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精益文化见闻

2015-12-18来源:东方烟草报

  冬日的午后,温暖和煦。

  许昌市东部郊区,一座融入汉魏故都文化元素的暗红色建筑在阳光下气势凌然。这里是易地技改后的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昌卷烟厂,年设计生产规模60万箱,是河南中烟“黄金叶”品牌的重要生产基地。

  走进这片现代化的厂区,记者感触最深的除了“新”,就是这里开展精益管理的浓厚氛围。在各部门的宣传栏上,颇具特色的精益标语让人耳目一新:制丝车间“片片传情、丝丝如金”,卷包车间“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动力车间“点点奉献、滴滴不漏”……

  “别看简单的几个字,里面可凝聚着大家对精益管理的鲜活理解。”许昌卷烟厂企管部副主任朱俊敬说,“得益于精益文化的构建,精益理念正逐渐深入干部职工心中。”

  如何避免开展精益管理顶层设计“碎片化”、推行方法“短视化”、发展目标“应急化”?在精益管理开展之初,许昌卷烟厂将营造精益文化氛围放在了首要位置。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以文化人,精益理念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许昌卷烟厂厂长崔少卿如是说。

  人,始终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更是精益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早在多年前,许昌卷烟厂就探索建立了专业技术职务“1543”聘任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灵活高效的职称晋升和薪资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也为精益管理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1”代表突出“创新”这一主题,围绕“创新”抓员工职务聘任,通过聘任促创新;

  “5”代表五个职务层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首席工程师、一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三级工程师、四级工程师,各层级职务之间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

  “4”代表“四会”评价维度,即会干、会想、会写、会讲,并对每个维度设计一系列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3”代表三重把关条件,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业绩,二要满足“四会”积分要求,三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创新。

  在卷包车间,记者遇到了正在巡检设备的首席工程师韩建夫,由他主持或参与的《包装机由四角变八角的技术改造》《中细支品类卷烟研究项目》等多个改善项目,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今年,他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有标准、有量化,有效避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提起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模式,韩建夫乐呵呵地说,“这大大提升了大家工作的主动性。”

  随着聘任工作的深入推进,许昌卷烟厂取得工程师资格的人数目前已有161人,比2008年增加近8倍,中高级技术人员占在岗员工比例达14.5%。同时,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仅2014年度就实施技术创新89项、管理创新24项。

  为进一步促进员工自主、自发、自觉地持续改善和学习提高,许昌卷烟厂还开展了“精益生产明星示范点创建”“标杆机台评比活动”“精益明星评选”“精益道场”等活动,激励全员向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

  走进制丝车间,一股浓郁的烟草本香扑鼻而来。制丝生产线应用了河南中烟“叶丝加料工艺技术研究”自主研发成果,制丝时间比原来缩短4小时以上,减工降本成效显著。

  “你看,这烟丝采用了我们独有的制造工艺。”制丝车间主任范守华抓了一把金黄色的烟丝放在鼻尖,深深吸了一口气。

  在交流中,范守华告诉记者,刚搬迁到新厂时,由于对新设备、新工艺不熟悉,单箱耗叶指标一度居高不下,让员工很是心疼。后来,车间通过开展“单箱耗叶降低和减少生产浪费”精益课题攻关,单箱耗叶降低了2.03公斤。

  在许昌卷烟厂,像这样精益改善的案例比比皆是:生产制造环节快速换牌模式研究节约近6个小时,最小单元化工艺研究实现了温湿度控制的精益化,能源管控即时化项目每年节约能耗545万元……

  “新的工厂不能仅仅体现在新设备、新工艺上,更要体现在‘精’字上,唯精方强。”崔少卿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