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烟创新驱动发展综述

2016-01-12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吴清海 张红

贵州中烟“十二五”发展成果

  2015年12月14日,迪拜迎来了一场烟草业的盛会——世界烟草博览会。展会上,不少外国客商对照手机中卷烟的照片“按图索骥”,寻找着一个来自中国的卷烟品牌——“贵烟”。

  虽然“贵烟”只是国际卷烟市场上的一支新军,但凭借创造性地实现“烟酒融合”“援酒入烟”,完善“贵烟·国酒香”品类,“贵烟”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赋予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力量的,是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谱华章

  “十二五”期间的中国烟草品牌发展,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来形容毫不为过。全行业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不断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重点品牌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品牌集中度日趋提高。

  这期间,各卷烟工业企业从品类构建、市场营销等多层次出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纷纷抢占卷烟市场。

  在群雄竞争的开端,“贵烟”虽谈不上默默无闻,却也并不在聚光灯的焦点之下。“贵烟”带着年销量12.22万箱的成绩迈入“十二五”,前途并不明朗。

  巨大的转折始自2012年。这一年,“贵烟·国酒香”新品类成功推出,在高端引领的高地上树立了一面旗帜,被誉为“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的突出代表”“卷烟品牌创新的典范之作”和“跨界第一香”。

  支撑“贵烟·国酒香”崛起的,排第一位的当属贵州中烟的科技创新。

  “烟酒融合”“援酒入烟”,听起来简单的描述,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怎样让烟具有酒香味?怎样实现烟香与酒香的完美融合?从一个创新的理念入手,贵州中烟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遵循“援酒入烟”的科学原理,技术人员结合茅台酒和烤烟的特点,在融合上做足文章,实现了多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援酒入烟”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其中包括茅台酒致香微生物醇化技术、国酒香真空加料技术、国酒香滤嘴、玉液珠滤嘴、国酒香金叶薄片等。

  仅“贵烟”(国酒香30)嘴棒中那一粒小小的“玉液珠”,就集合了贵州中烟16项发明专利。

  “十二五”期间,贵州中烟完善了内外一体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在特色烟叶、特色工艺等科研项目上继续与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交流;对内通过建立横向联合科研小组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在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下,各项技术创新成果在贵州中烟不断涌现:低温载香和特殊载香技术日臻完善,无线加香、沟槽中线、纳米材料、梗颗粒、微胶囊、自然透气水松纸、三线微胶囊复合滤棒等技术成功转化为生产运用。同时,“贵烟”(国酒香50)高端产品、新型混合型卷烟、咖啡香型细支烟等十余个新品相继完成研发储备,6种形式的电子烟、2种形式的口含烟也完成开发,低成本沉头滤棒、空心滤棒、细支烟微胶囊等十多项专有技术成功研发;贵州中烟获得269项专利授权,取得近千个QC成果。

  在增强自身科技创新力量的同时,贵州中烟积极走出去,与世界先进烟草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科技力量。

  2014年11月24日至25日,贵州中烟与韩国烟草人参公社(以下简称KT&G)进行技术交流,并签署技术合作意向书,拉开了贵州中烟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序幕。

  贵州中烟自2012年就开始与KT&G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三年来,双方互信互通持续深化,技术合作成效明显,交流成果不断巩固。贵州中烟派出多批研究人员赴韩进行技术交流,成效显著。

  “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贵烟’如今的成绩。今后,科研的力量只会增强,不会减弱。”贵州中烟总经理白云峰说。

管理创新夯基础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进攻的先锋部队,那么管理创新就如同后勤部队。它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蓬勃发展。

  2011年,贵州中烟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基础管理上水平规划》,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提出了“一个平台、三个系统”基础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系统规划了贵州中烟基础管理工作的要务,明确了基础管理上水平的提升路径。

  “一个平台”指的是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为指导,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企业基础管理平台。通过整合现有的质量、安全、能源等多个管理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多标融合、一体运行”的管理模式。

  “三个系统”包括以目标管理、预算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路径系统”,通过目标的纵向引导和预算的横向约束两个维度确保企业战略实施不偏离正确方向;以绩效管理和创新机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动力系统”,通过绩效的推动与创新的驱动为企业战略实施注入动力;以评价体系建立和对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进系统”,通过管理评审评价和开展对标查找差距实施改进,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创新,基础管理整体架构的规划为公司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思路和方案,避免了‘见子打子’盲目抓管理的现象。”白云峰说。

  精益管理正推动贵州中烟实现又一次管理创新变革。在贵州中烟人看来,通过精益项目的实施,改善生产投入,改变企业面貌,同样是创新。

  贵州中烟贵阳卷烟厂二车间滤棒工段的12组设备中,曾有10组设备需要人工控制增塑剂的通断,而增塑剂在注入储备箱的过程中容易泄露。这不仅会腐蚀地面,还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解决增塑剂泄漏问题的,并非专业技术人员,而是二车间丙班筑梦QC小组的成员。

  这是一个精益创新的典型案例。贵州中烟发布《精益管理实施指南》,要求各单位在策划部署精益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以精益(创新)管理项目作为有效推进精益管理活动的重要抓手。

  随着精益管理的不断深入,贵州中烟的创新土壤将日渐成熟,催化出更多的创新项目,有效提升各项工作水平。

全员创新赢未来

  创新是不是只是科研人员的事?什么样的工作可以算创新?什么人可以创新?

  谈到创新,不少员工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创新依然局限在少部分人身上。大量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都觉得创新离自己很远。

  “企业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全员创新。”白云峰说。

  为了让员工更加清楚地看清创新的道路,把全员创新落到实处,2015年7月,贵州中烟召开科技大会暨全员创新启动会,出台了《全员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方案》,阐释了全员创新的概念、形式、方向及内在关系,从需求、任务、问题、技术及管理驱动方面对创新来源进行分类;明确了全员创新组织机构设置,并从科技和管理两方面对组织管理原则及流程进行了详细讲解。

  事实上,创新一直都在员工的身边。

  “产品实现的各个环节中,都蕴藏着创新元素,只要善于发现,并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改善和解决问题,工厂各项工作水平就能得到提高。”贵阳卷烟厂全国劳模、高级技师贺思建说道。

  以贺思建为领头人组建的“贺思建工作室”,成为解决生产现场难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创新攻关平台。

  工作室的10名成员均是来自车间一线的技术骨干。2014年,“贺思建工作室”独立完成了1#包装机组由圆角烟包改为普通方正烟包的设备改造任务,该课题获得了全国烟草行业第二十四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一等奖。由该工作室总结编写的《卷烟卷制与包装质量外观缺陷防控图册》,不仅被车间作为新进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而且被列为烟草行业示范教材。

  在贵州中烟,技术带头人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分布于各卷烟厂中。广大的一线技术人员为工厂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引导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围绕“做精产品”的核心职能,各卷烟厂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活动,将先进技术、经验、方法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制高空输送带边带清扫装置”“提高贵烟专线(多彩)烘丝水分稳定性”等近千个优秀QC成果、六西格玛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推广和运用,促进了“优质、高效、低耗”目标的实现。

  有了《全员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方案》,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将更加灵活、更加高效。

  “我们将过去职能式的资源配置方式转为项目导向型的配置方式,将原本集中在技术中心的资源向各单位分流,使创新不仅是‘高大上’,不只是高精尖技术,更是推动基础管理的手段。”贵州中烟企业管理部部长秦宁说。

  如果车间员工在岗位上发现了一个可以改进的问题,想要申报一个创新科技项目,只需填写好《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申请书》,提交给车间创新工作管理员,通过审批后就能进入实施环节,得到资金、技术、管理及人员的支持,不像过去那样,需要向厂部层层申请。此外,项目负责人制的设置,让项目负责人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2015年上半年,贵州中烟在研项目仅为68个,其中大部分来自技术中心。自2015年7月实施全员创新活动后,至2015年12月已新申报项目231个,其中来自各卷烟厂的申报项目超过70%。

  “只要有心有意,创新人人可为”,这在贵州中烟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了平台和机制的保障,全员创新活动开展得科学、高效,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岗位,把日常生产管理中的难点作为创新切入点,促进问题解决,提升了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未有竟时。贵州中烟将以更广的视野、更强的力度推进全员创新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将企业的每一件产品做成作品。”白云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