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个维度” 助推精益管理再升级

2015-06-02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程华良

  谈及精益管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诠释。

  从2013年行业推行精益管理到2014年开展“精益十佳”创建活动,再到今年深入推进精益管理,一路走来,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紧紧围绕安徽中烟“品质、成本、效益”的精益主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精益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14年,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在合肥召开,合肥卷烟厂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精益十佳”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精益管理,为“打造精品制造品牌,创建一流卷烟工厂”注入了新的生机。明确精益管理思路之后,合肥卷烟厂围绕行业卷烟工厂的16项对标指标,树立起“三年三级跳”的精益强企目标。通过组织精益管理主题活动、编写《精益管理推进手册》、开展消除“八大浪费”活动等,合肥卷烟厂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共收集改善提案1046件,总结出 “精益无他、专注而已”“挤走浪费、钻出效益”等精益口诀274条。围绕“抓品质、控成本、提效率”,合肥卷烟厂组织开展了《超大单元投料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等重大课题攻关,挖潜增效,全年节约费用6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活动的持续推进,“持续改善、追求卓越”的精益理念逐渐成为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16项对标指标争先进位,实现了100%提升。2014年,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对标通报中,合肥卷烟厂全部对标指标在行业94家工厂中排名第33 位,比2013年提升了20个位次;在25家“精益十佳”创建申报单位中排名第11位,比2013年提升了5个位次。

  精益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根据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部署安排,行业各工商企业紧紧围绕“精益管理做除法”,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精益管理,着力向管理要效益。合肥卷烟厂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和要求,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下功夫,将“精益十佳”创建活动引向深入,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再升级。

  完善平台,拓展精益管理的广度。

  2014年,合肥卷烟厂扎实开展“精益十佳”创建活动,借助承办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分会场的机会,使精益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厂营造了精益制造的良好氛围。2015年,合肥卷烟厂将进一步拓宽员工参与广度,为员工提供更多学习精益、运用精益的互动平台。3月,经过研讨,下发了《2015年精益管理推进方案》,策划开展了“精益科室”活动。该活动要求各个科室实施精益改善课题(创新项目或QC)数量不少于1个,科室员工精益改善参与率要超过80%,从而逐渐实现精益管理在生产一线和职能科室的全覆盖。同时,将建立完善全员改善、团队攻关等精益平台,提倡全员“小处着眼、小改小革”,控本降耗、提升效益;提倡“团队作战、新老共进”,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有创造力的青年员工携手攻关,共创共享,从而激发出更大活力,真正让“细微改善创造巨大价值”的精益管理理念入脑入心。

  创新模式,挖掘精益管理的深度。

  2014年,合肥卷烟厂通过顶层设计,开展了《基于大数据应用平台 驱动企业精益管理升华》《构建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永葆设备青春》等课题攻关,初步探索和搭建起精益管理新模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合肥卷烟厂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现代卷烟工厂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合肥卷烟厂要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卷烟工厂上力求新突破。一方面,以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有机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经济运行、成本管控、企业对标、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的预警管控、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功能。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全面诊断管理短板,开展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价值性的精益课题研究,做好课题成果转化工作,以课题为载体提升制造能力,优化精益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强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谋求突破,提升精益管理的高度。

  2014年,合肥卷烟厂在精益文化塑造、精益人才培养、精益流程建设等方面积蓄了一定势能。今年,国家局要求各单位以“精益十佳”创建活动为载体,注重发挥对标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切实增强对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管理水平。为此,合肥卷烟厂将瞄准行业对标目标,强化管理融合,处理好贯标、目标、对标、创新和绩效考核的关系,以贯标夯实管理基础,以目标引领管理导向,以对标查找管理短板,以创新解决管理问题,以绩效体现管理成果,做到系统策划、融合应用、整体推进,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重点要在关键经济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围绕行业精益生产评价五个维度以及安徽中烟“品质、成本、效益”精益管理主题,构建企业精益指标体系,将关键指标的持续提升作为评价精益管理成效的量化标准,自我加压,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力争更多指标跻身行业先进水平。

  为创建“精益十佳”卷烟工厂,合肥卷烟厂将专注目标、集聚力量,以“更科学、更精准、上水平”为要求,实现关键指标、基础管理、创新能力、精益文化“四个提升”,努力向着技术一流、制造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素质一流、形象一流的“六个一流”制造企业不断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