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收录时间:2012-10-04来源:渠县统计局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奋力追赶跨越、建设幸福渠县”的总体发展思路和“12345”重大工作部署,努力克服“9.18”特大洪灾的不利影响,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606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246万元,增长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 ;第二产业增加值759774万元,增长2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9% ;第三产业增加值397116万元,增长9.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7% 。人均GDP13865元。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的27.7:45.8:26.5 调整为今年的28.0:47.3:24.7,二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874676万元,比上年增长18.5%,拉动全县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0.9%上升到54.4%,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体上升。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8.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5%,衣着类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5.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升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1.4%,居住类价格上涨11.6%。

二、农业和农村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0752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增长3.6%,林业增长5.0%,畜牧业增长3.8%,渔业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3.1%。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587627吨,比上年增产11743吨,增长2.0%,其中:小春粮食产量135335吨,增产2798 吨,增长2.1%;大春粮食产量452292吨,增长2.0%。主要粮食作物产品产量:稻谷产量241735吨,增长1.5%;小麦产量100100吨,增长1.3%;玉米产量105705吨,增长13.3%;高粱产量23245吨,增长2.4%;洋芋产量48460吨,增长7.2%。

表1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87627  2.0
#稻谷  241735  1.5
小麦  100100  1.3
玉米  105705  13.3
油料  50355  4.5
#油菜籽  31350  2.2
蔬菜  518762  1.1
药材  8857  3.7

畜牧家禽持续发展。生猪出栏1266337头,比上年下降3.4%;肉牛出栏 81981头,增长0.9%;肉羊出栏254347只,增长0.6%;家禽出栏17144800只,与去年持平;肉类总产量145164吨,增长3.7%;禽蛋产量21940吨,增长6.9%;奶产量1130吨,增长4.5%。

经济作物收成较好。全年油料产量50355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油菜籽产量31350吨,增长2.2%;花生产量18290吨,增长 8.8%。甘蔗产量12060吨,增长0.3%。柑桔产量108763吨,增长 11.6%。中药材产量8857吨,增长3.7%。

林业发展情况良好。全县完成林业产值20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 %。全年封山育林面积2133公顷,零星植树1248.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1.52%。

水产养殖稳定发展。全年渔业产值2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水产品产量16650吨;其中鱼类16523吨。全县水库养鱼545公顷,稻田养鱼5650公顷,池塘养鱼828公顷。

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全县黄花种植面积达6.5万亩,产量 8327吨。柑桔种植面积达12.6万亩,产量达10.9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6.2万亩,共生产新鲜蔬菜51.9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9728万元,同比增长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8520万元,增长24.5%,增速全市排位第3。增速比全市快0.8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2个百分点,比全国快10.6个百分点。其中,县属工业增加值423862万元,增长24.8%,增速全市排位第1。二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全县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318万元,同比增长38.5%。全县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6970万元,增长44.6%;其中,县属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507万元,增长31.3%。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3.0%,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2.3%,比去年同期下降11.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5.6。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县建筑企业13个,其中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0个、劳务分包企业3个,实现利税总额15550万元,年内自行完成施工产值256190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2.7万平方米。

表2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工业增加值(现价)  458520  24.5
其中:县属工业  423862  24.8
其中:轻工业  99181  27.2
重工业  359339  23.8
总计中:国有企业  51894  5.3
集体企业  18049  -16.6
股份合作企业  ——  ——
股份制企业  284059  27.2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04518  49.4
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68035  15.6
总计中:私营企业  362857  39.2
总计中:大中型工业  106494  -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113662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54012万元,增长36.4%;更新改造投资357725万元,增长27.4%;房地产开发投资101925万元,下降28.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33005万元;第二产业投资443199万元;第三产业投资537458万元。

表3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1113662  23.4
其中:第一产业  133005  —
第二产业  443199  —
第三产业  537458  —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  654012  36.4
更新改造投资  357725  27.4
房地产开发投资  101925  -28.3

五、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兴旺繁荣。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城镇完成消费品零售额362383万元,增长24.8%;乡村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71219万元,增长10.6%。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58034万元,增长18.4%;商品零售575568万元,增长18.3%。城乡购销两旺,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

表4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33602  18.3
1、按经营地分:城镇  362383  24.8
乡村  271219  10.6
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  58034  18.4
商品零售  575568  18.3
其中:限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  192908  44.1
餐饮收入  3064  44.1
商品零售  189844  44.1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平衡。年末个体工商户11527户,比上年减少6425户;私营企业1376户,增加22户。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0797万元,减少5511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141535万元,增加2261万元,增长1.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引进省外资金46.3亿元。共开展招商活动76次,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2011年“西博会”核定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48.6亿元;“渝洽会”签约项目11个,签约金额26.47亿元。

六、交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发展较好。全年完成客运量1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客运周转量33064万人公里,增长13.7%;完成货运量685万吨,增长2.7%,货运周转量30838万吨公里,增长20.1%。全县公路总里程2933公里,其中通村公路1904公里。新增通乡联网油路70公里,通村公路268公里。全年国省干线公路综合好路率100%,县养公路综合好路率84.2%。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47.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0%和24.0%。重点开展了渠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实施賨人谷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工作,賨人谷景区已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验收。同时渠县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渡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以此为契机,积极筹办“魅力宕渠特色文化旅游节”。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713万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1992万元,增长34.0%。县级一般预算支出333316万元,同比增长42.9%。

金融存贷运行平稳。201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93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01549万元,增长18.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15561万元,增长15.4%。

八、城乡建设

积极完善城乡规划,提高规划覆盖水平。2011年,在完善和报批乡镇规划、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修编《渠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文峰山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44个乡建设规划、12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及控详规划专家评审。

加快推进重点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东区一期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实施了安置房和“御风庭”、“望江庭”、“揽月庭”建设,累计竣工房屋面积30余万平方米,在建房屋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设道路3.5千米、排水管网6.8千米、堤防工程400米、公共绿地8.6万平方米,公共照明设施基本配套,总体形象进度达85%。“嘉隆国际”项目已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市政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

认真实施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组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廉租住房房源8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房源1000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50套、限价商品房5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417户。启动3176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开工率达到85%。实施马鞍山生态公园二期工程。启动渠县水厂取水泵房迁建工程。完成2条小街小巷整治和新(改)建城市污水管网,整治道路总长1300多米,配套新建和改造雨污水管网2500米,并硬化道路、安装公共照明设施。

九、教育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末,全县高考本科上线4259人。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51所,在校学生人数 241038人,专任教师10506人。全县有小学330所,在校学生118179人,专任教师5326人。有普通中学99所,在校学生86511人,专任教师4380人。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14932人,专任教师522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50人,专任教师42人。成人教育稳步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4.64万人次。

十、文化体育

文艺创作日见繁荣。 全年共编辑出版文艺书籍3部,在市以上刊物发表诗歌87首、小说13篇、散文31篇,在市以上演出创作文艺节目2个,1件作品在全国剧本杂志发表。渠县籍著名乡土作家贺享雍撰写了首部反映汶川大地震后精神重建历程的长篇小说《拯救》。县创办编辑的《賨人与賨人文化》一书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邓天柱编著的《阙乡赋咏》、《阙乡文化研究文存》已交大地出版社出版。张人俐戏剧专集《帅大一片红高粱》收入30篇戏剧作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陈平的小戏剧《龙潭轿夫》在《中国剧本》杂志发表;他的诗歌《火红的七月》和红色故事 《救命主任——毛青脆 》以及李麟的小说《我是共产党员》和诗歌《南湖的船》入选达州市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作品专集。还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抗洪救灾、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和治理乡镇干部走读的作品,如《总有一种责任使他们冲锋在前》、《宕渠大地重建忙》、《千仆下基层》、《“住读”从这里开始》等。

群众文化如火如荼。全年共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8次,较大规模送文化下乡30余场次。春节期间,渠县组队参加2011年达州“元九”登高节“群龙闹春”活动,并荣获二等奖。举办了“宕渠新风进万家”社区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共演出节目30余个,展出展板80个,发放非遗宣传资料2000余份,观众近10000余人次。举办了渠县迎接建党90周年“我与党同心,我与党同行”红歌比赛等系列活动,共有42支团队、4000多干部职工参演。

图书电影深入群众。全年流通图书、期刊2.6万多册次,接待读者1.8万余人次;报刊增订数达136种,发展新读者2400余人;放映公益电影5952场,观众约200万人次。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年访问量达4.5万人次,服务2.3万人次,在线阅读4.5万人次。

广播影视成效显著。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71%。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组织县级比赛21次;承办市级比赛1次;参加市级比赛5次,参加省级比赛5次,全国比赛3次。在参加市级、省和全国比赛中,我县各运动员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双人对练空手夺枪项目金牌;“全国休闲体育大会”风筝比赛软翅类金奖;在四川省青少年拳击、武术散打、跆拳道和射击比赛中,取得了获金牌14枚、银牌8枚、铜牌11枚的优异成绩;在“四川省第十二届风筝比赛暨首届农民风筝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和最佳组织奖及表演奖。渠县组织代表团70余人参加了达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取得了竞赛成绩和体育道德双丰收。全年共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县级市民体育健身广场1个、乡镇农民健身广场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全民健身路径5条、阳光儿童体育乐园1个,免费开放体育馆达5万人次。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2011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1093处,其中复查398处,消失文物点117处,新发现695处,目前登记在册的共976处。做好了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完成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推荐工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卫生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479114人。全年出生人口13115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人口8423人,人口死亡率5.9‰;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6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比上年提高0.7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83。2011年渠县城镇化率为32.8%。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2元,比上年增加1974元,增长15.8%。总收入中:工薪性收入10658元,增长14.2%;经营性收入3333元,增长24.8%;财产和转移性收入2425元,增长11.9%。人均消费支出10803元,增长10.7%。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67元,比上年增加1118元,增长20.9%,其中:工资性收入2518元,增长29.2%;家庭经营纯收入3679元,增长14.7%;财产和转移收入270元,增长40.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09元,增长20.0%。

就业和再就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城乡从业人员62281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31536人,比上年减少14608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2960人,减少2677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48314人,增加16375人。乡村从业人员560786人,增加6225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39568人,增加375人。新增城镇就业396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1550人,安置“4050”就业困难对象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全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7300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300人次,创业培训328人。全县劳务输出39.5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中常年外出务工28.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6.5亿元,增长9.9%。

卫生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年Ⅰ类、Ⅱ类疫苗接种达34.01万人次,儿童保健10.21万人次,妇女保健11.22万人次,老年保健14.06万人次,康复服务5.02人次,计划生育服务1.05万人次,慢病管理32.55万人次,传染病报告1466例,重性精神病管理1.26万人次。全年新农合参合108.8万人,参合率98.47%;全年新农合受益138.38万人次,其中门诊129.15万人次,特殊门诊0.37万人次,县内外住院补偿9.23万人次。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3845人,其中城镇职工44776人,城镇居民99069人。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8895人,企业工伤保险参保20147人,企业生育保险参保8876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1558人。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果明显。2011年,在渠江镇布设大气监测点位5个,监测项目为SO2、NO2和PM10,获监测数据3012个,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5.3%;境内主要流域出境断面团保岭水质在Ⅱ类和Ⅲ类之间,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4.6分贝。全年减排二氧化硫221.66吨、化学需氧量926.94吨、氨氮67.92吨。成功创建达州市环境保护模范县城。

安全生产不断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2起,死亡15人,受伤3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33.33%、28.57%、44.26%。直接经济损失37.62万元,下降40.46%。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渠县生产总值(GDP)等产值指标绝对数使用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户籍人口数取自公安年报,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按计生年报计算。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采用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5、客货运量及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源于交通局。

6、城镇化率来源于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