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县行政区划调整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抢抓“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11亿元、47.49亿元和26.42亿元,分别增长6.8%、24.9%和8.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7:51.6:28.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7、2.7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16900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3%;按2011年平均汇率1:6.4588折算,为2617美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8%,八大消费品大类呈现“七涨一平”局面。其中:食品上涨10.5%;烟酒及用品上涨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居住上涨5.1%;衣着上涨3.4%;交通和通信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8.5%。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80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57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861人;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二、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
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农业产值23.53亿元,林业产值0.29亿元,牧业产值5.8亿元,渔业产值3.6亿元,分别增长11.8%、10%、15.8%和14.1%。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8.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8%。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6.86万亩,比上年增长0.4%;全年粮食总产量33.5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总产量2.36万吨,比上年下降4.8%;蔬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分别为22.8万亩和39.92万吨,分别增长了1.6%和1.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86万吨,增长19.8%。水产品产量1.84万吨,增长2.8%。
全县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7.1%,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24.9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8980台,农用运输车1812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9万吨。农业用电量4584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42.46千公顷。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35元,比上年增长19%,高出全县GDP增幅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392元,增长13.5%;人均居住面积32.6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61.7台、电冰箱88.2台、空调器55.9台、热水器36.9台、微波炉8.3台、移动电话136部、家用计算机15.3台。农村自来水供水人口28.66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9.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7.6%。工业化率为42.8%,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6%,拉动经济增长10.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33.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38.8%;重工业增加值23.25亿元,增长31.8%。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3.03亿元,增长27.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7亿元,增长349.9%。
全县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7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实现利税8.99亿元,增长135%,其中实现利润4.46亿元,增长89.3%;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97.21%,同比上升了73.4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31户,过千万元的企业3户,过亿元的企业1户。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大米产量15.16万吨,增长29%;水泥498.38万吨,增长31.7%;化学农药原药产量4.59万吨,下降14%;配合饲料18.69万吨,增长91.5%;泵39729台,增长13.8%。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13.1%。全县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3家,完成施工产值10.88亿元,增长1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万平方米,增长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6.56万平方米,增长9.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5亿元,增长30.3%,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9.80亿元,增长37.8%。
从投向产业看,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88亿元,增长50.9%,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87亿元,增长62.1%,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3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有所放缓,投资额为35.30亿元,增长5.4%,低于全县投资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
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全县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为17.1%。房屋施工面积294.96万平方米,增长22.4%;竣工面积141.97万平方米,增长22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82万平方米,下降6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46万平方米,下降62.7%。商品房销售额8.63亿元,同比下降47.8%。
五、国内贸易
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亿元,增长17.4%。其中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4%;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6%。分行业看,批发业累计实现零售额1.29亿元,增长13.0%;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25.17亿元,增长18.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25亿元,增长4.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42亿元,增长16.0%。
至年末,全县“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5.93万件,销售金额1.58亿元,发放补贴资金0.19亿元。
六、对外经济贸易
2011年,全县累计完成进出口1.54亿美元,增长22.1%。其中,出口1.40亿美元,增长26.3%;进口0.14亿美元,下降21.4%。
全县共有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为6111万美元,同比增长15.5%。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64个,到位资金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其中省外资金到位70.21亿元,比上年增长44.7%。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2011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409.9公里,其中省级公路99.7公里,县级公路254.6公里,乡级公路169.7公里,村级公路885.8公里。按等级分:一级公路37.5公里,二级公路96.5公里,三级公路206.6公里,四级公路992.7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0376辆,比上年增长18.1%。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6.1辆,比上年增加0.8辆,增长15.1%。
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02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6亿元,全年完成国内特快专递业务7.14万件,完成函件业务117.79万件,邮政储蓄收储余额11.54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76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59万户,其中,电信住宅电话9.0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9.4户/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1.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9.1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6.3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19%。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共有3A级旅游景区3家,四星级、三星级旅游饭店各1家,省星级农家乐7家(其中五星级2家),市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2家,旅行社3家。拥有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1个。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2011年,全县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达9.2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40.0%;税收收入8.42亿元,比上年增长42.8%。财政支出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2%。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19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55亿元,同比增长12.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1.71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71亿元,同比增长13.2%;中长期贷款余额35.77亿元,同比增长63.1%。
全年全县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2.2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7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0.5亿元。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1亿元。其中:人身险赔款0.76亿元;财产险赔款0.2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6所,在校学生8811人,其中:女生3498人;专任教师146人。小学103所,在校学生38386人,其中:女生16639人,农村留守儿童12310人;专任教师1908人,生师比20.12。初中21所,在校学生22680人,其中:女生9913人,农村留守儿童7304人;专任教师1063人,生师比21.34。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8153人,其中:女生3505人;专任教师474人,生师比17.20。全县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共3445人,其中:普通高中474人,普通初中1063人,小学1908人。全县学前教育学龄人口总数(3-5岁)11650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5.63%;小学毛入学率为102.22%,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2.0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2.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567.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50.2人,初中在校生为417.7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706.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142人,在校生5800人,其中:女生3281人,毕业生2685人。全县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06.8人。
年末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已获批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省级科技项目5项、市级科技项目7项,项目资金297万元。全年专利申请124件,增长40.9%;专利授权113件,增长183%;专利资助金额达到23.5万元,资助专利150多项。2011年,全县申报获批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5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末,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场各1个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共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2万册。馆办文艺团体2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235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8891户。全年县庐剧团演出96场,观众达21000人次。成功举办中国·和县第五届蔬菜博览会暨台商投资洽谈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猿人遗址,省级文保单位霸王祠、陋室和万寿塔等,彰显我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县民歌新作不断,其中的代表作《红火日子开了头》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巢湖水喝了一口心儿醉》、《幸福的生活万年长》获华东六省一市新民歌大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8个,其中医院3个。拥有床位994张,其中医院床位519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2人,注册护士436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年末农村饮水安全达标28.66万人。自来水受益村77个,受益率达90.6%。农村卫生室达到93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9个卫生所。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10.14‰、14.81‰,每十万孕产妇死亡率为20.3人。
2011年,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县组织参加了安徽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安徽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和安徽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其中,在安徽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共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9名;在安徽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共获第一名1人,第二名1人,第三名2人,第五名5人;在安徽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上,共获第二名1人,第六名1人。在群众体育方面,我县先后举办了“天邦杯”迎元旦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庆“三八”妇女节全县女职工运动会,迎“五一”第二届“全球通”杯周边城市篮球邀请赛,第一届“篮协”杯篮球邀请赛,和县第二届农民趣味运动会,迎元旦全县职工乒乓球比赛等各项群众活动约9次。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年末全县城市道路61.3公里,增长5.6%,其中主干道27.6公里。道路面积111.55万平方米,增长9.5%,其中车行道面积92.6万平方米。全县共有自来水厂27个,自来水供水总量2354万立方米,其中: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达到551.3万立方米。年末县城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708.5吨,用户13980户,比上年末增长4.7%。
全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为0.5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18%。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完成。全年废污水处理量950万立方米,其中:城市污水处理量52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达2.5万立方米/日。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全县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129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4.72万吨,生活垃圾转运站5座。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为98.5%、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分别比上年提高0.3、10、5.0个百分点。全县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06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88%,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全县森林面积为9070公顷,同比增长1.2%。至年末,全县绿化覆盖面积433公顷,比上年增加7公顷;绿地面积205公顷,比上年增加7公顷。
全县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7起,死亡人数25人,其中:道路交通死亡25人,上升13.6%;受伤人数62人,同比上升10.7%;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4万元。全县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为0.27人,比上年下降28.9%。
十二、人口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44495人,比上年末增加1749人。其中,农业人口459315人,非农业人口85180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22‰、死亡率为6.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4‰。全年全县登记结婚件数5973对,登记结婚人数11946人。全县计划生育数量政策符合率为97.58%。
年末全县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3000人,比上年末增加12662人,其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6290人,比上年末增加37812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9000人,增加3866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6700人,增加13052人;参加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15800人、18500人、188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参合人数达45.9万人,参合率100.5%。城镇低保人均补差额为262元、农村低保人均补差额为92元,分别同比增长27.2%、19.4%。
全年全县完成棚户区改造住房2200套,廉租住房200套,公共租赁住房266套。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所,床位2829张,比上年增加766张,同比增长37.1%;在院人数2147人,比上年增加84人,同比增长4.1%。全县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共5057人,其中:在院集中供养人数335人。全县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377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18098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3976人,城镇“三无”救济人数901人。老龄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年末全县共有老年活动站、中心59个,老年学校8个,老年人协会59个;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数505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本公报中相关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新制度口径。
4、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和县(除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本公报中,2011年多项指标数据已按新区划(不含沈巷镇)统计,并调整上年基数进行对比;部分不便调整基数的指标,未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