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卷烟厂发展回眸与展望

2017-06-22来源:中国烟草

  身居科尔沁草原,背倚大兴安岭,手挽松嫩沃土,历史上的兴安盟,地处战略要冲,见证过金戈铁马的英雄史诗与改天换地的热血传奇。乌兰浩特,在蒙语中意为“红色的城”。

  正是这片热土,孕育了一家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同龄”的卷烟厂。于摸索中前行,于砥砺中成长,三十多年来,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扎根于斯、茁壮于斯、回报于斯,写就了一段工厂实体“从无到有”、企业规模“从小到大”、整体实力“从弱到强”的奋斗佳话,更谱写出一曲烟草行业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人篇章。

白手起家 砥砺有为

  1980年7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复建。复建伊始,百业待兴,如何尽快摘掉贫穷的帽子,成为当地盟委、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因卷烟产品的税利较高,且科右前旗地区出产优质晒烟,建卷烟厂成为了兴安盟走出困局的战略抉择。

  1981年,科右前旗化肥厂旧址,乌兰浩特市雪茄烟厂开始筹备建设。烟厂初创,可谓“实打实”的白手起家:一无厂房,二无人才,三无机械,四无原料,五无技艺……呈现在创业者面前的,只是一片野草荒滩,几栋砖瓦房。

  面对逆境,创业者们没有丝毫畏惧。他们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烟草行业兄弟单位支持,利用两台合式卷烟机、废烟支和烟丝,开始了雪茄烟试制。1982年6月15日,地方国营乌兰浩特市雪茄烟厂正式成立,从此踏上了艰难而辉煌的创业之路。

  为赶上国家整顿烟草工业的“末班车”,乌兰浩特市雪茄烟厂凭着几口大锅、几十双巧手和年轻人的激情,硬是生产出了优质的雪茄烟产品。1984年,乌兰浩特市雪茄烟厂年产量达1.7万箱,产值740万元。

  1984年9月,乌兰浩特市雪茄烟厂被划上归口管理,至此,终于成为中国烟草大家庭中正式一员。1992年5月,工厂更名为“乌兰浩特卷烟厂”,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创业之路,从来就是汗水铺就。历经“七五”“八五”两次技改,乌兰浩特卷烟厂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强化内部管理,具备了年产10万箱卷烟的生产能力。“兴安”“草原”“康希”“白鹿”“锡林河”,这些具有时代印记、地域特色的品牌,都在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

  进入新世纪,烟草行业品牌间竞争日趋激烈。“搭船出海”,与强势企业联手共同发展,成为乌兰浩特卷烟厂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局“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乌兰浩特卷烟厂在2004年后实现了企业改革重组的三步跨越:2004年,合并重组为曲靖卷烟厂乌兰浩特卷烟分厂;2005年,重组为红云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2008年,红云集团与红河集团合并后,乌兰浩特卷烟厂成为红云红河集团所属生产厂。

  经过战略重组,乌兰浩特卷烟厂原材料、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得到全面优化,实现了零贷款运营,销售收入、税利持续递增,困扰企业多年的发展问题得到解决。2016年,工厂生产卷烟26.9万箱,实现利税22.86亿元,厂长王力家代表红云红河集团在行业卷烟工厂厂长经理培训班上做经验交流,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工厂连续两年被集团评选“最佳进步工厂”,荣获2016年“全区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被评为“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付瑞宝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自治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一个小而强的精品卷烟制造工厂渐趋成型。

  2016年9月3日,刚刚履新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将兴安盟作为赴任后第一个视察盟市,将乌兰浩特卷烟厂作为第一家视察企业。视察过程中,李纪恒书记对两省区烟草产业合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明确要求全力以赴支持乌兰浩特卷烟厂发展,更好地促进兴安盟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

  “第一站视察”,体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而这正源于乌兰浩特卷烟厂的卓越贡献。可以说,乌兰浩特卷烟厂三十多载的奋斗史,也是一段烟草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奉献史。1982年至2016年,乌兰浩特卷烟厂累计实现利税172.0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盟总量的15%以上,税收达到全盟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成为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恰如一棵“峻岭上的青松”,乌兰浩特卷烟厂不仅在贫瘠的土壤上茁壮成才,更为一方提供庇荫、带来福泽,践行着“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庄严承诺。

献身公益 福泽一方

  2016年11月30日,在厂长王力家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携个人购买的帮扶物资,前往距离乌兰浩特市280公里的科右中旗(县)巴彦茫哈苏木(乡)大芒哈嘎查(村),为当地农牧民送去帮扶物资,用真情和行动积极履行“报国有责、惠民有爱”的社会责任。

  作为乌兰浩特卷烟厂的定点帮扶村,大茫哈嘎查(村)村民们对这群烟草人非常熟悉。大茫哈嘎查(村)辖有3个自然屯,253户村民中90%为蒙古族,多数为贫困户。2011年,乌兰浩特卷烟厂扶贫工作组刚到这里时,只能看见成片的盐碱地、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和零零散散的土坯房。

  自然条件越差,越彰显烟草人扶贫攻坚的勇气。乌兰浩特卷烟厂一方面设立每年20万元的扶贫资金,制订了五年扶贫长远规划;另一方面,扶贫工作组积极借助政府力量,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修建公路、开挖机井、引进作物种植、帮扶慰问特困户和贫困学生,既解“燃眉之急”,又盯住“穷根”寻出路。如今,在乌兰浩特卷烟厂帮扶协调下,已有4条公路通进大茫哈嘎查(村),全村105户居民也将在今年搬进统一建设的砖瓦房。

  “没有烟厂帮扶,我们家至少有两个孩子还得在家种地。”村民布日俄告诉记者,得益于乌兰浩特卷烟厂的专项援助,他家3个孩子已全部就读大学。行走在大茫哈嘎查(村),这样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乌兰浩特卷烟厂出实招、见实效的精准扶贫,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

  对大茫哈嘎查(村)的帮扶,是乌兰浩特卷烟厂奉献一方的鲜活注脚。回报社会是企业的光荣责任,以生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乌兰浩特卷烟厂始终将扶贫济困、支持教育、反哺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兴建希望小学,建设图书馆,采购消防教学装备器材,赞助消防中队营房建设……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乌兰浩特卷烟厂人活跃的身影。据统计,1982年至2016年,乌兰浩特卷烟厂已累计向社会捐赠6192万元,为地方社会面貌、民生、教育的改善贡献了一份烟草力量。

放眼未来 华章待续

  行走在乌兰浩特卷烟厂宽敞明亮的车间,我们时时可以感受到这座现代化卷烟厂的活力与能量。“十二五”期间,乌兰浩特卷烟厂完成了总投资4.1亿元的二期技改填平补齐和后勤保障中心项目,制丝线能力达到5000Kg/小时,卷包机组15组,卷接包及滤棒成型设备全部得到更新,生产能力达到30万箱。与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等设备、设施全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柔性化生产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为工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正如一株大树,要想提供更多的荫凉,必得自身枝繁叶茂;同样,乌兰浩特卷烟厂要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也必须自身取得更大发展。在充实了生产装备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乌兰浩特卷烟厂制定了“十三五”时期“两个迈进、一个精品”的战略目标:到“十三五”末,工厂卷烟计划产量要向40万箱迈进,税利指标要向50亿元迈进;工厂要以争先进位为重点,狠抓精益管理和创新驱动,打造一个小而强的精品卷烟制造工厂。聚焦“呼伦贝尔”品牌,注重品牌创新、加强市场分析,为在全国市场营销“呼伦贝尔”品牌打牢基础。

  崛起“红色之城”,惠泽绿色净土。从筚路蓝缕到兵强马壮,从单兵作战到跨省联合,乌兰浩特卷烟厂一路走来,步履铿锵,成为“民族地区卷烟工业的样板、民族地区财政支柱的样板、民族地区跨省重组的样板”。未来,乌兰浩特卷烟厂将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在老少边穷地区擎起一面责任烟草的大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