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红河集团:凝聚企业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2019-11-12来源:春城晚报

前言

云南这片红土地哺育了红云红河集团成长的同时,红云红河也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反哺这一片大地。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助力贫苦山区的群众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曙光、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这就是一个企业责任感最有力的体现。

投入资金8610.15万元, 定点帮扶3县8乡11村, 结对帮扶2508户、贫困户8125人,8支驻村工作队、队员28名……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一个个的数字,正是红云红河集团用责任担当、大爱情怀、实干精神为这个伟大时代作出鲜明注脚。

社会责任篇

凝聚企业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2015年以来,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挂包帮”总体安排和云南中烟工作部署,红云红河集团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工作,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真情扶贫、精准扶贫,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和帮扶措施,全面完成挂联帮扶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源乡小村、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虹溪镇啥咩村、西二镇西龙村和会泽县5个乡镇8个贫困村的2138户贫困户8194人的定点扶贫工作,为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红云红河集团正汇聚着全集团扶贫能量,以“不拔穷根绝不撤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向对口帮扶村的贫困发起最后决战。

精准扶贫——板坡村首次实现8个村小组道路“组组通”

“苏都河”,一个充满江南风韵的诗意名字。但在会泽县田坝乡板坡村,“苏都河”没有大河,只有艰苦和贫穷。“山高、坡陡、缺水、无田”,八个字准确地描绘了苏都河的现实困境。

31岁的袁桃强一家六口人生活在苏都河的山头,山高路陡、偏远闭塞是袁桃强一家脱贫致富路上最大的障碍。“这里没有水田,只能种点包谷,然后用包谷养牲口,等卖了牲口再换回米粮做饭。”“望山兴叹”的袁桃强有着很多无奈。

和袁桃强处境相似的还有生活在板坡村元门小组岩头山的李廷富、李永昌、李廷华、李廷发四兄弟。“不是我们兄弟不勤快,而是岩头山这个地方真的不好在,我们以前出门连路都没有。”大哥李廷富的话道出了生活的艰难。在众多的困难中,“无路可走”是苏都河和岩头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路不通,发展无从谈起。红云红河集团驻村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路给他们修通。为此,红云红河集团投入专项资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商换地,积极推进。2018年底,该村历史上第一条砂石车道修进了岩头山和苏都河,直达袁桃强和李家兄弟家门前。2017年以来,红云红河集团累计投入1169.35万元,为板坡村建设了10条硬化道路、3条砂石道路,累计长度超过24.7公里。2018年底,板坡村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8个村民小组道路“组组通”。

“现在大路修到了家门口,今年家里种了5亩包谷、1亩多洋芋,养了600只扶贫土鸡、5头牛、5头猪,会泽贫困户进县城的大搬迁项目我也报了名,致富不敢说,年底脱贫完全有信心。”谈起未来,袁桃强充满了信心。

“没有产业,板坡的发展难以持续。板坡需要发展产业,一个安全稳妥的产业。”红云红河集团驻村工作队长张廷智谈起板坡村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产业的初衷,“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项目总体投入不算大、风险可控,贫困户参与度高,是条可落地的脱贫致富路子。”

2018年5月,扶贫工作队将详实的产业发展规划汇报到了红云红河集团总部,经过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认证,集团总部决定全力支持板坡村开展生态土鸡养殖项目。2018年6月,会泽盈河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板坡村正式成立。红云红河集团捐赠80万元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村民入股59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板坡村产业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在红云红河集团的大力推进下,2018年板坡村新建起两个养鸡场地,并成功带动18户散养户,其中贫困户11户。

对口帮扶4年多 整村脱贫出列在望

数据显示,红云红河集团对口帮扶4年多来,板坡村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13人,到现在未脱贫户仅63户254人,整村脱贫出列在望。

“红云红河集团对会泽县的帮扶力度大、资金投入大、工作做得实,扶贫效果显著,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是会泽县政府扶贫办副主任王锐的评价。

“实”,是会泽人民对红云红河集团帮扶工作的印象,更是红云红河集团领导班子的要求。红云红河集团一再强调:我们的扶贫工作就是要按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能不能做到“实”,驻村扶贫干部是关键。虽然已经结束驻村工作,但第一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卞宗祥和队员保家高、王全聪,第二批驻村工作队队长左家勇这些人的名字现在依然常常被老百姓念起。

“卞宗祥队长带着人刚刚来驻村时,工作队住在以前那栋破旧的村委瓦房里。没有洗浴房,用的是旱厕。有一次,晚上他们正吃着饭,头顶楼板上打着架的老鼠还掉下来了一只……”村委会干部对4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城里人”卞宗祥、保家高、王全聪等第一批扶贫工作队从最基础的入户走访开始,摸透了板坡的真实贫困情况,全面启动了板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板坡精准扶贫事业开疆拓土的先锋。

第二批扶贫工作队队长左家勇则和扶贫工作队员们一道乘胜追击,从板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不断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

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熊”的红云红河集团驻板坡村扶贫工作队熊伟会已经驻村3年之久,是第二批来的扶贫工作队员。

“2017年红云红河集团投到板坡的扶贫资金854.85万元,2018年600万元。我们虽然只有3个人在村上,但所有工程项目都严格按红云红河集团标准开展,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干了近30年的基建和设备管理工作的熊伟会把他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细致务实的作风带到了板坡。

“老熊早就是我们板坡人了,贫困户的门槛都要被他踏破了。”这是板坡村民对熊伟会的评价。

4年以来,红云红河集团坚持从帮扶规划制定、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精准施策,在最大限度倾斜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集团和所属工厂还选派了28名队员(含8名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坚守在扶贫攻坚第一线,与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投入资金8610.15万元,定点帮扶3县8乡11村,结对帮扶2138户、贫困户8194人,8支驻村工作队、队员28名……这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记录了红云红河集团自2015年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真心付出。

爱心助学

用助学金完成学业的他们决心回报红烟

人才是竞争的法宝,是国家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从2009年起,红云红河集团设立“红云园丁奖”和“红河助学金”,多年来助力了大批优秀贫困学子能够圆梦大学,帮助优秀的老师在岗位上取得进步。正是由于企业这份大爱,部分受到资助的学子发奋图强,毕业以后考进红云红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才能学识回报这份关爱。

“如果没有那笔助学金,我的大学梦肯定破灭。”提起家乡的这家企业,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2014级学生陈聪满怀感激。

陈聪家住弥勒市弥阳镇扯龙村,距离红烟社区就几公里。父亲早年一条腿粉碎性骨折,没能得到很好治疗,无法干重活,全家靠多病的母亲种地维生。高考考了589分,父母却担心无法负担大学费用,那几天,陈聪极度沮丧。

她小心翼翼地提出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母亲仍沉默不语;后来,听村委会说还可以申请“红烟的助学政策”,全家人才舒展眉头。

入学军训期间,4000元“金秋圆梦大学”助学金便发了下来。这点钱在条件好的学生眼里不算什么,于她而言则非同寻常,“一学期的生活费就差不多了,我每月八九百就够。至于学费和住宿费嘛,可以用助学贷款支付。”

大二时,陈聪又申请到一笔“红河助学金”,也是4000元。想着父母和在家乡上卫校的妹妹,她就全给了母亲。“然后呢,母亲每月又给我500元,这样家里和我压力各自都小一些。我还可以勤工俭学呀,我曾在长水机场一个企业和西山区档案局整理档案,每天150元呢,很不错!”

2018年初,红烟公开招考。经过三轮比拼,陈聪于春节前拿到了录取通知。红烟彻底改变了陈聪的命运。作为最新员工,陈聪2018年7月正式从云南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弥勒,到红烟社区(厂区)报到上岗。

在档案管理部工作已经一年,陈聪说,“恩人”红烟那笔“雪中送炭”的助学金,她一直记在心里,如今,终于能回报红烟,她很高兴,“希望我能在工作中更努力,为烟厂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另一个学子,也因红烟而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李鹏飞,建水人,红河州理科状元,获“红河桃李奖”一万元。201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也和陈聪一样,考入了红烟。

在他看来,“红烟桃李奖”是一个很好的助学和激励机制,这也是许多学子尤其是红河学子非常看重的一种荣誉。对他而言,则还有另一重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初得了这个奖,我才留意到了这样一家极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关注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和问题。当然,也是由于这样的缘分,我才报考了这家企业。”

2017年7月,由于红烟易地技改在设备选型等工作沟通协调需要,李鹏飞被派遣至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挂职。谈起这段经历,李鹏飞说:“出去学习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可以接触全国各地行业内的资源,涵盖烟厂、烟机和企业的前沿信息,对烟草机械采购、品牌研发各方面的流程都多了了解和认识,感觉到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回来后,他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了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搬迁过程中。

刚进红烟时,李鹏飞在卷包车间做设备的操作工作,半年后,他转为设备维修工,跟着师傅学习。师傅们遇到问题,除了上班时间钻研,下班回到宿舍中还拿出图纸,大家对细节进行讨论,直到把问题弄懂。师傅们还告诉李鹏飞,“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很发达,但想把维修工作做好,一定要脚踏实地,自己认真研究设备每一个部分,掌握每一个零件,记住每一个运转过程,像了解自己的身体一样,对设备了然于心。”直到现在,他仍坚守在设备维修的岗位上。

李鹏飞坦言,在成为红烟人之前,烟草行业给予外界的信息很少,一直觉得是一个很神秘的行业,红河烟厂作为著名企业,外人往往只能看到她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在进厂了解红烟发展过程之后,他明白,从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的状态,是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和奋斗,才造就了今天的红云红河集团。

从最初的“红烟桃李奖”与红烟结缘,到跟着师傅学习手艺、外出学习,再到把自己所学奉献给红烟,李鹏飞感慨地说:“红烟给我帮助,给我平台,给我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我的生活和自身能力在9年时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非常感恩红河卷烟厂,这句话,就是我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最纯粹的初衷 是企业该担的社会责任

最初,红河卷烟厂设立助学金,每年划拨金额100万元,资助1000名昆明理工大学学子。

据红云红河集团宣传策划部负责人介绍,红云红河集团成立后,无论是昆明卷烟厂、红河卷烟厂、会泽卷烟厂,都有着扶危济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因,这也是企业的文化传统。于是,红云红河集团决定把这份社会责任延续下去,将“红河助学金”扩充到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

贫困学生需要支持和帮助,长期投身一线、坚持教书育人的老师也需要嘉许。红云红河考虑及此,在原先的基础上设立奖教金,“红云园丁奖”应运而生。

“我们和各大学达成了一份共识,每名学生4年享受一次助学金,不重复评选,每次金额不低于4000元,让更多贫困学生享受红云红河的支持。”这位负责人说,“而对于老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定标准,我们只制定了金额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不会过多干涉,老师也可以自己去申请,但过程十分公开、公正、透明。”

每年的捐赠仪式,是大家最受触动的时候,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又把财富反哺社会上。“对很多贫困学生来说,因为家庭比较困难,思想也会产生困顿,总会觉得自己低别人一等。但是当红河助学金发到他们手上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个社会上还是有人惦记着、关心着他们的。我们也追踪过一两个获得过助学金的孩子,心态都比较乐观积极,甚至说自己以后有了能力也会资助别人,帮助带来的社会效益还是很显著的。”这位负责人动情地说。

第一年在云南大学设立“红云园丁奖”时,云大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功勋园丁奖”,每年评选出10位老教师,每人奖金10000元。云南大学前任校长、我国著名统计学家王学仁获奖时,颤颤巍巍、由人搀扶着上台,发表了令在场众人感动不已的讲话。他说,这是第一个,由一个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的企业为他颁奖,他认为,这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荣誉的奖。这番话,给了红云红河集团坚持的信心。

“红河助学金”“红云园丁奖”的项目负责人说,这一项工作,严格而言,跟企业的生产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要求高校对企业做附加的宣传,做项目最纯粹的初衷,就是红云红河承担一个企业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份对高校学子、老师的爱,红云红河集团已经奉献了11年。“红河助学金”“红云园丁奖”也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意义,成为了全社会支持高等教育的符号。

企业责任——全方位打造 环境友好型企业

走近红云红河厂区,红锦路宽阔,车流穿行,道路两旁的树长得魁梧,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再走近些,便可一览“花园式工厂”的全貌。流水潺潺,顺着小桥蜿蜒而过,桥与桥各有风情;绿树成荫,四季都有不同景色,夏日浓郁,秋日萧瑟;空气清新,伴着云卷云舒,静谧中是悄悄的生机盎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原本处于昆明郊区的红云红河集团园区已经逐步被各种新开发的小区包围。然而,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白天,从周边小区的窗子往下看,红云红河集团的花园式厂区成为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夜晚,居民们便到红锦路健身、散步、遛狗……一个城市的地标,见证着经济发展的脉搏,与历史一起沉淀,沧桑巨变也影响着居民们的衣食住行。

为了让周边居民安享乐居生活,红云红河集团一直在以高于环保标准的要求对待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细节。“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们一直贯彻实施的理念,我们也希望推动周边的社区以及一些和红云红河有所关联的企业和人一起行动,”红云红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昆明北市区的基础建设上,红云红河集团更是积极承担了一个国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参与龙泉路的修建、打造长虫山红云生态公园,在盘龙江上建路架桥……茫茫岁月的长河中,红云红河萌芽于这片土地、成长于这片土地、得益于这片土地、辉煌于这片土地;转过身来,又回报于、反哺于、改变于这片热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