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烟“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2016-01-13来源: 东方烟草报作者:张红

  黔山秀水瑰丽神奇,如一颗镶嵌在我国西南部版图上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贵州烟草工业就诞生于这片日新月异、生机无限的土地上。

  “十二五”以来,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后发赶超、排位前移,产销规模、销售收入和税利指标均迈入行业前十名;连续三年,贵州中烟对贵州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对全省工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80%。

  秉承狠练内功、夯实基础,重塑“贵烟”形象的发展战略,贵州中烟高扬科技创新的旗帜,通过创新卷烟品类发展、创新研发管理模式等措施,打造“贵烟”品牌,发展贵州烟草,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品类构建 做足融合文章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近年来,面对烟草行业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贵州中烟更加认识到,创新是使品牌生命力得到延续并保持活力的最佳方法。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凸显品牌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贵州中烟立足创新发展,重新梳理品牌架构,从品类的视角布局“贵烟”系列,把品类构建作为品牌创新及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

  中式卷烟品类构建在于不断具化“有支撑、成体系、能感知”的建设要求,尤其要提升消费者层面的“能感知”程度,这是实现品类构建的关键。

  显然,贵州中烟的“贵烟·国酒香”做到了这一点。

  “贵烟·国酒香”独特的创新理念就是“援酒入烟”“烟酒融合”,实现烟与酒的“跨界”。

  在贵州,种烟三百载,酿酒两千年。贵州中烟充分挖掘以酒闻名的区位资源优势,与国酒茅台建立联系,使“烟文化”与“酒文化”交融互补,彰显特色,让品类的创新具有感知力。

  然而,理念创新只是“小开场”,“烟酒融合”才是“重头戏”。

  “‘援酒入烟’并非‘加了酒的烟’那般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援酒入烟’的科学原理和实现路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贵州中烟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彭黔荣说。

  为此,贵州中烟投入了大量科研资源进行研发。

  “针对20多种国内外名酒,我们一一进行研究,最终发现茅台酒的主要香气成分和烤烟的香气成分具有很高的共同性。”贵州中烟技术中心副总配方师惠建权向记者介绍,茅台酒中一些特殊致香物质与烟草致香物质具有很好的配伍性能,大部分酒中的成分直接或者分解后进入烟气中,能够形成卷烟香气新风格。茅台酒在发酵中的微生物菌群能够明显地提高烟叶的醇化水平,去除烟叶杂气,丰富烟香。

  遵循“援酒入烟”的科学原理,技术人员结合茅台酒的天然优势和烤烟特点,在融合上做足文章,实现了多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援酒入烟”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例如,茅台酒致香微生物醇化技术,在烟草本香中赋予一定酒香使二者有机结合;国酒香真空加料技术,进一步使国酒原液和烟叶原料充分融合;国酒香滤嘴,保证了国酒香香气特征稳定释放;“玉液珠”滤嘴,给消费者强烈的国酒香风格感受;国酒香金叶薄片,使产品最大化地凸显国酒香特征,同时使其具有较好的适配性和耐加工性……

  每一项独到的技术,都为“贵烟·国酒香”产品设计、加工提供了支撑,也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采访中,彭黔荣从烟盒中抽出一支“贵烟”(国酒香30)卷烟,剥开过滤嘴,嘴棒中一颗蓝色小胶囊显露出来。

  “别小看这颗直径只有3.5毫米的小珠子,它集成了贵州中烟16项发明专利。”彭黔荣说的“小珠子”名为“玉液珠胶囊”。

  为了突破胶囊技术依赖外援的瓶颈,2013年7月,彭黔荣带领7人小团队在贵定卷烟厂进行了连续40天的实验攻关。

  当时,从零开始的团队成员在大量国内外文献中探赜索隐,形成攻关思路。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针头将自主研发的国酒香专用香料注入胶囊予以封装。在将胶囊包进滤棒的过程中,他们攻克了胶囊包不进去、包进去了液体干不了、液体干了捏不破等一个个难关。

  那段时间,清晨走进实验室,第二天凌晨出来,几乎成了团队成员每天的工作常态。

  最终,彭黔荣带领团队以较小的规模、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理想的结果,有效保障了通过捏爆胶囊达到烟香与酒香的有机融合。现在,生产车间每天每台设备能生产20公斤“玉液珠胶囊”。

  “贵烟·国酒香”新品类,堪称贵州中烟集现代科技于一身的潜心之作。

  在加工工艺方面,“贵烟品牌专用制丝生产线”是国家局重点建设的八条品牌专用制丝生产线之一。其工艺流程实现了精细加工、精准配方,能够充分保证“贵烟·国酒香”产品的风格彰显和质量稳定。

  在配方方面,开创了“贵烟·国酒香”叶组与调香的复配技术,针对不同规格国酒香产品个性需求灵活设计。

  在原料方面,采用国酒香产品专用原料,与酿造茅台酒使用的高粱原料基地实行轮作,通过科学的种植方式,保证了“贵烟·国酒香”基地烟叶特有香气风格的形成。

  “贵烟·国酒香”品类面世以来,被誉为“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的突出代表”“卷烟品类构建的典范之作”“跨界第一香”。

  目前,以“贵烟”(国酒香30)为主的5个规格产品形成“贵烟·国酒香”系列,成功塑造了贵州中烟卷烟品牌的高端引领和价值传递形象。

推进改革 强壮科研筋骨

  在贵州中烟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高速公路已开通,交通规则已生效,各种跑车已就位,服务区已建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这是贵州中烟实施全员创新战略后的新气象,也是贵州中烟技术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真实写照。

  如今,规范的科技管理执行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了技术中心员工的巨大创新能量。

  “十二五”期间,承担着产品维护、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职责的贵州中烟技术中心,以提高品牌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的低成本沉头滤棒、空心滤棒、细支烟微胶囊等十多项专有技术得以成功研发。其中,特种滤棒研发及生产已居行业领先水平,双珠胶囊载香技术、SP32介质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做大做强“贵烟”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然而,新形势下,不创新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014年,贵州中烟技术中心在行业工业公司技术中心中排名仅居第十四位。

  排位落后,让贵州中烟领导层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

  贵州中烟深刻认识到,唯有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综合实力、研发投入、体制机制、人才建设、支撑体系的加强和改善,2015年7月,贵州中烟拉开了全员创新的序幕。创新启动会上,贵州中烟党组号召全体员工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全员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贵州中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技术中心成为这次改革创新的主阵地。

  “如何进一步调动技术中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技术中心的创新活力?如何提高科研水平?这些问题都能在公司下发的《关于技术中心管理体制及内设机构调整的通知》《技术中心岗位管理办法》等文件中找到答案。”彭黔荣介绍说,按照“职能设置专业化、研究开发集成化、技术支撑服务化、绩效考核多元化、管理运行实体化”的原则,技术中心大胆、稳妥地实施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技术中心非法人实体化运作。

  调整后,技术中心内设机构转变为“五所、一站、一室、一部、一中心”。健全的机构,使其创新主体地位更为明确,研究方向更为细化,技术支撑体系更为全面,为品牌发展夯实了基础。

  活跃在技术中心的140人中,有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9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员工所占比例达到86.8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在站博士后2人,平均年龄仅36岁。

  黄正虹、黄新民、袁洪流是技术中心的技术骨干,负责相关产品开发、配方维护和烟叶资源合理调配等工作。

  “搞研发,就是反反复复做实验,追求品牌感观、质量和风格特色的完美。”黄正虹说。他们认为,产品研发和维护工作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为了使产品达到最佳效果,每天要品吸大量烟丝,还要挖空心思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去年,我们小组成功设计了一个产品的香料配方,事后我从实验记录中发现,被我们推翻的设计方案就有十多个。”黄正虹说,其实这还不算多,新产品上市前,从内在品质、辅料应用到包装设计,都要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修改、调整,以求满足消费者需求。

  像他们三位这样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科研人员,在技术中心不在少数。2015年以来,一系列激励机制更是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谁的创新成果多、质量高,谁的收入就高。”这在贵州中烟技术中心已成为现实。技术中心以科技项目(课题)制管理为载体,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淡化资历等级,鼓励公平竞争。项目组长既有对项目立项、设计、实施的责任,也有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项目组成员的权利。

  为了提升科技项目质量水平,技术中心对技术人员实行积分制绩效管理,并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每一层级的科研人员的得分进行排序,按照规则进行升级或降级。

  “无论是项目(课题)制管理,还是积分制绩效管理,都给研发人员提供了均等的机会,让愿意干事的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获得认可。”技术中心首席化学检测分析师姬厚伟表示,工作中,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先进技术理念,不断提高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目前,姬厚伟运用先进的化学计量学等手段,正在开展“贵烟品类风格特征化学物质基础研究”项目,为开发和培育一批有贵州中烟特色的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有了“要创新”的要求,还要为大家创造“能创新”的途径和环境。

  技术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原来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改革后增加为20人,就是为了快速响应科研需求,提供服务职能,让项目人员专注项目实施。

  现在,技术中心建立了管理、操作、技术“三通道”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员工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特长。

  这使科研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2015年以来,技术中心在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项目涉及装备技术、减害降焦、原料研究、控本增效、材料应用等多个方面,以自主创新和应用研究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突出核心技术和科研实效。

  一系列科研项目齐头并进,为做大做强“贵烟”品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近年来,“贵烟”品牌在市场上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

  按照“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加强合作、提高素质”的要求,贵州中烟技术中心正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