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烟:品牌发展迈开“两条腿”

2017-06-07来源:东方烟草报

  历尽艰辛,行陆路、水路,由山青水绿、草长莺飞的挚爱故乡出发,足迹遍布祖国大好河山,用坚韧、勤奋、诚信、品质闯出一条路、打开一片天。

  这是明清徽商的真实写照,其与潮商、晋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时光荏苒,洗尽铅华,沉淀了精神。在新时代下,又一代徽商在安徽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这其中,传承徽商精神的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代表之一。

  徽商的成功得益于其品质,更得益于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

  关注市场所需要的,重视消费者所看重的。这成了安徽中烟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发展信条。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自“黄山”(记忆)上市后,安徽中烟一方面走访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精进研发,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稳定产品质量。

  正是靠着“两条腿”走路,安徽中烟的短支烟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用了2年时间。

  关注市场所需要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是应对当前不利经济形势的一把“利器”。其核心是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那么,供给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和市场合拍,受到欢迎?换句话说,产品设计的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答案不言自明——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消费需求分散化、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愈加明显,消费者渴望与生产者、经营者互动的意识增强,企业仅仅靠产品质量、式样规格等孤立的因素,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消费者成为市场营销中最活跃也最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的模式早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已然成为市场营销的必然选择。

  很多优秀的“中国制造”品牌,都在进一步深挖消费的诉求,并以此为中心去尽可能满足。像“华为”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将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作为评判企业创新力的关键,从而实现逆势上扬,驰名中外。

  由此可见,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能否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成为产品能否畅销、赢得市场的关键密码。

  “当前,卷烟营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这种形势下,首先要了解市场,抓住重点。”安徽中烟总经理王志彬这样说。

  长期以来,安徽中烟一直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深入市场、贴近消费者。每年年初,他们都会针对品牌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活动。

  根据市场反馈信息,他们发现,短支烟在市场上受到热捧,但全国的短支烟零售价多在30元/包,价格较高。能否推出一款质量好、价格亲民的短支烟来试水市场?

  有了这个想法,2015年年初,安徽中烟以曾经一烟难求的“黄山”(特制)叶组配方为基础,利用市场走访中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推出了短支烟“黄山”(记忆),零售价为14元/包。

  精美的设计、优良的品质与市场需求正好契合,该规格上市后表现抢眼,一度占据了行业短支烟市场销量60%的份额。

  产品问世后,安徽中烟继续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设计特色产品以满足需求。一方面,做足老规格的维护,实现了品牌“保鲜”,提升了品牌价值;另一方面,针对新上市的产品,在市场细分、渠道选择、产品动销、消费群体维护上下功夫,实现了新品的快速成长。

  2016年,安徽中烟以商旅人群对节奏“短、平、快”,感受“好、省、美”的品质追求为出发点,精心雕琢,推出了又一款短支烟“黄山”(最美高铁)。

  该产品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广泛搜集消费者需求,在推广阶段,安徽中烟在商旅人群密集的高铁站、机场、高速服务区开展系列产品推广活动,重点宣传产品特点,让安徽中烟“短支烟专家”形象更加鲜活,广受认可。

  重视消费者所看重的

  “二楼是配方研究室,三楼是产品实验室。”在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主任牛勇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技术中心。

  这里,是安徽中烟优质产品的孵化地。

  配方研究室里,整齐摆放着多个产地、不同生产时间的烟丝样品,技术人员在这里担任着“厨师”的角色,将不同的烟丝进行配比,研制配方。而在三楼的实验室里,则摆放着各种现代化仪器,通过对产品烟气等方面的数据化分析,辅助配方研究。

  近年来,安徽中烟一方面加强先进设备的配置,引进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仪、裂解—气质联用仪、JC—OR人工嗅辨仪等设备;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员工配置,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目前,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已拥有13名博士。

  这些“硬”条件,为优质产品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设备好、人员精仅是第一步。

  “短支烟与常规烟支不同,在保证‘焦甜香’风格的基础上,要兼顾舒适性与满足感。”短支烟团队队员张李明介绍说,短支烟与常规烟支不同,研发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正因为短,短支烟面临两个方面的配合问题。

  第一,短支烟的叶组配方、“三纸一棒”的设计与常规卷烟相比更难。在这方面,安徽中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用的都是优质烟叶,但如果找不到这两大块的协作“黄金点”,消费者不可能有良好的吸食感受。

  技术人员一边对叶组配方进行固化,一边选择不同的“三纸一棒”开展研究。经过上千次的不懈研究,“黄金点”找到并得以固化。

  第二个配合,则是叶组配方中所使用的不同烟叶的配伍。众所周知,一包成功的卷烟产品不仅要有好的吸味,更要保持住。如果消费者先后买到的两包烟吸味不同,那肯定会对产品带来毁灭性打击。

  “烟叶每年的产量有限,即使同一个地方,也会今年产量多一些、明年少一些。”牛勇介绍说,“即便是同一产地、同一等级的烟叶,也存在着吸味上的差别。”

  为解决这一难题,安徽中烟依托的是精准的配方研究。他们对同一产地的烟叶进行内部细分,确保同一等级的烟叶站到一个“团队”中,并适时开展烟叶替代研究,根据仓库烟叶存量研究配方烟叶适度替代。当然,这种替代是在保证品质均质化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匠心精神,成就了安徽中烟短支烟的品质。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高度重视市场反馈,围绕消费者的意见不断提升短支烟质量。”谈到未来,牛勇说,耐得住寂寞、坚守住初心,方能有始终如一的好品质。

记者观察

依靠市场方能发展

邢如飞

  推销到拉销的转变,激活了市场,抬升了销量。在市场状态不佳、卷烟销量出现下滑趋势的大背景下,“黄山”打破了去年的不利局面,企稳回升,破冰前行。

  成绩的取得,与安徽中烟人的砥砺前行、埋头苦干分不开,更是通过一次次贴近市场的活动实现的螺旋性上升。

  “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卷烟营销主题活动中,安徽中烟摸清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情况,并进行了对内的“转化”。

  如“鉴宝专家”一般,需要把从市场上搜集来的千万条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弃粗求精,让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安徽中烟营销中心依托多年来的营销工作经验,对搜集上来的信息进行第一遍筛选,实现分类、求精。而后,与技术研发部门密切合作,根据消费者反映的意见进行产品改进。

  比如,针对产品吸味,有的消费者提出“烟的劲头稍大”。针对这条意见,两部门从专业角度去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哪儿,如何进行专业技术上的转化,最终实现消费者的满意。

  除了对口味上的需求,营销中心发现消费者中“群购”现象逐渐增加。“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很多生活条件、工作经历相同的消费者具有基本类似的卷烟需求。”营销中心市场部刘磊介绍,“我们就在思考,能否将数据进行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分类,从而找到不同类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顺势而动、谋势而变。安徽中烟将搜集到的市场信息、建议利用起来,使得整体工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短支烟品类的良好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