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集团:用新思路规划新远景

2007-04-25来源:社会主义论坛作者:洪云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红云集团工厂制变公司制改制试点的起步年,这一年,红云集团的效益形象迎来了崭新的起点。
 
  这一年,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12位、全国纳税500强企业第6位,获得了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国行业企业诚信建设十大杰出贡献奖等荣誉,成为烟草系统唯一荣获全国第十二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的企业。也是这一年,“云烟”入围世界市场中国(卷烟)十大品牌、中国自主创新竞争力十强品牌、全国十大畅销及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烟草十大梦想品牌、云南十大知名品牌和十大名片等阵营,获中国最具影响力财富品牌、消费者最喜爱品牌、云南标志性品牌等荣誉。
 
  “十一五”时期,是红云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红云集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世界烟草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集团运作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二是体制创新成为行业改革的重点;三是品牌竞争成为市场致胜的根本;四是高端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五是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增长的关键。针对这样的竞争形势,根据行业“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的总体部署,红云集团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和谐红云为主旋律,明确了把“云烟”培育为单品牌税利过百亿元、“红山茶”培育为规模过百万箱的“双百”目标,提出了力争在行业10多个重点企业、10多个重点品牌和中式卷烟代表品牌中占有“三个一席之地”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务求实效的关系
 
  2007年是集团的发展年和效益年,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对红云集团来说,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品牌扩张能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在行业新一轮改革调整中赢得主动,求得优势。要围绕做大图强的奋斗目标,把“和谐红云”贯穿于集团生产经营全过程,对外力争与社会、与消费者、与经营者和竞业者多方共赢,获得上下各界的支持帮助,赢得广大消费者的理解认同,对内实现体制、机制以及各部门之间、干群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员工之间互动融合,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有机统一。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要一切从大局出发,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始终坚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和新任务,增强按新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增强执行决策的自觉性,低调谦和,诚信务实,找准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执行与创新的结合点,抓住重点问题重点部位和突出矛盾,控制关键节点,查找薄弱环节,切实做到项目一个一个狠抓,难题一项一项破解,事情一件一件实办,保证集团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同时要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构建符合多点生产需要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内部运行机制,夯实企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发挥整体优势,追求长期效果,促进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推进集团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向前发展。
 
  进一步处理好体制改革与人心安定的关系
 
  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06年经营机制根本性转变、管理模式基本理顺的基础上,红云集团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围绕“统一协调、责权明确、执行有力、行动迅速”的管理目标,搞好董事会职能建设,在原料、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和服务“六统一”运作模式中进一步拓展管理幅度,明晰管理层次,缩短决策链条,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预算、投资、薪酬管理委员会职能,加强战略研究,更加科学地处理好集权与分权、领导与指导、统筹计划与目标管理等关系。要按照“复杂留给设计,简单留给操作”的原则和“范围清晰、权责明确、流程简洁”的要求持续完善制度建设,维护制度的同一性和权威性,优化工作程序,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和接口,处理好边缘点和交叉点,不留模糊点和空白点,以信息流为核心、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物流为基准、财务汇总为中心、生产计划为关键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集团主要业务处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体制机制完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坚持加强工资总额计划调控,不断理顺分配关系,实行工资使用计划与质量、消耗、设备、安全、销售收入挂钩浮动,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公司制的工资分配机制。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探索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媒体建设,形成和发展集团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主流舆论,引导广大员工进一步由强调求同存异向增同减异迈进,形成核心价值理念,确立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广大员工对集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聚精会神搞好集团建设,一心一意谋求集团发展,努力为行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
 
  进一步处理好品牌整合与市场稳定的关系
 
  企业扩张的根本在于品牌扩张,实施品牌整合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红云集团将努力把握好国家局“商业点单、工业确认”、“同档同价同差”等重大改革带来的市场机遇,以“开拓思路,强化维护,规范管理,提升效能”为指导,围绕安排好低档烟生产满足市场供应、加快高端卷烟市场培育实现一类烟的重大突破“两个重点”,全面梳理营销工作的难点和切入点,建立以“动销存”指标为依据的市场需求-资源测算-计划执行运作体系,完善市场分析报告和评估制度,提高危机预警和预案处置能力,以价格、消费偏好为主要依据科学市场细分,坚持“一省一策”满足不同需求,适时调控投量、结构和销售安排,优化客户分类,把有限的资源向主要市场作战略转移。要认真实施《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手册》,完善《品牌整合实施方案》,对价位相近、风格相似的中低档品牌加速整合替代,对拥有固定消费群体、市场销售稳定但规模有限的产品规格做好消费引导,逐步向全国性主导品牌转移,实现向主导品牌和规格“双集中”,稳步做大做强优势品牌,确保2007年实现“双百”目标。要进一步把营销阵地前移到零售终端,把营销力量倾斜到重点市场。建立科学的品牌评价维护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明晰品牌理念,提升品牌形象,由产品销售向品牌营销转变,积极寻求与销区公司、零售户和消费者实现互利互信、和谐共赢,不断提升结构效益,降低扩张成本,切实把发展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市场和工作“两个基础”之上。
 
  进一步处理好资源配置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低成本和差异化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照国家局下一步将实行的国有资产管理考核8项指标综合分析,红云集团排名省内前列,但与行业先进相比仍有差距,如何提高资产运营质量是红云集团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以目标税利为中心统一资金运营,规范与效率并重,强化财务审计,增强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能力,由集中清理检查向日常监督和同级监督转变,努力搭建全方位的内控体系。要围绕品牌统筹生产布局和设备技术资源,加强物资采购计划平衡,优化结构,扩大招投标范围,进一步规范比质比价采购和资质认证,严格价格管理,建立市场反应型供应链。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视投资收益,保证投资安全,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三产管理,增强三产竞争和服务意识,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多点管理、一体化运作模式下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深入分析投入产出,以全方位的内部监管,不断降低经济运行和生产成本,寻求更大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立足自主创新寻求增量,按照“坚持方向、突出重点、持续创新、支撑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做大做强“云烟”和“红山茶”、培育中式卷烟代表品牌的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原料、工艺、香精香料、烟用材料等方面统一产品技术标准,不断增强各厂技术监督部门技术标准执行能力,健全完善多点生产的均质化技术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云南烟科院等科研院校协作,加强技术带头人和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培养一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学术带头人,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前移研发、提升水平、激发活力,依靠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昆烟易地技改重大工程,深化《中式卷烟特色工艺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延伸配方模块化设计,更新工艺理念,强化工艺创新,凸显工艺特色,力争在香精香料、生化技术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成项目发展成果化,成果发展专利化,专利发展标准化,标准发展产品化,围绕“一高两低”目标,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新品研发储备,凸现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以不可替代的特色,增强红云品牌在高档、高端市场的竞争实力。自主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2006年,红云集团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基础,整合技术资源,统一科技规划、项目管理、人员调配、经费使用和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多项关键技术都取得了不同程度进展。通过对技术的逐步集成、转化和运用到在线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中,进一步突出了品牌的原料、工艺和配方特色。如意“云烟”、吉祥“云烟”和软“红山茶”相继投放市场,丰富了品牌产品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006年,集团向中国海关总署提出了集团10个商标的商标权海关备案保护,其中“云烟”等7个商标专用权已通过审核并予以公布,“云烟”、“小熊猫”和“福”等10个品牌再度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7个品牌被评为云南名牌产品,全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9项专利申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云南中烟科技进步奖6项,红云集团也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进一步处理好突出差异特质与强化原料基础的关系
 
  原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烟叶购进工作的持续稳定事关集团发展全局。要围绕品牌培育确定烤烟种植品种结构,以提高烟叶总体质量为根本,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与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和供货关系,深入开展烟叶生产与分级、烤烟标准、仓储管理、采购调拔流程、职业技能鉴定等业务技术培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创新生产及管理技术,推行烟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推进烟叶差异化战略,加快新品选育,计划在昆明市选点推进12个美国和津巴布韦品种的比较试验和区域适应性、配套技术试验,搞好3万亩新品选育生产示范,开展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力争十一五期间生产出100万担以上特质烟叶,为提升高档卷烟竞争力奠定基础,同时抓紧优质进口烟叶采买,完成烟叶购进任务。要进一步理顺打叶复烤企业管理体制,改进复烤加工工艺,加强烟梗、烟末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和综合加工技术等研究,提高有效使用水平,合理优化库存,减少资金占压,缓解仓储压力,持续完善收购系统,努力实现原料规模稳定、布局优化、质量提高、结构合理、特征明显、管理加强的良性发展格局,打牢集团发展根基。
 
  进一步处理好整合资源要素与强化生产基础的关系
 
  高效有序的生产组织是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的关键。要按市场牵引的方式整合内部供应链,努力克服市场需求变化与生产均衡性和设备配置合理性的矛盾,逐步实现按计划组织生产向按订单安排生产的现代化产销方式转变,持续改进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推进生产、设备和安全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的整合共享,增强生产预判能力,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结构、安排生产进度,提高响应订单的速度和能力。要按品牌定位确定设备装备水平和技术等级,按产品品质要求设定和调整设备工艺性能,促成品牌规格与生产厂、车间及机型相对固定,加强维修技术交流、故障诊断互助和质量分析,提高维修和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努力提升一二类卷烟、稳定三四类卷烟的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实现重点设备对重点品牌的有效支撑。要深入推进“三标一体”宣传工作,健全标准,协调内容,完善机制,确保按时按质通过认证,构建覆盖全过程、控制每一节点的集团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烟草行业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办法》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认真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自我评价,努力实现柔性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质量和成本控制水平。要抓紧抓实昆烟易地技改的全面建设工作,联合工房力争12月份基本完成土建,提供设备进场条件,加快动力中心建设,力争年底4台锅炉开始安装,集团办公大楼等办公、后勤及其它设施年内完成50%的土建工程,进一步细化设备选型方案,力争上半年内完成一期引进设备的报批及合同签订工作,优化制丝工艺设计,力争在工艺的加工设备开发方面有所创新,在全面提升制丝技术水平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条拥有部分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的高档烟制丝生产专线。
 
  进一步处理好拓宽成长通道与强化人才基础的关系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和人才强企战略,围绕党政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完善“能上能下”的岗位机制,拓宽知人识人渠道,选人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工作业绩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导向,按管理及综合业务、专业技术、营销、操作技能四大系列,坚持公平公开、竞争聘用、分级考核、动态管理,平衡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建设,抓好国家局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试点和技能技师鉴定评聘分开工作,从集团科研、工程、农业三个系列试行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聘任改革,并逐步推行到其它专业技术系列,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进一步开辟晋升通道。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全员培训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细化培训对象,整合培训资源,培养内部培训师队伍,加强企校合作,实施在职在岗人员短期和长期脱岗培训,重点提高岗位技能和执行力,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破格奖励,努力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培育结构不断优化、层次明显提升、业务更加精湛的员工队伍。
 
  进一步处理好建立长效机制与强化安全基础的关系
 
  安全生产事关集团发展和员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红云集团以打造平安企业、创建和谐红云为目标,坚持按“谁主管谁负责”和“三不放过”原则,把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作为头等大事,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和突发特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监督和事故隐患整改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设备、重点项目、重点环节、周边社区,特别是新建、改扩建工程的“三同时”管理,始终做到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备、用火用电管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创造更加稳定有序的安全生产环境,确保实现“六无”目标,为集团持续健康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