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烟现象

2006-06-21来源:云南日报作者:汪林正
  题记:彩云之南,一个企业励精图治,打造卷烟品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国;弥勒佛之地,一群卷烟人得陇望蜀,把成绩当作新起点,厉兵秣马,又向追求世界一流卷烟企业的目标冲刺—— 

  2005年,全国6个百万箱以上的卷烟品牌排座次,红河牌卷烟位居第二,连续多年,全国烟厂综合经济效益比拼,红河卷烟厂始终名列前茅;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超越800箱,位居全国烟草企业中第一。

  一个地处滇南边陲、建厂初期年产量不足5万箱,固定资产不足5000万元的卷烟企业,缘何能创造出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的奇迹?是必然还是偶然?透过红烟诸多第一的现象,记者追根溯源,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创新为魂

  走进红河卷烟厂,所见所闻,倍感这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思想观念到经营理念、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发展战略到营销策略,甚至小到激光自动导引车蓄电池的改造、厂区环境景观的造型构思设计,红烟人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无时不刻、无所不在。

  如果说红河卷烟厂崛起源于创新。那么,红烟人是如何认识创新,并把它作为企业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呢?

  “企业的前途在于企业人的创新能力。”厂长邱建康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回答让人心里得到解释。他说,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有工业企业要搞活,要发展,经营、管理、科技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产品生产及其相关的创新性劳动,这种创新性劳动是靠智慧能力来实现的,而智能劳动的目标是提质性的,过程是研究性的,结果是创造性的。正是基于智能劳动及其产品的无限空间与知识智能的这种密切关系,当今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人们对智能中潜在的巨大生产力的认识。作为企业来讲,智能加勤奋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红烟始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贯穿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把人的创新能力视为企业生产力之源,对员工的标准是“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开拓进取、创新工作。在对人的考核评价中,也始终把是否有创新思考和创新成果作为重要内容,要求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力求创新。事实上,红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就是坚持不懈创新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国内的卷烟厂还为每分钟生产七八千支的卷烟设备感到满足和自豪的时候,厂长邱建康就居安思危,向全厂发出“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怎么干的警告,提出要建一个跨世纪的企业,一个下世纪的工厂,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武装企业,这一观念上的创新,使红烟在后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优势而胜券在握。同样,当全国卷烟企业三天两头推出新产品时,红烟不随波、不逐流,以“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观念,坚持实施单一品牌战略,集中全力打造红河牌卷烟产品,当年就使企业扭亏为盈、走出困境。在红河牌卷烟系列产品的开发上,红烟人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红河88”、“红河99”从研制到投入生产整整用了4年时间,又隔4年“红河V8”才瓜熟蒂落、横空出世。后来证明,红烟实施单一品牌战略,使产品迅速覆盖了全国市场,且通过对昭通卷烟厂、新疆卷烟厂的整合,使其年产销量迅速扩大到130余万箱。

  烟叶是卷烟生产的重要原料,而烟叶来自地方,即便是同一地方、同一株烟上的烟叶,质量也千差万别,如何确保在同一牌号的卷烟生产中使用同一质量的烟叶,红烟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创新开发的三级工艺配方,破解了这一难题。

  红烟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胆识更是令人瞩目。在红烟,除厂长一人是上级任命之外,其它人的岗位都是公开竞聘,也许你今天是某车间主任或是某部门经理,明天就什么都不是,因为你是否能占据个岗位,关键看你有没有创新工作的能力和实际的创新成果,没有就让能者上。企业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职工实行竞争上岗,所有的岗位都有设定的标准,向所有人敞开,能者上,不合条件者待岗学习提高。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负责人是民主选举产生,管理机构和人员一律实行扁平化运作,既是管理人员,又是具体做事者,没有只动嘴不动手的。职工进厂有门槛,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在使用上不看文凭,只看实际工作能力,即便是同一岗位,因为劳动价值不一样,收入也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在红烟看不到偷懒的情形,也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职工的勤恳劳动转变为智慧加勤奋的创新性劳动。普庚,2004年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红烟物资部糖料房工作,次年厂里管理人员重聘,他过关斩将,被聘为厂工会办公室主任。他感慨地说,在红烟这种竞争、激励、约束的机制下,每个人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但每个人都不用担心怀才不遇。

  靠创新的胆识,红烟人在中国烟草行业中第一家实行内部改革,推行员工竞争上岗、企业管理人员聘任制;第一家进行社会职能的剥离;第一家实现单一品牌系列化;第一家在工艺技术上实现“三级配方”;第一家在卷烟产品外观商标上采用横式设计,靠创新产生的澎湃动力,红烟实现了从政府生产工具向市场经济主体、人由手段向目标、传统企业向知识经济下新型企业的“三个转变”,也托起了企业的崛起和腾飞。

  文化为轮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幅红土高原上万牛奔腾、势不可挡的画卷;把红烟倔强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印记在国人的脑海里,也向世人昭示了红烟文化的魅力。这一画卷的背后,记者看到支撑红烟发展的文化之轮、积淀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

  在红烟,企业文化一直被视为企业的精神内核与成长动力,以及对企业的命运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软件。那么,红烟人是怎样认识企业文化,并把它作为企业发展之轮呢?

  “天造的是自然,人造的是文化。” 1997年3月,红烟历经数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召开企业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会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企业文化发展红烟软内涵》的企业发展战略,标志着红烟“以物为本”建设阶段的结束,宣告了“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确立。对此,厂长邱建康的解释是,红烟的人本发展并不是突发奇想,实际上这一核心思想一直贯穿于红烟的运行中。企业发展初期,只能定位为以物为本,通过实施五项工程(即:管理、人才、原料、技改、名牌工程),着力于搞生产、抓质量、靠品牌的发展来推动人的发展,通过核心人物的作用来发挥整合能力,但红烟一直笃信企业的持续成长必须靠集体智慧,随着企业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与滞后的人员素质的矛盾也愈加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建立人本发展的理念与文化,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运行、尽快提升整体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自然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红烟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确立理念、行为推动到机制保障、系统总结环环紧扣,推动文化之轮向前转动。围绕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的精神道德水平和文化技术素质,各个层面上的人、事、物都有价值理念来进行指导,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在内涵上构成体系,它们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在互为关联中发挥作用,从而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最终形成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文化相交融的特色企业文化。

  理念上彰显人本,让每个职工明白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并搞清为什么做、怎样做,用共同的信念将全体职工凝结起来,靠企业文化产生的企业群体人的精神追求和智慧能量。管理上实践人本,不把人管死,更不是指挥下达命令,而是给人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让职工认知到该怎么干,怎样高效率做事,管理并非真的去管人,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搭建发挥、发展的空间与平台,让人产生智慧、创造价值。扁平化职能的运行就是成功的实践,企业内部的任何职能,只是范围和责任大小不同,互相间既不重叠,也不重复,且都独立运行,各人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发挥作用,并对自己所做的事充分负责,但又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建立以晋级制度为核心,任用、评价、分配、培训制度为基础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其具体内容就是通过晋级这一核心,建立对人合理的评价机制、任用机制,分配机制,把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承认与奖励人的劳动价值;注重团队建设,强调团队中的互帮、互学、互进,注重个体在团队中的能力发挥和注重于如何引导人、帮助人、提高人,以塑造“形、壳、核”的渐进方式,经营团队精神和智慧;考核上以“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相结合,这就需要每一个团队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每个职工的团队意识得到加强。围绕智能提升,红烟提出“全员知识化与人才化”,通过相继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对话”、“认识红烟、认识自我”、学习《知识经济、劳动与价值的思考》及岗位认识等学习教育活动,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培养研究型职工,让全体职工真正做到会想、会说、会写、会干,着力提升人的智力。

  红烟管理文化的核心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其精髓是“公平、公开、竞争、为公、为人”。这既体现了红烟所期望达到的人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红烟在管理上对人所坚持的原则与追求的境界。在对人的要求上,红烟着眼塑造群体智能,提出了“三有”(有德性、有个性、有创造性)“四会”(会想、会说、会写、会干),开展各种认识活动更多的是从三有入手,而针对四会则更多融入日常工作中。通过工作简报、操作备忘录、工作周志、月月写,鼓励员工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由专人或管理人员进行点评,定期开会交流。对于会说,除了各种认识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探讨,不定期举办各种演讲、辩论赛,促使职工在辞锋交接中不断提高,针对会说,每次晋级考试中专门安排口头表达面试;在会干上,提倡干中学、学中干,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工作中,从而提升会干的能力。工作上,要求每个职工由传统的简单型、重复型劳动向研究型工作转变,明白“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怎么做?”;通过对工作过程整体性分析,研究和设计,进行创新性劳动。

  如果说,红烟的崛起源于创新,那么,创新则来自于企业文化建设成就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动力。

  责任为怀

  全球关注的奥运会上,红河举重队员张国政一举夺得首块金牌;汽车拉力赛场,红河赛车队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全国篮球赛事,红河奔牛篮球队连战连捷,闯进中超。红烟关注支持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情怀窥一斑而全貌。

  作为中国烟草行业的佼佼者,红烟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少数民族聚居、拥有400多万人口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烟每年上缴的税利占该州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的70%以上。那么,红烟为何还要把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呢?

  “看商是商,看商不是商、看商还是商。”厂长邱建康的境界再次让人折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提供者,商品生产单位,生产经营自然要以赢利为目的,从这点看,企业就是企业;但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非为赢利而赢利,而是要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向社会作更多的回报,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又不仅是企业,然而,企业要对国家作更多的贡献,回报社会,就必须赢利,赚更多的钱,这样看来,企业还是企业。烟草企业特殊,其发展成果凝结着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劳动,企业在对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尽其所能支持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赢得社会各界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

  出于这种责任情怀,红烟人把自己的资源与社会共享,公益事业也延伸到社会的多个领域。红烟以几乎一步可以跨越的栅栏代替围墙,使自己的办公楼、车间厂房优美的外环境与驻地县城融为一体。红烟厂门口的庆来公园,厂内的亚热带景观堪称一流,但并非红烟人独享,而是弥勒当地人的免费公园,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上班时间,如果有人想进厂部办公大楼看看,也没有门卫挡驾。不仅如此,为提升县城的城市生活品质,红烟义不容辞,主动请缨,投入巨额资金,兴建湖泉生态区及各种景点、服务设施齐全配套,公园不收门票,任由游人进出,就是建在小山头上的森林温泉,几乎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游客开放,每天吸引本地的工人、农民和周边市县的游客到公园里休闲娱乐。据国内某权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企业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典范,红烟多年投入巨资参与市政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弥勒县教育发展受高瓶颈制约,红烟在1995年投资3000万元,兴建起教学设施省内一流的弥阳中学后,又领衔诸家单位投资近两亿元,在弥勒城郊的西山脚下兴建起庆来学校。目前,在这所镶嵌在绿树草坪间,教学楼、科技馆、图书室、风雨球场、学生公寓、教师宿舍楼一应俱全的学校里,千余学生城市居民、农村农民的子女在堪称国内一流的环境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近10年间,红烟在科教兴国、红烟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的强烈驱使下,先后投资支持地方兴建学校,捐资在红河州设立园丁奖、在昆明理工大学冠名设立红河助学金、冠名云南青年科技红河奖等的资金达5000多万元,捐赠耿马、丽江抗震救灾、98年长江流域抗洪救灾、非典防治、省内局部地方自然灾害的扶困救危捐资近2000万元。红烟还情系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支持该省民族体育的振兴,先后冠名云南红河女子排球俱乐部、云南省拳击、跆拳道、摔跤、射击、跳水、举重六支运动队。早在1999年,红烟就成立“云南红河摩托车队”、次年又成立了雄风拉力车队,去年8月,红烟又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上海国际赛车场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成为中国赛车运动战略合作伙伴。

  “得人心者得天下”,尽管红烟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所做的一切不图回报,但公众中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包括烟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无疑为红烟今后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