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3-01-04来源:当涂统计局

2010年是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二五”宏伟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凝心聚力,克难奋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任务,抢抓机遇,创新举措,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较快、持续向好的新局面,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继续在全省县级保持领先位次,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县生产总值189.4亿元,增长18.4%。其中:一产增加值25.1亿元,增长4.1%;二产增加值125.0亿元,增长24.5%,其中工业增加值112.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3.0亿元,分别增长26.4%和11.6%;三产增加值39.3亿元,增长13.7%。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036元,比上年增加6073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5:61:24调整为13:66:2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物价指数有所上升。2010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0%,分类别来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涨二跌”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0%;衣着类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5.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跌4.4%;交通和通信类下跌1.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明显,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12.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上涨23.3%。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全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97.5%,比上年增加个5.9百分点。四大领域呈提升态势,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95.7%,比上年增加8.7个百分点;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为98.0%,比上年增加5.4个百分点;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98.2%,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实现程度为98.7%,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32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中,有24项指标已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值。

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346平方公里。全县年末总人口65.2万人,其中男性33.8万人,女性31.4万人。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6.3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2万人,减少0.3万人;第二产业6.7万人,增加0.7万人;第三产业16.4万人,增加4.5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1.1万人,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8.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4.2亿元,林业产值0.3亿元,牧业产值4.8亿元,渔业产值17.8亿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6353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809公顷,粮食总产量43.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5198公顷,油料总产量3.5万吨;棉花播种面积3863公顷,棉花总产量0.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4572公顷,蔬菜总产量9.9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为2.2万吨;水产品产量为6.7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增速。全年河蟹产量1.3万吨,被誉为“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6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县工业总产值406.1亿元,增长34.8%。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2.0亿元,增长26.4%,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2.2%,拉动GDP增长13.3个百分点。

规模经济增速明显。按快报口径,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5.8亿元,增长34.4%,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6%。全县规模工业年报户数达408户,完成产值28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79.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0.4亿元;全县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3家。全县规模工业用电量15.3亿万千瓦时,增长28.9%。

建筑业良性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完成资质上建筑业总产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56.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1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亿元,增长33.2%。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7.0亿元,增长40.7%;房地产投资22.6亿元,增长22.2%;农村投资完成2.1亿,减少74.3%。79个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58个市考核重点推进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0.5亿元;176个县考核的“三定四包”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9.17亿元。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投资8.7亿元,增长51.9%。第二产业投资138.1亿元,增长31.1%,其中:工业投资137.1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85.1亿元,增长35.1%。三次产业投资比由2009年的3.3:60.5:36.2调整为3.7:59.6:36.7,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0.4、0.5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亿元,增长19.6%,分地区看,全年城镇和乡村市场分别实现零售额27.6亿元和7.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0%和17.9%。分行业看,批发业4.1亿元,增长17.5%;零售业26.7亿元,增长19.2%;住宿业0.4亿元,增长43.9%;餐饮业3.5亿元,增长22.4%。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201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11375元。

实际利用内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招商引资内资到位资金167.9亿元,增长80.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06.3亿元,增长121.0%。实际利用外商投资7012万美元,增长14.6%。

对外经济继续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0901万美元,增长47.4%。其中:进口额229万美元,增长7.5%,出口总额10672万美元,增长48.6%。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全县境内公路里程18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5605辆,比上年增长39.6%;私人汽车达10605辆,同比增长52.6%。

邮电业此消彼长。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3亿元,减少21.7%;全县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6亿元,增长80.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17.4万户,增长0.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8.4万户,增长25.9%;国际互联网用户32180户,增长65.0%。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2.1亿元,增长22.9%;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6亿元,增长21.0%;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25.0%。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为20.6亿元,增长21.4%,其中农林水事务、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分别为1.9、0.3、2.1、5.3亿元。

民生工程提标扩面。全县建成“村村通”公路744公里,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40公里,新建大中型排涝泵站8个、抗旱提水站2个,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1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固定电话户户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自来水村村通。

金融业稳健发展。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139.2亿元,增长27.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0.8亿元,增长2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87.9亿元,增长48.6%,其中短期贷款37.1亿元,中长期贷款41.7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中小学校133所,在校学生7201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为80.85%,较去年下降3.75个百分点;高中升学率为71.13%,比去年上升4.73个百分点。全县幼儿园数达70所,在园儿童数11701人。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新认定省著名商标4件、安徽名牌产品3个、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7个,专利申请598件,专利授权388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了送戏下乡、“过大年唱大戏”广场戏剧展演、当涂县第六届农民灯会、元宵节广场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建设了全市唯一的文化站—姑孰镇综合文化站;完成了县黄梅戏剧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凌云塔重建工程基本完工,再现了“三塔鼎峙”壮美景观。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市十运会并夺得9金8银11铜的优异成绩优良成绩,是划归马鞍山以来历届市运会之冠。

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县卫生机构人员数2089人;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1786人,比上年增长14.8%;全县执业(助理)医师545人;注册护师、护士620人。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全县拥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为10700公顷;森林面积10966公顷,当年造林面积563公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248吨,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50.0%。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县交通事故118件,减少27.2%;刑事案件立案数1648起,减少7.6%;民事案件发案数2599起,减少12.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出生6816人,死亡4556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0.45‰,人口死亡率为6.98‰,人口自然增长率3.47‰。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9元,增长13.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13元,增长18.0%;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5.1平方米。

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8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5.9亿元,比年初增加6.4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4.9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2389元,增长21.7%。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为21家,拥有床位4284张,同比增长17.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3.9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4.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4.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64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919人,农村五保供养4240人。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年末人口计算;
(4)本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由相关单位提供。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