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烟再出发】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纪实系列报道之一

2021-06-25来源:都市时报

前言

2021年6月,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全面投产。

这次易地技改,红河卷烟厂得到了多方支持,从国家烟草专卖局到云南中烟,都给予了项目极大的关心和指导。

红云红河集团内部同心勠力,为保障易地技改项目的科学规划、精准布局,组建易地技改指挥部,建立项目推进管理

组织机构,由集团领导担任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领导小组组长,保障技改项目“一盘棋”运行。

这一次技改,对于红河卷烟厂而言,历时最久,投资规模之大,比历次技改的总和还要多。

易地技改项目于2013年9月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项目建设批复,2016年4月22日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项目初步设计批复,2018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64亿元。

这次易地技改,红河卷烟厂攻坚克难,全厂从上到下表现出的斗志与热情,是红烟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次易地技改,为红烟故事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2021年,辛丑牛年,5月13日,早上9点钟的太阳友善、明亮。

阳光投射出弥勒人工湖的波光,在城市的街道上勾勒阴影,洒在红河卷烟厂办公楼门前那棵小叶榕的臂弯里。一只银牛在空中缓缓划过,背脊反射光芒,璀璨生辉。

这牛是红河卷烟厂最重要的雕塑,搬动他,意味着工厂易地技改的搬迁环节进入尾声。

也是巧合,36年前,正值乙丑牛年,红河卷烟厂建厂,开启了凿空之旅。如今,搬离桃园路50号,落脚小石山,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再次拓荒。

雕塑划过晴空,工人们三两成群,围着拍照。大家笑称这是在搬“精神”——牛,是红烟人的精神图腾。阳光打在人们脸上、肩上,后脑勺上,四下无风,空气通透。

“牛头要朝前啊。”人群中有人高声说。

一往无前 红河速度

一往无前,是红河卷烟厂的使命,自诞生以来。

1985年,红河卷烟厂筹建。时年5月1日,工人们掀开红土,竖起脚架,构筑故事的起点,也是一段艰辛的起点。

从1985年到1991年间,因为生产水平、产品品质等一系列原因,红河卷烟厂连年亏损,工厂面临生死一线。对于红烟人来说,那是段苦涩的时光,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充斥着灰尘的车间,以及个别“待不下去”,主动离职的工友。

历经跋涉后,红河卷烟厂再次引起世人的注意,是在6年之后的1992年,工厂终于扭亏为盈。这是风起青萍末的时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红河卷烟厂将为行业提供一种新模式、一场探索和一股精神力量。

1993年,红河卷烟厂提出“单品牌发展战略”。1994年,工厂开始全面推进以原料、技改、人才、管理、名牌为主的“五项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作用下,红河卷烟厂开始向现代企业迈进,为“红河”品牌迅猛崛起打下了基础。

同样极具价值的是,在实施“五项工程”的过程中,催生了可以称之为红烟精神的东西,那就是不断挑战,改革与创新,突破与进取。这种种精神,最后具化成一头牛的形象,红烟人将其印在红河品牌部分产品的包装上,塑成雕像放在厂区里,他们称其为“拓荒牛”。

在理念、精神与制度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红烟人实现了很多“首创”。他们提出并实现“三级配方”构想,将体育精神与品牌形象融合,塑造出品牌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气质。

中国烟草行业也认识了“红河速度”。

“红河速度”,概括起来就是“从起步最晚、步履维艰到发展最快、变化最大。”

不过,在建厂30多年后,红河卷烟厂渐入瓶颈。

工厂的发展逻辑,是将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此基础上,保障设备满足工艺,以工艺达成质量。可随着弥勒的发展,位于桃园路50号的红河卷烟厂逐渐被城市包围,工厂想扩大产能,已无地可用,物流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诸多工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红河卷烟厂“95技改”后10多年的时间里,工厂主要工艺设备并没有及时更新,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后,工艺设备的制约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愈发凸显。

所以,工厂启动了新一轮技改,就是这次易地技改项目。

技改以追求“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围绕云南中烟核心品牌建设,力求在工艺技术上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化发展,适应未来精益化、小牌号、特殊规格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努力实践工业 4.0,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工厂”建设。

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选址弥勒工业园区星田工业区红河烟草产业园,这里曾经名为小石山,位于弥勒县东南角,距离城区约6.5km,距云南出省主要交通要道杭瑞高速约 8km,交通便利。

但环境并不理想,小石山周围三面环山,地下溶岩密布,在人们记忆中,这片土地向来荒芜,唯有疾风吹过岩石。2016年开始,红烟人拓荒于此。

于荒凉处 于白纸上

这是红河卷烟厂历时最久的一次技改,投资规模之大,比历次技改的总和还要多。

红河卷烟厂基建技改部副部长丁钟讲,他最初看到小石山这片土地时,没那么有信心。“这里属于石漠化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当时还想怎么会在这上面建厂。”

虽然场地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但是经过论证,确定在这里实施易地技改项目后,没有人抱怨或质疑,红烟人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畏困难,在这块如白纸般的土地上建起我们的新厂,可以说,红烟拓荒牛精神在这次技改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丁钟说。

首先是在项目设计方面。一般而言,行业的项目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总体方案完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但建设周期却往往会因为前期工作的遗漏和疏忽,导致工期延误、投资追加。

红河卷烟厂通过设计与需求、施工的深度融合,减少设计漏项、设计干涉,减少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保证精准设计。在设计阶段,技改指挥部与设计院不断沟通,反复优化、修改,先后出了8个版本的施工图。

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是云南中烟首家在项目设计、建造全过程引入BIM技术应用的工厂。BIM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建筑二维设计图纸转变为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好处是实现设计过程的优化调整,以及建造过程的虚拟仿真。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工艺图纸建立工艺设备模型,对生产布局、物流动线、管综分层进行三维空间模拟,安装位置预演,为各配套项目招标采购提供工程算量技术支持。

在施工现场,可以对工程性能、质量、安全、进度进行动态可视化管理,提高各工程专业现场协同水平,减少后期返工。

实施BIM技术的具体效果是,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在初步设计阶段,共提交设计验证报告20份,提出设计干涉、设计缺漏、设计不合理问题 252 项,为优化初步设计方案发挥了积极作用。

丁钟说,因为易地技改前期的充分准备,以及BIM技术的应用,让他在工厂建好之后没有什么兴奋感。“很平静,因为已经(在电脑)看了无数次了,现在的工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说。

进入到施工阶段,小石山开始迎来真正的变化。2016年12月,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启动场地平整工程。

要做好这项工作,不那么容易。红河卷烟厂的生产过程中,会有很多设备高速运转,要保证生产质量,就要保证场地平整的质量,否则会对未来的生产埋下隐患。而此次易地技改批复的800亩用地,全是低丘缓坡山地,最大高差达到57米,地下存在大量形状不规则、分布不祥的岩石。

为此,红河卷烟厂打破常规,通过采用先详勘再场平的施工工序,辅以先进的物探与方格网测量技术,探明了地下土、石分布,精准测算出土石比例。在7个月的时间里,共计完成土石方挖填量439万立方米。其中,挖土方144万立方米,挖石方135万立方米,填方160万立方米,弃方119万立方米。

沟壑纵横,沙石遍布的小石山,开始变得平整、规则,旧貌换新颜。在场地平整和地基处理方面,为联合工房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接下来,在2017年6月22日,红河卷烟厂举行易地技术改造项目奠基仪式,一座工厂即将拔地而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