,分别下降32.5%、13.1%、13.6%和31.2%。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服务力度,金融信贷支撑保持强劲。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99400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64160万元,增长9.7%,其中住户存款达2405629万元,增加189767万元,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1656486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64499万元,增长11.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15092万元,减少1912万元,下降0.9%,中长期贷款余额1410133万元,增加144920万元,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55.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市科技工作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明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科创能力不断加强。全年投入科技专项资金达550万元,建成了展越置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园和电商孵化产业园,承办了“嘉英荟·青年创客汇”阆中分场活动,组织召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阆中活动;落实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引进新品种8个,推广种植、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10项,搭建食品加工安全检测平台1个,专利申请量达到270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康美滕王阁(四川)制药有限公司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1家企业申报2018年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35家企业通过南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认定,俞军、“三国武夫”吊瓜子创业团队等荣获南充年度十大创新奖。
教育事业全面均衡提升。嘉陵江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正式纳入《四川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阆中人民的“大学梦”正在变为现实;凌家坝小学、南池幼儿园、保宁中学二期基本建成,标准化改造农村学校79所;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8所,在校学生88209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05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180人,小学在校学生35953人;教职工总数6984人,其中专任教师6390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全年参加全国普通高考4799人,录取4266人,其中重点本科369人。成人教育继续加强,年内参加成人高考878人,录取756人;参加自学考试人员2336人,当年获自考大专以上学历1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正月十六游百病”、“端午节龙舟大赛”等民俗活动盛况空前,民族民俗文化得到良好传承。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加强,落下闳入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红军烈士纪念园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影像方志·阆中篇》在央视展播,灵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广播电视全面推进了数字电视转换工作,网络质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末,全市4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512个村(居)民委员会开通了有线电视,城市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208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阆中报》全年出版48期,免费刊行48万份。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110个(含村卫生室797个和门诊部、诊所216个),床位4767张,卫生技术人员417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40人,注册护士143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46个,床位965张,卫生技术人员711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家,床位251张,卫生技术人员260人。农村医疗点79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474人。全年各类卫生机构完成诊疗393.88万人次,出院病人13.94万人次。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体育工作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推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开启“旅游+体育”模式,相继承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双羽天下”羽毛球全国记分赛、端午节龙舟大赛、四川省羽毛球公开赛、四川省青少年女子排球锦标赛、西南地区跆拳道邀请赛、南充市城市篮球赛、南充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南充市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等近十项规模性赛事。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除各类单项体育锦标赛事外,元旦万众健身长跑、迎春羽毛球赛、篮球赛,老年体协街头表演,“正月十六游百病”等活动将全民健身运动推向了高潮。 2017年,全市免费举办体育健身技能培训8000余人次,运动健身指导7000余人次,组织各类运动会30多次,参与人数达10万多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844683人,比年初减少14509人。在总人口中:按户籍分,城镇人口294074人,乡村人口550609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431208人,女性人口413475人。男女性别比为 104.3:100。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全年出生人口8399人,出生率9.85‰,比上年增加0.2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44人,死亡率6.50‰,比上年减少0.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5‰, 比上年增加0.24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0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264元, 增长0.6%,人均消费支出20706元,增长6.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0元,比上年增加1203元,增长9.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284元,增长12.4%;人均消费支出11860元,增长14.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30︰1缩小为2017年的2.29︰1。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据抽样调查,2017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家用汽车46辆、摩托车48辆、助力车54辆、家用电脑65台、移动电话279部、家用空调148台、彩电149台、冰箱113台、洗衣机103台、热水器103台、照相机13架。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家用汽车11辆、彩电107台、冰箱93台、洗衣机82台、家用空调55台、热水淋浴器56台、摩托车51辆、移动电话220部、电脑7台。201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57平方米。
住户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住户存款余额达2405629万元,比年初增加189767万元,增长8.6%,其中活期存款685255万元, 比年初增加10170万元,增长1.5%。
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一年来,全市参加职工社会养老保险14.9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85205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34.6万人,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587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2.0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031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645.3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9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543.5万元;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48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0685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9.1万人,征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22797万元。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年新增就业1.1万人,发放再就业各类补贴278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75%)得到有效控制。
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脱贫攻坚加快推进,33个贫困村完成退出,627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17年,全市各类社会收养性单位45所,床位4526张。城区社区服务网络快速发展,建立社区服务中心41个。社会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387万元,同比增长8.1%,有7.35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2290万元,同比下降0.7%,有3.87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优抚安置工作有所加强,全年发放优待抚恤金8846万元,同比下降4.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达1.54万人,同比增长0.7%。按国家政策规定妥善接收安置了复退转业军人。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水资源总量71463万立方米。全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最高气温22.4℃,年平均最低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0.9℃,全年总日照1283.6小时,总降水量868.6毫米,无霜期302天。
节能减排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迎接中、省环保督察为契机,淘汰落后页岩砖厂41家,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273家,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河流(水库)全覆盖落实河长制,河流水质进一步优化。2017年,城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52.9分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3.3%,城市饮用水达标率 100%。
平安建设卓有成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天网”“雪亮”工程,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9起,比上年下降18.2%,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914万元。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4.人口部分“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为公安年报数,其余为计生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