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卷烟厂:从桃园路50号到红河路1号

2021-10-29来源:红云红河集团

从桃园路50号到红河路1号,这是一个已经跨越三十六载且未完待续的故事,这里有红河卷烟厂夹缝中求生存、志远千里的勇气与智慧,这里有红河品牌奔腾不息、狂飙突进的青春风采,更有红烟人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的果敢……

为什么故事是从红河州弥勒市桃园路50号开始?老一代的红烟人都知道,在1985年恢复建设之前,红烟还有一段历史,那就是1974年,在红河州的个旧市建设了红河卷烟厂,众所周知,那不是一个创业的好年头,所以1978年停止了生产。直到1985年,红河卷烟厂的建设是恢复重建。说是恢复重建,就是在弥勒的桃园路50号重新建设一个新厂。当时,建水、个旧、蒙自、弥勒都在备选之列,经过慎重权衡最终选址弥勒。1987年建成投产,1988年被授牌正式运营。红河卷烟厂开始蹒跚前行。

身处云南这样的烟草大省,红河卷烟厂依然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生存问题。

起步初期,尽管资源、设备、人员、管理等各项先天不足,红烟还是先后推出“野草”“吉祥鸟”“铁马”“锡都”等多个牌号,导致本已极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为捉襟见肘,“飞不远的‘吉祥鸟’、跑不起来的‘铁马’、长不高的‘野草’,这是当时红河卷烟厂各品牌的真实写照。生产越多亏损越多,企业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改变,意味着阵痛,更意味着转机。红烟在举步维艰中调整思路,“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从1992年开始逐步放弃了“野草”“吉祥鸟”“铁马”“锡都”等牌号,集中力量发展“红河”品牌。单一品牌生产,看似简单轻松,实是铤而走险,红烟人感受到一种危机和压力。

单一品牌发展策略颇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智慧与筹谋,1993、1994年相继推出了“红河”甲级软、硬两个规格的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与广泛好评,确实让红烟的发展出现了转机。然而,真正意义上成就红河品牌发展奇迹的还要从“五项工程”说起,即管理工程、人才工程、原料工程、技改工程和名牌工程。管理工程是在快速发展企业硬件的过程之中,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灵活、公平、高效的管理体制;人才工程在于通过自学、引进、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积累人才资源。几年之中,先后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和技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到红河扎根工作,专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职工总数的60%;原料工程的具体措施是投入10亿元,扶持烟农种烟40万亩,实施种植、收购、入库的一体化管理,为产品上档次、上水平、创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技改工程提出了滚动式技改的概念,投入资金18亿元,对仓储、物流、打叶复烤、制丝、卷接包生产线等进行了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名牌工程则确立了红烟变产品生产为品牌生产的经营理念。

管理的提升,带来的是企业发展硬核实力的提升。红烟向现代管理体系跃进,逐步告别了基础阶段,走向企业成熟壮大的发展阶段。一位1993年进厂的员工回忆,那时候,生产任务一天天增加,工人都是两班倒,12个小时一班。每当下了夜班,清晨迎着朝霞跑步回宿舍,虽然很累,但是年轻的心情就像那个年轻的企业一样简单而快乐。逐渐地,红烟员工中形成了敢做、敢为、敢追求的工作氛围。

1996年,红烟全方位迈入全国烟草行业前十名的行列:实现税利近20亿元。1997年3月,在红烟首届职代会、工代会上,红烟找到了解决人才和软件方面问题的出口,“软内涵”的概念被提出。软内涵的本质是企业人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精神、智慧等形成的创造能量。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合力。“软内涵”,使红烟的管理开始向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化发展。与此同时,红烟还提出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即:“不求最大,但求最好”。2002年,全国的行业企业管理工作会在红河召开,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取经,“红河现象”成为业内热议、甚至研究的话题。

红烟人在红河弥勒这片土地上诠释着“红河”品牌内涵与外延,开拓全新的价值空间。“红河”,这是一个极其特别而又内涵丰富的名字。红河是一条奔腾千古的大河,孕育了这方神奇土地的母亲河;红河是云南最重要的民族自治州之一,建州已有64年;作为一家企业和一个品牌的“红河”,无论是联袂《大家》,设立“大家·红河文学奖”惊艳登场,还是冠名各项体育赛事,红河卷烟厂及“红河”品牌广泛而深远的知名度无疑超越了同名的河流和行政区域。

这样的变化,为充满个性魅力的“红河”品牌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在弥勒桃园路50号,红烟人将三级配方的工艺匠心融入“红河”血脉基因赋予品牌的独特魅力与优势,致力于“红河”品牌产品品质的一直与风格的恒定,是品牌价值提升的内在意义,更是时代给予坚韧奋斗者的回响。

2004年,国家局党组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同年8月,红烟敞开大门,迎进了昭通卷烟厂,红河卷烟总厂成立。2006年7月,新疆卷烟厂又加入红烟,一个年产量142万箱、主要消费市场在省外、产品供不应求的红烟以一个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企业强大以后,该如何反哺当地,回馈社会?红烟人一直在努力。红烟支持教育,可追溯到其自身刚刚解决“温饱”的1994年。当年,在红河州设立“红烟园丁奖、桃李奖”;次年,投资建设弥勒县弥阳中学;后来,又在多所学校设立“红河助学金”;更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投资兴建以熊庆来先生名字命名的庆来学校……2003年,由红烟兴建的湖泉生态园、庆来公园、庆来学校皆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它们大大优化了整个城市的格局,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漫步市区内,只要问及这“三大景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深受市民喜爱。

2008年,红河卷烟厂面临了企业改革发展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那就是红河集团与红云集团重组为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年,红河卷烟厂精心推出了一款高端卷烟产品“红河(道)”,向消费者传递了“心道,红河道”的文化内涵。重组后的红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进“红河”品牌不断发展,在弥勒这片土地上继续开拓创新。“红河”以自身精神理念为原点,构建与之相契合、相关联的消费坐标系,倾力为之打造富有激情与活力的“运动系”新品“红河(A7)”与“红河(去野)”。就这样,“红河”既实行单品牌战略,又始终在这个品牌下推陈出新,无论是包装还是口味,精神还是感官,两款产品都完美展现了“红河”奔腾致远、活力四射的品牌性格和醇厚愉悦的产品特质。

伴随着品牌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红河卷烟厂渐入瓶颈,位于桃园路50号的红河卷烟厂逐渐被城市包围,工厂想扩大产能,已无地可用,物流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同时,诸多工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红河卷烟厂“95技改”后的10多年时间里,工厂主要工艺设备并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是2010年以后,工艺设备的制约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愈发凸显。

新一轮技改迫在眉睫。红河卷烟厂多方权衡,毅然决定将工厂搬离城区,在弥勒市星田工业园区烟草产业园新规划建造一座汇聚高新科技与全面技改升级的新工厂。从2013年易地技改项目获批,到2021年6月新工厂全面投产,历时八年的“两线作战”,全厂上下攻坚克难,围绕云南中烟核心品牌建设,力求在工艺技术上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化发展,适应未来精益化和小牌号、特殊规格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努力实践工业4.0,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工厂”建设。新工厂坐落在小石山,周围三面环山,地下溶岩密布,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片土地向来荒芜,红烟人拓荒于此,奋斗于此,这里因此出现了一个闪耀的新地名——红河路1号。

从桃园路50号到红河路1号,“红河”走过的36年里,有窘困的起步,有炫目的发展;有改革的阵痛,有骄人的硕果;有绵连的困惑,也有恒一的雄心。“红河”这头“奔牛”在新的发展时代,在云南中烟及红云红河集团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展现出“特种兵”的青春风采。此刻,为不渝的雄心,为奔腾的理想,红河再出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