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烟合肥卷烟厂“精益十佳”创建纪实

2016-06-02来源:东方烟草报

  “如果把卷烟工厂比作一艘大船,要想在市场这片大海中行得稳、走得快,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洞察风势、顺势扬帆,二是要凝心聚力、奋力划桨。”近日,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副厂长李栋告诉记者,在“精益十佳”创建过程中,合肥卷烟厂正是抓住了这两个重点,不仅获得“精益十佳” 荣誉称号,也将精益管理理念注入到企业发展基因中,实现了工厂精益、和谐发展,为“黄山”品牌新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易地技改 深耕细作打造精益工厂

  2010年,为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合肥卷烟厂在安徽中烟指导下,开始着手实施易地技改工程。那么,什么样的规模、设备适合合肥卷烟厂?这成了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安徽中烟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到行业其他优秀卷烟工厂走访取经。他们共走访了8家现代化卷烟工厂,对比行业标杆,最终确立了技改方向——打造精益工厂,构建“六个一流”发展战略,实现“三年三级跳”,努力成为安徽中烟“技术高地、管理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借新厂区的建设契机,合肥卷烟厂构建了成体系、有支撑的精益发展蓝图。

  “相对行业其他开展技改的卷烟工厂,我们在时间上晚于他们,也正因为此我们具备了更好推进精益管理的后发优势。”李栋所说的这种优势,指的是设备相对先进,更利于将精益构想变为实现。

  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合肥卷烟厂按照安徽中烟品质为先的要求,结合新设备特性,在生产工艺上深耕细作,开展了精益尝试——超大单元投料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制丝线将原来5000千克/批的投料生产变为20000千克/批。基于分组加工特色工艺的深度传承与创新,解决了混合技术难题,更加关注柜组设备的功能设计、物料运动轨迹控制技术应用,以及批次总量掺配模式的应用,保证烟丝混合效果满足品质要求。同时,合肥卷烟厂又将卷烟配方设计由“窄” 变“宽”,在保证卷烟品质的基础上,实现了合理搭配,保证了品质与成本的高度合拍。以“黄山”(新制皖烟)为例,使用大单元投料模式后,年节约成本约 1800万元。

  此外,他们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系统——依托设备关键节点上的感应装置,实现了设备生产各项数据的有效采集;以历史数据为依据,配以精准函数公式计算,对设备健康状况进行精准检测,以此保证各机组始终以最优状态运行,提升生产均质化能力。

谋划全局 机制创新推动持续改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精益管理推进工作同样如此。

  如果不能在生产的全流程布局谋篇,仅将眼睛盯着需要改善的节点,效果难以保证。在推进精益管理初期,合肥卷烟厂就认识到了这一点,2012年,他们重新梳理职能定位、未来发展需要,学习借鉴行业内外创新管理成功经验,在总结近年来企业创新管理探索的基础上,推出了“4A型创新管理机制”,从“项目运作、创新评价、动力责任、支持保障”四个方面入手,突出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全参与,推进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在抓住整体布局这个“全”后,合肥卷烟厂又将精益管理推进的重点放在了另一个“全”上——凝心聚力,全员发动,促进企业又稳又快发展。

  5月20日,记者在合肥卷烟厂企管科科长丁猛的电脑上,见到了一份“积分榜”。这份电子文档中,详细记录了各车间参与精益改善创新项目的人员、改善项目名称、改善成效,在文档表格的最后一栏记录着得分。

  为进一步提升全员精益改善动力,增强基层员工队伍改善活力,合肥卷烟厂从去年开始按照车间、班组分门别类,记录、考核基层员工个人、QC团队的创新成果,并按照创新项目对工作带来的帮助进行打分,定期将结果进行公布,并将得分情况与员工职称评定挂钩,鼓励员工创新。

  这一做法不仅让金点子越来越多,也有效避免了职称评定后,部分员工两耳不闻创新事的情况发生。依托创新项目实现职称评定的员工,在评定后更注重改善创新,更有利于深度发挥“改善大拿”的积极性。

  全员积极性有效提升,一项又一项的精益改善成果不断涌现。2015年,卷接包辅联扬帆QC小组针对循环烟箱上机使用率(循环烟箱上机成功使用与投入量之比)问题开展研究,认真梳理影响循环烟箱再次有效利用的各节点问题,查找出影响使用率的“烟箱整形时摇盖封箱不到位”和“烟箱进料输送挤压变形” 等问题,逐步加强人员培训、设备细节调整,经过一系列完善,循环烟箱上机使用率由53.15%提升至99.9%。

  “航船行稳致远不仅要胆大心细,更要坚持不懈。”谈及下一步合肥卷烟厂精益管理推进工作,李栋介绍说,在现有基础上,他们将更加注重螺旋上升式提升,推动持续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