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卷烟厂:科技创新为品牌保驾护航

2006-10-2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李季
    多年来,湖南常德卷烟厂把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作为维护品牌的“定海神针”,持续有效地开展以减害降焦、控焦稳质和控本增效为重点的烟草技术创新,注重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品牌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常德卷烟厂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健全了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品牌保驾护航。
 
    科学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早在1986年,常烟在全国卷烟工业企业中率先成立了企业科研所,集中高层次人才专门从事产品开发和烟草研究。1999年10月,他们在科研所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2001年1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常烟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年3月,常烟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技术中心下设产品研究所、技术研究所、烟草研究所、分析研究所和综合办公室,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合理、统一、高效的科研开发整体。
 
  “三分科技,七分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中仅有坚实的技术平台是不够的,随着科研硬件条件的不断优化,常烟科研软件环境也逐步形成。作为宏观科技创新的决策机构,常烟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定期研究制订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并评估和考核企业科研项目的立项进展情况,鉴定评审科研成果,较大程度地规范和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常烟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提供了科学保障。由企业主要领导及技术、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品牌管理委员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技术中心以提升“芙蓉王”品牌形象为目标,储备开发中低焦油“芙蓉王”系列产品,凭借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和雄厚的研发实力,赢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常烟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课题制。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后,他们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从课题的确立、组织管理、经费管理,到课题的验收以及监督与检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更好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潜能,提高了科研经费计划管理效率。项目课题制的有效实施,使该厂在低焦油技术、香味弥补技术等课题的研发与应用上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的科研项目均达到20项以上,充分体现了常烟技术特点,形成了具备独特技术特点的卷烟强势品牌,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常烟通过整章建制,调整和完善了技术中心相关管理职能,制定了《技术开发费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外聘专家指导小组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项目管理章程》、《课题制管理实施方案》及《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制度,减少了科研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为技术创新工作开辟了绿色通道。
 
    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激情的活力之源
 
  “技术创新还要靠群众性的参与,才能真正培育创新的土壤。”多年来,常烟不是把创新只当作某个专门的职位或部门所做的事情,也不再将创新看作定期进行的项目工程,而是把创新看作每一名员工的一种重要能力,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力图在员工的创意中寻找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除了不定期举办由专家主讲的技术讲座外,常烟还针对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每年组织由中科院、郑州烟草研究院等行业内外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在企业召开“技术诊断会”,对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会诊”,以确保企业科研工作顺应行业发展方向。在“青年科技论坛”活动、全厂科技人员座谈会及外聘专家研讨会中,大家总结经验,集思广益,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课题靠竞争,报酬靠奉献”的管理模式则完善了激励机制,打破了过去单一的“资历工资”的分配模式,企业对技术创新卓有成效的课题组或个人在资源分配、指标安排、科技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企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组织结构、人员选聘、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厂上下形成了项目研究、创新小组活动、QC攻关等层面上的科技创新工作局面,强化了过程控制,优化了科研管理流程,有效地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激情。
 
  刘体刚是常烟二车间一名普通的挡车工。2003年8月的一天早上,他坐在公共汽车上出神地望着窗外。“停车!”他突然大喊一声。司机猛地一个刹车后,刘体刚请他打开车门,跳下车飞奔回家取了一面镜子后又匆匆打车赶往车间。一到机台,他便把镜子安在PT70的烟支出口处,然后站回到平时操作设备的位置,只需略一转头,烟支出口通道内侧的情况就清晰地显现在镜子里。
 
  原来,那几天刘体刚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随时看清PT70烟支出口通道处烟支末端的质量情况,直到无意间看到公共汽车的反光镜,他突然受到启发,茅塞顿开。在企业科技创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常烟像刘体刚这样的员工不在少数。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将企业创新研究深入到班组,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使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职工围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据统计,常烟每年由非科研人员技术攻关革新创造的效益不低于5000万元,各个环节的小改小革既降低了技术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
 
    科技创新的成果:赢得消费者尊重和信任
 
  2005年,“芙蓉王”(蓝)系列卷烟产品技术开发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芙蓉王”(蓝软)和“芙蓉王”(钻石)等产品实现了产品独特的香气风格与更低焦油量的协调统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掀起了一股“蓝色风暴”。
 
  其实,早在“芙蓉王”开发初期,常烟的决策者们就把目光放在了以降焦为引线的品牌开发策略上。现在,“芙蓉王”(蓝软)的焦油含量仅为10mg/支,烟气CO量为10mg/支,处于国内烤烟型卷烟的前沿水平。
 
  “我们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为了减害降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支持,这是常烟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符合‘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技术中心产品研究所一位负责人说。
 
  多年来,常烟人以其敏锐的目光始终如一地坚持科技创新,在产品研发等领域不断寻求着新的突破。近几年来,常烟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烟叶分级归类技术,初步建立了基于烟叶识别的计算机辅助配方技术,研究和开发了选择性的降焦技术,结合烤烟型卷烟的特点和卷烟焦油的特点,利用烤烟型卷烟中部分主要有害成分低的特点,实现了在保持适当焦油含量的同时,将卷烟烟气有害成分控制在较低水平。
 
  同时,加速研究选择性降低烟气中的有害成分的技术,使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大大降低且基本保持卷烟原有的香吃味,形成了企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卷烟产品和较为完善的通用卷烟产品降焦技术体系。积极而稳妥的降焦策略使常烟卷烟产品焦油量以每年0.5mg/支的幅度递减。
 
  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常烟逐步研究和掌握了一系列成熟的卷烟技术,如烟叶控氮降碱栽培技术、低焦油卷烟配方设计、加工工艺技术及香味补偿技术、生物活性微胶囊在烟草中的应用技术等,并将这些技术及时应用到卷烟产品上,“芙蓉王”(蓝)系列的成功开发便是常烟人在科技创新中撷取的丰硕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