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烟:发展加法 创新乘法 减害减法

2014-12-17来源:《中国烟草•黄鹤楼专刊》

  “将人类束缚在地球上不是地球的引力,而是缺乏创造力”,《管理大未来》作者加里哈默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驱动人类进步的真理。

  创新,可以点石成金。如同“苹果”到了乔布斯手里,就是可以拥有6000多亿美元市值的手机,而在普通人眼里,不外乎几块钱一斤的水果。“大众”之景如黄鹤楼,早已被古今文人墨客大为“点赞”,如今到了“小众”之域如烟草企业中,还能有什么演义?

  很难想象?

  但事情就是这样超出了想象。

  从名楼向名烟跨界,让名胜更富名声,湖北中烟的“魔术”没有彩排,却来得如此精彩;没有预告,却让观众奔走相告。从2002年重出江湖当小辈,到如今四大金刚有其一,“黄鹤楼”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依靠的是“变中存、拓中成、巧辟径、专作基”的发展逻辑。12年,“黄鹤楼”主演了湖北中烟的崛起傲立,改写了行业的品牌格局,扛起了中式卷烟的大旗。这个品牌,谋略之远,创造之盛,状态之佳,让人称奇。

  从一粒饱满种子的吐露新芽,到一种饱满状态的常年盛放,自2002年以来,“黄鹤楼”累计实现销量近800万箱;于自身,12年如一日地执著创新,“黄鹤楼”激荡起一部震慑人心的烟草史诗;于行业,12年来不知疲倦地开拓进取,“黄鹤楼”完美诠释了市场化取向改革之品牌先锋的角色定义。

  变中存

  我若不变,便会离你越远

  他的复出,本身就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除了名字,“黄鹤楼”一切都变了。

  “你不能颠覆自己,就会被别人颠覆。”作为企业的掌舵手,彭明权总经理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明天何处去”的危机感。落后就会落单,他无法忘记“黄鹤楼”以前遭遇的“尴尬史”。曾经有一位朋友过节送礼让他帮忙买烟,指明不要本地烟,并不好意思地解释“送‘黄鹤楼’拿不出手”。

  “连本地人都排斥‘土特产’,这不是市场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出了问题。”如张瑞敏用大锤砸掉不合格的冰箱、唤醒海尔全员的质量意识一般,彭明权也把“大锤”砸向旧思维、旧组织体系,唤醒湖北中烟人的市场意识,推动企业将市场作为“第一车间”。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12年来,对湖北中烟来讲,就是一个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而又自我新生的过程。

  原来它把消费者当路人,现在把消费者当爱人,深刻意识到:自己若不变好,爱人就会逃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它总是先见、先手、先制、先占。

  原来它弯腰求生,反而处处碰壁,现在它站高挺直,反而目极千里,以“1916”这颗“皇冠上的珍珠”掀开价格“屋顶”,铸造价值塔尖,在最宽广的价位段中灵活切换、自由驰骋。

  如此奇迹般地实现“华丽转身”,被国家局领导誉为“异军突起、后来居上”、“高档烟市场的一匹黑马”。

  谁说中国卷烟品牌格局已定,重新洗牌难于上青天?谁说卷烟市场铁板一块,弱者翻身不可为?“黄鹤楼”的崛起,打破了这些竞争定律,给中小品牌赶超领先品牌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他开拓了不同以往的品牌阵法,守正出奇的战略与战术,让人们又一次领略到了民族卷烟品牌的勃勃生机和中式卷烟的熠熠新光。

  拓中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市场经济相信眼光。

  消费者的需求,“黄鹤楼”能够快人一步地发现它,研究它,满足它,靠的不是一种运气、一时努力,而是习惯使然、机制使然、使命使然。

  湖北中烟如同一个创新“梦工场”,这就是彭明权所提倡的“实施全员、全面、全方位创新,在技术上出新招,在文化上出新意,在营销上出新策,在管理上走新路,靠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以创新引领发展。”

  重出江湖12年,从“1916”亮剑、到“华溪楼王”比肩、再到淡雅香品类构建、雪雅香品类新生,“黄鹤楼”每踏出一步,眼界、心界、境界就更加开阔,研发、制造、营销就更加顺手,这就是技术创新的“滚雪球”效应。刚开始创新的时候很艰难,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黄鹤楼”,这个被彭明权笑称为“从破落家庭生养的一个勤奋而又聪明的孩子”,如今已经茁壮成长为光芒四射的行业栋梁,他的举手投足,被争先模仿;他的品质品格,被奉为标杆。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妙方巧术,识而用之。“黄鹤楼”的“神话”甚至也被其他热门行业“学话”。比如某知名手机的预制营销、抢购营销,与“黄鹤楼(1916)”上市伊始的预热造势可谓异曲同工。

  但光用“巧妙”之词,绝不足以刻画“黄鹤楼”创新不止的用心。

  “黄鹤楼”的诸多创新,恰恰也正是行业技术攻关的难点、品牌发展的盲点。比如高档卷烟降焦,国家局领导曾多次呼吁,“重点品牌中的重点品牌要带头降焦”。就在其他高端品牌担心降焦会“砸”品牌而迟迟不肯出手时,“黄鹤楼”无惧“高档烟降焦就会降销量”的“喊话”,率先降焦与消费者“对话”,且一降就把“1916”、“漫天游”等“种子选手”纳入,绝不“玩虚耍招”。自2011年以来,“黄鹤楼”连续4年稳居行业低焦油品牌产销桂冠之位,他的不懈前行,终于让行业“低焦高档”路线从“纸面”真正走向“市面”。

  这就是一种大担当,一份大情怀——以一己之力,尽可能地履行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决不有负于国家局领导的寄望,“经济发展做加法、改革创新做乘法、控制烟草做减法”。

  巧辟径

  别的品牌可以不创新,但他不能;别的品牌创新不一定成功,但他胜算最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不搞价格战,寻求差异化。就像苹果手机,从来没有跟对手在同一层次上竞争。“黄鹤楼”的创新,走的是聚焦的差异化路线。他一开始就没有“中华”、“芙蓉王”等传统高档烟品牌“硬碰硬”,而是在做大蛋糕,开辟蓝海上“新追新”。

  很多品牌的创新只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只是保留式的创新,但“黄鹤楼”的创新是一条全新的路子,是一种颠覆性的再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创新的元素进入到了这个品牌的骨子里、生命里,那么他所呼出的必然也是新鲜的气息。

  谁都没有想到,卷烟可以如此“72变”,包装色彩可以很浓烈,也可以很淡雅;品类构建可以一边唱“淡雅香”、一边唱“雪雅香”。“黄鹤楼”奇、特、鲜到近似一个矛盾体,而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却不是分裂,而是愉悦——“黄鹤楼”,你又变了,很好!

  这种偏袒得近乎可怕的心智资源,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最为宝贵的创新“红利”——别的品牌可以不创新,但他不能;别的品牌创新不一定成功,但他胜算最大。过往年岁中他“不创新、毋宁死”的生命诺言,已经融进了消费者的心智中,凝固为难以磨灭的记忆原点——“‘黄鹤楼’就应该这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知疲倦的种树者,终于品尝到了果实的甘甜。去年以来,行业卷烟营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海战术”被叫停,曾经以汗水、酒水、口水著称的湖北中烟营销团队也从各地市场撤回。可就在“无为而治”的情况下,“黄鹤楼”的销量不降反升。在卷烟需求拐点逼近的大考之年,湖北中烟反而创下了史上最佳成绩——预计全年税利增长20%,超额完成行业“保8争10”的税利增长目标任务。事实雄辩地证明,一切围绕市场转,就能一直跟着市场走。这就是市场对于创新者的慷慨回馈。长期以来一刻不停地与市场互联、与技术互动、与文化互通,“黄鹤楼”的品牌成长已经有了可靠的市场基础和扎实的工作基础,只需运筹帷幄,便可决胜千里。

  专作基

  用专业路线、专家力量、专业造诣、专业团队、专利发明、专注态度打造专属消费者的极致产品。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彭明权总是这样不停地告诫全体员工:“切勿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心要热,脑要冷,为使员工保持专注清醒的状态,排除干扰因素投入创新,彭明权进一步总结提炼了“六个专”的“地基”理论:即用专业路线、专家力量、专业造诣、专业团队、专利发明、专注态度打造专属中式卷烟消费者的极致产品。

  好的企业不会让人心变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这些看上去很简单、却往往碍于情面利益而难以做到的道理,在湖北中烟早已成为“生存法则”,首先带头制定遵守法则就是彭明权和整个领导班子。

  “实在人”、“很认真很低调”、“没有任何私心”……这是企业员工和行业同仁对彭明权的恳切评价。这位曾经担任武汉市委常委的企业带头人,总是把品牌和企业看得最大,把个人利益看得最小,为品牌和企业发展谋划最多,对个人前途出力最少。来到湖北中烟以后,曾有多次机会垂青于他,但都被他主动放弃。事业在这里,心思在这里,感情在这里,他的人生不舍换道。

  火车快不快,要靠车头带。十二年来,“黄鹤楼”跑出了卷烟品牌发展的“高铁速度”,“车头”带得好,“车身”也跟得好,这是整体的努力、集体的荣誉、全体的升级。“烟中高铁”的研发设计者,就是彭明权和他的整个团队,在他们的推动下,一个品牌的全力奔跑,催生了烟草产业链和生态圈的连锁反应,进而带动了整个行业发展的提速与提质。

  恰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幸福的世界里决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世间事之难就难在人们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转一个念头,或是转了念头而没有力量坚持到底。”

  十二年求新求异求变,十二年专注专业专攻,“黄鹤楼”怎能不成为“中国人的好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