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烟易地技改工作综述

2017-05-27来源: 东方烟草报作者:李冰 张丽波

  杭州西湖之畔、南宋皇城根下,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坐落于此。如今,花园式的企业办公楼里已经听不到当年卷烟厂房的轰鸣作业声。2011年,随着易地技改项目搬迁投产,新杭州卷烟厂落户之江转塘,正式从“西湖时代”迈向了“之江时代”。

  就在同一年,坐落在三江口上的宁波卷烟厂也迎来了历史性时刻——易地技改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复。五年多后,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老厂房停止生产作业,位于奉化工业园区的新工厂“跨江接力”,承载着浙江中烟人打造不断升级的高结构大品牌“利群”的梦想。

  浙江中烟杭州、宁波两厂的易地技改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厂房搬迁和产能提升,更是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柔性化生产为特点的更高水平制造平台的升级。

  怀揣“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志向,铸就智能制造的“一体两翼”,浙江中烟人在平和从容中敢想敢拼、善谋善为,在市场的前涛后浪中踏歌前行。

  跳出“螺蛳壳”做“道场”

  梳理浙江卷烟工业的发展史,新世纪以来杭州、宁波两厂大规模、高水平、全方位的易地技改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意义和价值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有着关联清晰的时代影像:从“三座破庙”起家、与共和国同龄的杭州卷烟厂和肇始于1925年的宁波卷烟厂经历过多次重要的历史变革——从上世纪60年代加入全国烟草托拉斯到本世纪初完成联合重组,在时代的变革、市场的变化中为振兴民族工业、打造民族品牌做着不懈的努力,镌刻下光辉的印记。

  两座工厂一条线,牵动这条线的是市场和品牌。市场驱动管理模式下的浙江中烟,响应市场、跟进市场、服务市场的能力离不开工艺升级、技术创新、装备更新的水平。

  “要以杭州、宁波两厂易地技术改造为契机,打造‘宽幅适用、精确控制、机动可调’的高水平统一的生产制造平台。”这是浙江中烟领导班子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浙江中烟人着力谋划的事业。

  事实上,伴随着浙烟品牌尤其是“利群”品牌的茁壮成长,杭州、宁波两厂不得不面对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现实窘境。

  位于西湖风景区外围、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内,杭州卷烟厂在空间腾挪上处处受限,“向上扩”有西湖景区限制高度,“向下建”有地下文物需要保护,前后左右又是山岭地带和居民区,只能在“巴掌地”里调整工艺布局,缓解生产压力。

  尽管通过“九五”“十五”技改,2005年杭州卷烟厂生产能力达到了80余万箱,但是相较当时提出的“双百”年度目标(市场销售规模100万箱,销售收入100亿元),只能靠满负荷生产和委托加工来满足市场需求。

  宁波卷烟厂与杭州卷烟厂相似,厂址位于市中心的核心地带,受制于厂房面积和布局条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无法在原有厂房内施用,长期以来不能生产“利群”高规格产品。

  无论是市场拓展与产能提升的现实需要,还是品牌升级与企业发展的长远需要,易地技改都势在必行。易地技改,不是为了建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厂房,而是跳出“螺蛳壳”做“道场”,实现“利群”品牌柔性化生产,机动灵活地响应市场。

  跟着时代走,跟着市场变。在以大品牌支撑大市场、发展大企业的形势下,易地技改无疑是浙江中烟人的一个新机遇、新平台,也是浙江卷烟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浙烟制造的“速度与激情”

  2011年9月30日,是值得杭烟制造人铭记的一天。这天晚上,随着最后一批投料生产的卷烟装箱入库,万松岭下的老厂房从阵阵机器作业声中平寂下来,参与作业任务的机台挡车工接过等候在现场的浙江烟草老领导递来的鲜花,走过62年风雨阳光路的老杭州卷烟厂完成了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占地1000余亩的新杭州卷烟厂在杭州转塘科技经济园区拔地而起,设计制造能力达100万箱,工艺、技术、设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提升,顺利接过了老工厂的“接力棒”。

  新杭州卷烟厂历经了“四年筹备、三年建设”。时间回到2004年,规划伊始,杭州卷烟厂就提出了“非常6+1”的一流卷烟制造基地建设思路——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文化、一流的队伍”,最终实现“一流的产品”。

  高起点的规划源于高志向: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上追踪“世界先进水平”,在工艺设计上确保“十年先进、二十年不落后”,在项目总体技术水平上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话不落空靠执行。从选址征地到立项审批再到项目动工,在国家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浙江中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留有余地”的原则进行高标准规划和高质量建设,以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人尽其才,浙江中烟“点将选兵”,成立了矩阵式组织架构的项目实施小组和技改指挥部,横向是项目部,纵向是专业组。和时间赛跑,困难重重,却丝毫没有羁绊住他们追求卓越的脚步。

  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各级党组织行动起来,党员干部带头发扬“5+2”“白+黑”“你+我”的精神,发挥“先锋队”“排头兵”的引领作用,为打好这场技改攻坚战保驾护航。

  当然,技改项目不仅仅是技改指挥部的事,必须凝聚好中烟公司、工厂、指挥部三个层面的力量。集全中烟公司之力、集全厂之力、集全指挥部之力,他们在项目管理和监督管理上严格做到“安全第一、质量为本、进度为纲、投资可控”,迸发出干事创业的“速度和激情”。

  2004年12月提出杭州卷烟厂易地技改设想,2005年7月确定项目选址和用地,2006年5月获国家局批复,2008年12月开始桩基施工和地基处理,2009年8月联合工房主体结构开工,2010年10月19日制丝设备进场安装,2011年10月新厂正式投产运行……

  有了杭州卷烟厂“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宁波卷烟厂可以在全面复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而打造易地技改的升级版。从2012年10月项目开工奠基到2016年6月新厂房正式投产运行,宁波卷烟厂易地技改工程建设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完成,创造了“甬烟速度”。

  不畏艰难、驰而不息,甬烟制造人把坚毅和勇敢铸进每一砖每一瓦,让勇于担当和拼搏奋进的精神薪火相传。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易地技改,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整套一流卷烟厂的管理体系。

  如今,新的宁波卷烟厂已然建成,气势宏大的联合工房矗立在现代化厂区里。工艺技术更加成熟,工艺布局更加合理,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有了全面升级的“左膀右臂”,浙江中烟统一的高水平制造平台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品牌专线”落子“大棋局”

  2016年7月1日,宁波卷烟厂在迎来党的生日的同时,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事。这一天,“利群”品牌家族的高规格产品“利群”(休闲)在新落成的厂房里顺利投产,标志着宁波卷烟厂长期以来只能生产“利群”普一类及以下产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利群”(休闲)实现“甬烟制造”的确有着重大意义,其背后是两个相对专业的名词:制丝“三线打通”和卷包“全机动全覆盖”。

  所谓制丝“三线打通”意味着“利群”全规格产品横向上可以通过A、B、C任意一条制丝线生产,纵向上质量控制水平三线一致。所谓卷包“全机动全覆盖”意味着制丝生产的各品牌烟丝与卷接包所需的各配套辅材,可以在任意一台卷接包机组进行成品卷烟的卷制包装,同时每一种机型的卷接包机组都可以生产“利群”品牌从低档到高档的所有规格产品。

  杭州、宁波两厂相继完成易地技改,让浙江中烟人在通过工艺技术和制造装备升级不断收获的道路上,向着自己谋划的“大棋局”更近一步。

  市场导向下,“要多少给多少,要什么给什么,销多快跟多快”,意味着订单要及时响应,生产要动态跟进。正因如此,浙江中烟的“大棋局”体现在工艺设计上,既能适应全配方的传统加工生产需要,也能适应分类分组加工生产甚至是单科目制丝需要;在工艺布局上,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品牌专线,在制丝和卷接包生产环节实现所有品规的全机动、全覆盖;在产能布局上,既能实现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又能实现小批量的个性化定制;在生产管控上,集计划排产、数据采集、批次跟踪于一体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可以实现生产组织的快速调整,及时响应市场变化。

  形象地说,在工艺上,可以做到像“药房抓中药”一样的定比定量;在制丝环节,任意品规可以在任意一条生产线上同质化生产,也可以在三条线上分段式生产;在卷接包环节,无论烟盒软硬、滤嘴长短、沟槽或普通滤棒,设备可以柔性调整、快速切换。

  箱式储丝是通过易地技改推进柔性化生产的一个典型实例。作为行业第一家全面取消柜式储丝、采用箱式储丝的卷烟工厂,杭州卷烟厂里有几千个在自动化轨道上有序进出的“大箱子”。这些载重可达120公斤的箱子,就像中药柜中的“斗匣”,可以将不同产地原料的类别烟丝、不同类型的掺配烟丝进行分类归置,也可以对不同批次、不同规格的成品烟丝进行合理调配。

  这样一来,辅以精细化的配丝技术,用什么类别的烟丝、掺配什么类型的烟丝、掺配多少比例的烟丝,告别了“大锅烧饭”,做到了“小锅炒制”。箱式储丝为打造基于不同原料特性的分类制丝,以及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专线”乃至“品牌工厂”奠定了基础。

  一路登攀回首望,从企业和品牌的角度看,杭州、宁波两厂的易地技改不仅提升了产能,打通了同质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市场导向的柔性化生产工艺和智能化生产管控为构建不断升级的市场驱动管理模式提供了支撑;两厂高度统一的多级提升的高水平制造平台,为打造不断升级的高结构大品牌夯实了基础。

  在卷烟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道路上,具有鲜明浙烟特色的杭州、宁波两厂成为浙江中烟人致力实现“一个优秀企业”目标的“一体两翼”,“肌体强健”催生“向上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