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烟遵循以进促稳 提升保障水平

2017-12-22来源:东方烟草报

  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遵循“以进促稳”的总方针,以“利群”原料适配率为核心,以“合理规模,防风险;提升适配,防脱节”为工作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在优质生产、精准采购、精细加工、优化使用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缓解原料保障压力。

  深化基地建设 抓好质量源头

  按照“产前介入、过程参与、量力扶持、按需采购、结果反馈”的原则,浙江中烟在产前提出“利群”的烟叶质量目标需求,并参与烟叶基地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以及烟叶生产、收购工作的过程管理,根据“利群”的使用需求采购烟叶。

  在此基础上,工商研共同合作,根据“利群”配方对原料品种需求,结合当地实际,不断优化基地烟叶种植品种。根据“品牌需求导向、风格特色适配”的原则,浙江中烟还与产区充分协同,针对性调整优化种植区域,使有限的计划逐步向适宜区域集中。

  为尽可能满足“利群”原料等级结构需求,浙江中烟与产区共同研究在基地单元内开展优化生产结构工作,通过弃采、弃烤等措施把不适用的部分等级烟叶提前消化在田间。2016年,浙江中烟订单生产烟叶总量133.2万担,占公司采购总量的36.49%,一定程度缓解了等级结构矛盾。

  此外,为抓好采购质量,浙江中烟结合产地实际,根据不同香型、不同部位、不同类别保障情况,细分采购目标,制定“一地一策”,并在过程中实时调整。通过一系列措施,2016年,浙江中烟国内采购烟叶的上选率和“利群”适配率同比分别提升5.5、2.1个百分点,提升了原料保障水平。

  注重加工质量 提升原料利用率

  为进一步提升加工烟叶质量的稳定性,浙江中烟所有烟叶复烤加工点全部实现均质化加工,并逐步推进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国内主要产区的9个复烤点部署远程数据共享系统,系统覆盖300.22万担加工量,可实现对烟叶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

  为充分发挥各产区烟叶特色,浙江中烟积极推进区域加工中心建设。通过区域加工中心建设扩大跨省、跨区域烟叶配打规模,提升采购烟叶利用率。根据这一目标,浙江中烟打叶复烤点由2010年的29个逐步缩减到2015年的13个,并规划到2019年缩减到10个,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7个左右原料区域加工中心。

  在区域加工中心建设过程中,以加工规模化、均质化为核心,浙江中烟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在福建武夷区域加工中心,2014年建立时即实现了五省约25万担烟叶集中加工配打,集中配打后五省烟叶的加权平均适配率为77%。2016年,新增五省部分烟叶,集中加工的烟叶产地增至10个省份,总规模达到45.6万担。

  加大研发力度 拓展原料可用范围

  在原料保障工作中,浙江中烟坚持“两条腿走路”,业务上积极拓展,争取优质资源;技术上不断创新,拓区域扩等级。

  自开展基地单元建设以来,浙江中烟就建立了“全国主要产区植烟信息档案”,每年跟踪各产区烟叶生产情况,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利群”原料可用区域,2015年以来拓展了贵州、湖南、河南、湖北、陕西等省的10个地市级产区,同时在上部烟的拓展使用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进一步缓解原料保障压力,在保证产品质量和风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浙江中烟不断加大上部烟叶及造纸法薄片、膨丝、梗丝等掺配物料的配方使用研究,努力开展卷烟分组加工技术研究,提升在库资源的配方使用价值。

  目前,“利群”配方上部叶平均使用比例较“十二五”末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达到13%左右。

  卷烟分组加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烟叶原料的风格质量、理化特性等差异,采用针对性的工艺加工路线和香料补偿技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保留原料固有的风格特质,同时去除或改善原料的品质缺陷,以提高原料的配方适用性,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目前,浙江中烟正努力开展分组加工技术研究工作,力争实现提升原料使用价值和挖潜潜在资源的意图,在工艺加工环节为浙江中烟资源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