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卷烟厂:机制创新积聚核心动力

2006-03-07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周勇军 朱本召
    抓住机遇、正确决策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十五”期间是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在这一阶段抓住机遇、把握发展形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湖南常德卷烟厂不断创新、健全各种机制,积聚起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十五”期间,以曾献兵为“班长”的常烟领导班子充分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面临的总体形势,及时制订企业战略和把握发展机遇,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通过提出“归核化”战略,常烟把各种资源集中到主业的价值链上,专注核心业务,促进主业发展;通过提出“成熟企业、行业先锋”的定位和“一体两翼”战略,常烟积极推动企业规模扩张,打造产品优势,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推进总厂与分厂共同发展。“十五”期间,常烟先后对祁东卷烟厂、四平卷烟厂和零陵卷烟厂实施了兼并重组,企业生产规模从70万箱扩大到135万箱。与此同时,品牌输出工作也取得较好成效,2005年实现2.5万箱卷烟的品牌输出,为做大品牌规模打下了良好基础。
 
    日益健全的科技创新机制为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常烟一直注重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该厂成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配置了先进的科研仪器,给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常烟还与国内一批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了烟草工程、烟草化学、卷烟工艺、化学分析测试、吸烟与健康5个开放式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康耐尔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盟,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催生了一批先进技术成果。他们还建立起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通过积极探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方法,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十五”期间,常烟科研硬件水平不断升级。2004年,常烟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常烟提高了基地烟叶质量与可用性,实现了烟叶调拨的基地化发展。“十五”期间,常烟投资近20亿元建设了国内一流的联合工房,率先引进了国内第一条12000公斤/小时的制丝线,并筹建了“芙蓉王”车间技改升级工程、烟叶仓库群等大型项目,夯实了企业技术基础,为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
 
    日益规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潜能。常烟围绕烟叶生产经营、财经秩序整顿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实基础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控制体系,强化过程控制与工作考评,达到了完善管理、规范经营的目的;强化了对经济责任目标落实进度与效果的考核,对重大项目实行了部门目标承包合同制,加强了管理,进一步优化了管理职能与管理程序,管理模式由哑铃型转向扁平化。为此,他们改进制度30余项,调整工作标准800余项,完善管理程序上千个,计划管理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卓有成效,质量管理实现了由“产后检验”向“产前预控”的转变,形成了有效的“原料、设备、工艺、产品”质量链。
 
    “十五”期间,常烟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方针,实施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干部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同时推进了跨省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形成了多点管理、总分厂制的格局。在此期间,员工和企业利益进行了重新调整,企业决策层很好地把握了改革力度、发展进度、员工承受度这“三度”的有机结合,坚持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分厂与总厂的共同发展,较圆满地完成了企业改革与联合重组的任务,实现了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改革,常烟中层干部职数由143个精简为101个;2002年推进了“五定”分流,总厂3500个编制岗位缩减到2600个,并于2004年年底完成了新一轮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与此同时,常烟还开展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通过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改变了员工观念,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形成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团结进取的高素质团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