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精益管理 建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

2018-10-11来源:南京卷烟厂作者:戴戈

  近年来,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卷烟厂以“推进精益生产、打造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不断拓展精益思维,持续深化精益管理,苦练内功、深挖潜力,有力推进了企业的生产转型和管理升级。

  拓展管理思维,适应企业发展新要求

  强化履职尽责,构建综合管理体系。自2015年起,南京卷烟厂以精益思想为统领,坚持实用实效,深入开展“五标一体”整合工作,着力解决体系管理与职能管理结合不紧密、流程管理不科学、岗位工作标准不实用、职能管理交叉模糊等问题,切实提升岗位履职能力。经过“交流提炼、试点运行、巩固完善、推广应用”四个阶段推进,初步形成了一套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制度健全、标准科学、流程顺畅的特色综合管理体系。

  坚持“精简集成要求”原则,推进“体系管理职能化”。采用“合、并、摆、列”四种形式,识别梳理各专业体系的关键要素,逐步完成工厂层面管理职责的界定分解、目标指标的整合落实、文件制度的梳理修订、业务流程的优化固化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将体系要求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使体系管理与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结合更加紧密、工作职责边界更加明晰。

  以优化岗位工作清单为抓手,推进“职能管理体系化”。围绕“做事有依据、工作有标准、任务有指标、操作有流程、执行可考核”目标,借鉴体系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SOP标准作业程序“流程化、表单化”的核心思想,构建起了“好用、管用、实用”的岗位工作标准。

  立足核心职能,推进“大生产格局”建设。基于江苏中烟“十三五”品牌规划和产能布局新格局,立足实际,以细支烟产品生产链为主线,聚焦细支烟“产量”“质量”“成本”核心目标,持续优化细支烟精益生产运作机制,在现有生产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整体联动、同步跟进、协同提升的“大生产”机制,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突出任务重点,打造“四个中心”。打造“生产调度中心”,保障柔性生产和市场快速响应;打造“生产执行中心”,保障生产任务全面均衡、优质高效完成;打造“设备运维中心”,保障设备运行效率和健康运行;打造“市场服务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全面对接。

  强化整体协作,建立矩阵式管理团队。依托矩阵式管理方法,组建多个跨部门管理团队,围绕影响工厂生产和产能布局、设备保障、技术改造、原辅料供应、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配套等关系到工厂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汇集多方智慧,发挥各自特长,打破了职能管理壁垒,消除了纵向专业化和横向协作的阻力点,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着眼未来发展,准确定位精益着力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行业“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的探索,推动卷烟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提升降本增效水平。

  积极探索智能工厂建设实施路径及建设方法应用。紧扣智能化、精益化核心,提出了工厂智能业务模型的创建方法,规划了智能制造平台建设路径,并结合细支烟生产大力开展大数据分析、仿真软件建模、AI模块应用等工具方法应用。

  突出管理效能,推动运行能力新进步

  近年来,伴随着“苏产”细支烟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企业产能不足、产品质量管控精度不足等问题凸显,加上设备调试、搬迁等因素影响,南京卷烟厂生产压力很大,如何进一步挖掘管理潜力、改善生产运行质量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着力推进生产组织高效化。加强生产组织管理,针对当前细支烟生产中存在的效率波动损失,运用价值流工具对整个生产系统实施分析和管理诊断,针对性地对影响生产进度和资源消耗的关键工序、设备节点进行重点攻关。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改进,企业细支烟生产过程增值率提升了21.3%。改进加香过滤系统,有效解决了香料单体引起的过滤筛网堵塞问题,加香精度合格率由96.6%提升至99.2%;实施“优化换牌生产流程,提高快速切换能力”专题攻关,妥善解决了异香型卷烟生产的散味处理难题。

  着力推进质量管控网格化。深化工艺技术标准、工艺参数和重点质量管控点的分类分级管理,编织质量管控“三张大网”。编织“原辅料源头控制网”,针对烟叶仓库及车间防虫治虫、辅材上机适应性等前端质量管控重点,延伸相关方管理,强化过程精准管控和质量问题追溯;编织“品质全面管控网”,针对过程实施、信息传递、质量分析和缺陷整改等责任落实,品质部门发起,关联管理链条协同,绘制全流程质量管控流程图,明确16个主要工序、69个重点质量管控点,逐级压实质量管理责任;编织“生产自控自检网”,加大防差错管理应用,从人防、技防、机防三个维度保障产品自检的有效性。

  着力推进设备保障绩效化。结合细支烟生产转型和技改新线投入使用,根据分机型分策略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制丝新线和卷包细支高速国产烟机、中速机效率提升试验,通过完善设备故障管理机制,加强预防性保养和维修,有效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提前谋划取消APS后的备件保障方案,积极探索“备件联合储备制”“寄售制”等管理新模式,推进进口备件国产化,降低备件库存资金。完善检维修绩效考核方案,制定考核指标38项,涵盖设备日保轮保、停机率、设备效率、单箱维持费用等管控重点,极大地调动了设备管理、维修及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着力推进成本控制精细化。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源头管控作用,依据“可调、可控、可实现”的原则,提炼出实物消耗、费用控制、节能减排等七大管理类别和17项降本增效关键经济运行指标,明确各岗位成本管控的对象和标准,层层压实降本责任。深入开展月度生产消耗分析、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活动,针对技改后厂房面积增大、生产流程拉长、用能设备增多、设备转型调试等不利因素,以专项攻关形式,深入研究细支烟加工过程的原辅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等控制方法。

  完善管理机制,积聚创新发展新动能

  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技术引领和问题导向,搭建多层级创新平台,基于“两个层级,三个维度”推进全员改善创新工作,建立“发现问题、沟通协调、分析解决、评价激励、跟踪验证”的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厂部、模块、部门、员工四级创新改善组织架构,从而有效依托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搭建人才育成平台。以技术、管理领军人才培养为重点,紧密结合精益改善、重点课题攻关,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完善人才晋升通道,系统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探索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管理模式。

  搭建直通交流平台。建立厂领导与基层交流沟通机制,按照定点联系、定时交流、定位现场、定事督办、定期改进的原则,企业管理重心下移,厂领导深入岗位、机台、班组,参与班组讨论,掌握基层动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员工更加关注现场,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持续改善。

  搭建卓越文化平台。利用新媒体,建立微信群、QQ群,将“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和“消除浪费、持续改善”的精益文化延伸到行政管理、生产制造、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广现场改善,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传递信息、现场组织整改,形成了“人人都是发现者、人人都是改善者、人人都是推动者”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