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卷烟总厂创新之路:由引进别人到被别人引进

2006-06-29来源:许昌晨报作者:李金遥 张振 赵鹏
    引进,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一直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它几乎成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成了2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主打牌”。记者在“百度”网上键入“引进”二字,竟有2000多万篇(个)相关文章(网页)。如果再加上没有上网的,谁知有多少?
 
    引进,似乎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那就是引进海外或发达地区的一些先进技术、理念、项目,当然还有资金。因此对于尚不发达的中国而言,引进,多数是单向的,即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东西。
 
    对于发达程度只在国内居中等水平的省份或城市来讲,引进似乎更是不可逆的,而且是多重的单向:既要从国外引进,还要从沿海引进。它们能“输出”的,好像只有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
 
    但是,最近这个似乎不可逆的单向,却在我们的内陆城市许昌,被逆转了。许昌卷烟总厂,就是这种逆转的实践者、助推者。
简单地说,许昌卷烟总厂的一些技术、管理、资金、项目,已经被作为同行的驻马店卷烟厂、南阳卷烟厂引进了。这还不算,最后,两家烟厂干脆统一归属在许昌卷烟总厂的大旗下,被“许烟”兼并,整合成了一家规模更大、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企业!
 
    作为“许烟人”,肯定是自豪的;作为许昌卷烟总厂所在地的许昌人,当然更自豪!那种感觉,不亚于中国足球踢进了世界杯赛场!
    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日子吧:2003年7月9日,许昌卷烟厂兼并驻马店卷烟厂,成立许昌卷烟总厂;2005年4月8日,许昌卷烟总厂再次扩张,兼并南阳卷烟厂,成立规模更大的许昌卷烟总厂!一厂三地,同步指挥;规模效应,成本低廉……这些同行奢望的梦想,在“许烟”已经成为现实。许昌卷烟总厂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卷烟“航母”!
 
    让我们再看看这艘“航母”的“吞吐量”吧:整合后的“许烟”,年销售收入由原来的24亿元猛增到50亿元。年利润也由1亿元猛增到3.6亿元。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效益,都稳坐全省同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它成功地实现了从我省烟草工业的“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的跨越,成为全省第一、长江以北最大的卷烟企业。
 
    曾几何时,在许昌的工业发展史上,我们总是引进别人的东西。“招商引资”一直是我们高举的大旗。连“许烟”、“许继”这样的名厂、大企业,也是在“引进”中“长大”的。我们还有更多被兼并的无奈。1998年,漯河市华中化工有限公司出资,以不负担债权债务、一次性买断净资产的方式,购并了许昌制药厂,并改制重组成“许昌华仁制药有限公司”。2002年,许昌通用机械厂与洛阳一拖重组,成为洛阳一拖领导下的一支“分队”。
 
    当然,这样的记忆还有很多。
 
    如今,这种略带痛苦的记忆,被许昌卷烟总厂的豪举改写了。许昌人重新找回了生产“大前门”卷烟时代的自豪感。
 
    当然,许昌的自豪感,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屈辱感之上的。许昌卷烟总厂走出的一条条兼并之路,让“许烟人”扬眉吐气,也让兼并后的分厂人感到骄傲———虽然当初他们也想不通,但看到企业效益更好,设备更先进,产品更畅销,薪水成倍涨,各种待遇、居住条件日新月异,企业文化等虚的东西变得更实,企业更有凝聚力,他们由衷地为变成“许烟人”感到自豪!
 
    更重要的是,“许烟”的一些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体系,给南阳、驻马店当地的其他企业,也吹去了强劲的改革创新之风,推动了当地一些企业的改制创新。比如,在南阳较有名气的天冠集团,看到“许烟”南阳分厂的变化后,积极效仿,也迈出了与其他企业重组的步伐,正在做大做强。
 
    许昌卷烟总厂南阳分厂、驻马店分厂的巨大变化,也着实让当地政府为之一震。他们审时度势,迅速决策,把“许烟”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积极搞产权分配、机制和管理创新,让“许烟”现象、“许烟”模式在当地企业界生根开花。
 
    是的,许烟的创新,当然不仅体现在微观的技术、分配与管理上,更体现在兼并与重组的大手笔上。这种创新,带活、带大、带强了“许烟”,也改变着外地人对整个许昌市的印象与评价……
 
    这,也许是始料未及的,但却是更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