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集团:改制带来“三优三好”机遇

2006-01-08来源:工人日报
  2006年1月1日是红云集团于2005年1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后进入正常运行的第一天。记者在昆明北郊红云集团主生产区看到,从集团的行政区到生产区,集团的运作正常有序,所有员工的心情和这一天的天气一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红云集团成立后两个月来,作为烟草行业首家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的试点单位,红云集团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集团的运作情况到底怎么样了?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红云集团总部,向集团领导层求证。
 
  集团总裁朱绍明首先介绍了组建红云集团的背景。
 
  全球卷烟1.1亿箱左右的消费总量已基本饱和,2004年,奥驰亚、英美等6家主要跨国公司占全球卷烟市场的比重已达46%。我国加入WTO过渡期临近结束,烟草巨头正凭借其多重优势加快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从国内的形势看,随着烟草企业联合重组步伐的加快及《百牌号目录》的实施,我国卷烟生产和品牌集中度迅速提高。截至目前,卷烟工业企业已经从2004年底的57家整合为44家,卷烟品牌从425个锐减为230个左右,规模超过百万箱的品牌从3个上升为6个左右。国内已形成了以红塔、红云、红河为核心的“滇系”,以京津沪烟草企业整合成的“沪系”,以长沙、常德为代表的“湘系”。“三系”格局的形成,标志着今后的大市场是大企业的对话,大品牌的角逐。
 
  朱绍明认为,要在新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实现“做精做强做大品牌,做实做强做大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朱绍明说:“从红云集团的情况看,昆明、曲靖两个卷烟厂通过强强合并改制已经出现了‘三优’、‘三好’的难得机遇。”
 
  朱绍明所说的“三优”是指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原料优势。在规模优势方面,红云集团目前每年240多万箱的计划资源列全国第二,近300万箱的品牌市场规模列全国第一,集团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红云集团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集团现在拥有10个“百牌号”产品,单品牌产销量“红云”、“红山茶”、“春城”过50万箱,“石林”过40万箱,“吉庆”近40万箱,具备了成长为大品牌的基本条件;原料方面的优势则更为突出。集团烟叶基地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整合后原料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所谓“三好”是指好政策、好机制、好环境。红云集团领导层认为,这是集团在今后获得大发展的外部优良条件。
 
  “但是,我们很清醒,重组不一定就等于进步,不一定就等于发展”,朱绍明话锋一转说,“企业规模与其效益不一定就是正比关系。”他认为红云集团依然面临着吸烟与健康、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原料、市场、人才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面对压力和挑战,也是为了应对压力和挑战,红云集团确定了2006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为:生产卷烟243.5万箱,品牌市场规模要达到300万箱。集团税利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同比增长8%。
 
  为了确保实现这个目标,红云集团优化组织结构,以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为契机,变过去的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为扁平化结构。通过扁平化,解决了集团战略定位、组织优化和内部管控问题,使集团总部成为行动的集团总部,使之最灵活、最快速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千变万化,起到促成业务革新与成长的作用。
 
  朱绍明用形象化的比喻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让‘大象’跳舞,避免红云集团因规模大、管理跨度大而染上大企业病,异化为迟钝愚笨的‘恐龙’”。
 
  朱绍明最后告诉记者,尽管目前集团具有相当的品牌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品牌,围绕“做精云烟、小熊猫,做强红山茶、石林,做稳春城、吉庆,做响香格里拉、福牌”的品牌战略,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云烟”打造成为年创利税过百亿元的强势精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