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金龙”踏上腾飞之路

2005-12-06来源:武烟集团
    从1916年到2005年,武烟集团一路艰难走来,成为全国烟草行业36家重点企业之一和全行业7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之一。特别是近两年,武烟完成了从最初彷徨、阵痛到如今自信图强的转变。武烟的发展被业界称之为“武烟现象”。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
 
    从思想到行动,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实现的每一个梦想都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中华文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到“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文化传承中,时代在历史轰鸣而过的车轮中发展和进步。“红金龙”在文化传承中起飞。
 
    作为烟草行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武烟的沧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香港设立的“南洋烟草公司”,起初因受外国烟草势力的排挤而举步维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国内市场扩展和第一次大战帝国主义暂时放弃我国市场等原因,南洋营业不断增长,国货迅速畅销,南洋烟草与其他国内企业一样才得以快速发展。1916年后,简氏兄弟逐渐将业务转移至内地,并分别在上海、天津、北京、汉口等地设点建厂,南洋烟草迅速发展为民族工业的翘楚。此时,武烟才正式开始了她的漫长发展历史征程。
 
    武烟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武烟人艰苦创业的过程,既有欢快和谐的旋律,也夹杂着缓慢而沉重的音符。
 
    武汉卷烟厂最初的名称是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厂”,属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分厂。由于南洋烟草的深厚积淀,在20世纪30年代,由武烟生产的“红金龙”与“老刀”、“飞马”、“三炮台”等几种洋烟一样,是风行于市的几大名烟之一。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南洋烟厂”经过多次整改与合并,于1968年11月正式更名为“武汉卷烟厂”,作为其旗下的品牌之一,“红金龙”也由武汉烟厂一直生产至今。此时的武汉卷烟厂可谓中国制造行业的一个“托拉斯”,如今在烟草行业里举重若轻的长沙及常德烟厂曾经为武烟的分厂。
 
    随后近20年中,武烟生产的“永光”、“红金龙”、“白金龙”等都是全国名烟,在许多省市拥有一大批忠实的顾客,有的甚至千里迢迢赶来武汉“跑关系”买卷烟。
    在当时计划体制下,全国烟草行业实行“以产代销”,武烟同国内其他几家知名烟厂一样,总是供不应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行于市的武烟龙头品牌“永光”出现滞销,市场份额缩减,企业声誉也受到影响,到2002年,武烟在全国烟草业36个重点企业中的排名已跌至15名之外。
    武烟人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只看重企业短期利益,忽视产品质量,缺乏市场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状态,让武烟滑向了坡路。武烟人不甘落后,传承龙的传人那种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凭借其自身“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坚定信念。在强烈的奋起直追的思想的指引下,武烟人毫不犹豫,雷厉风行,用果敢的决心、坚强有力的行动践行思想的高远,用行动诠释武烟人的伟大梦想,实现做大做强做长的宏伟目标。武烟人非常清楚地明白思想是最具生命的花朵,思想延绵不断,可以串联过去、现在和未来,穿越时空,超越过去。思之所及,行之所至,沿着思想的方向,企业发展就有无限的可能。
 
    1995年,武汉卷烟厂、武汉市烟草公司合并和改制,组建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兼任武汉卷烟厂领导,实行“三合一”管理体制。并于当年被武汉市确定为第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组建集团公司后,武烟领导认真清醒地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市场。提出“科教创精品 不断求改进 控制全过程 支支倾真情”的二十字质量方针;树立“务实基础,持续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思路,建立“以制度化形成规范,以信息化提高效率,以柔性化形成特色”的管理体系;树立“立足湖北,行销中国,走向世界,建立大市场,树立大品牌”的市场观念。
 
    九十年代末期,武烟开始集中力量,走向联合重组之路。
 
    武烟集团成立后的几年内,武烟领导深谙企业发展之道理,要想今后在行业立足就必须上规模,上效益。加入WTO后,我国烟草企业将同实力雄厚的跨国烟草集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规模小、市场小、效益差的中小卷烟企业,无疑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面对国际国内的挑战和机遇,武烟集团领导站在自身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高度,深谋远虑,调整改革思路,在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知先觉,响应国家局“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作出兼并重组湖北省内所有规模小,市场小,效益差的烟厂的战略性决策。
 
    1999年的春天,武烟悄然开始了企业扩张之路。1999年3月,武烟就开始酝酿兼并江陵烟厂的想法,经过几年的酝酿和谈判,于2002年成功兼并江陵烟厂,在兼并江陵烟厂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接下来,武烟开始稳步推进,加快步伐,积极推动联合重组,在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重组和兼并了三峡烟草集团、红安卷烟厂、广水卷烟厂、襄樊卷烟厂、清江卷烟厂。至2005年10月8号,武烟与清江烟厂联合重组协议的签定,标志着湖北省卷烟厂家多而效益低的局面,从而实现“18变1”(省内18家烟厂合并成1家)、“200变3”(品牌数量由原来的200多到现在的“黄金龙”“红金龙”“黄鹤楼”低、中、高三个品牌)、“20变100”(由97年的工商利税20.8亿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亿元)的骄人局面,在武烟发展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不朽篇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然而对于武烟来说,短短三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个在中国烟草行业中不曾引人注目的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卧薪尝胆,改革创新,一举跃入了全国同行业前五强,创造了中国烟草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红金龙”思想高远  征程无限
 
    神五、神六的成功载人飞天,证明了思想有着无穷的力量,成就了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飞天之梦。印证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红金龙”的广告宣传语早已深入人心。“红金龙”品牌凭借其超人的思想力和行动力一飞冲天。
 
    “红金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它成功必然性的基础。
 
    “红金龙”作为武烟集团的两大主打品牌之一。历经近百年的创新与积淀,成就了今天的武烟奇迹。
 
    2001年“红金龙”被国家评为全国烟草行业36种名优品牌之一。2005年6月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05年9月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的称号。今年“红金龙”单品牌年销量超过100万大箱以成定局,将成为卷烟行业四个单品牌销量超过100万大箱的卷烟牌号之一。2005年“红金龙”上榜中国著名品牌200强。2005年对于武烟来说无疑是个满载而归的丰收年。
 
    “红金龙”品牌始创于20世纪20年代,历经沧桑,走过了一段艰辛崎岖的发展之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金龙”的迅速成长为武烟向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石,铺平了道路。
 
    基地之谋  成就“红金龙”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国家就进行了优质烟基地建设的早期探索,当时,为保证重点卷烟牌号生产,国家建立了优质烟叶基地,卷烟工业企业基本不参与烟叶生产,是国家包办型的优质烟叶基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部分卷烟工业企业开始与烟叶产区建立厂县挂钩烟叶生产基地,这一时期随着烟叶供求形势的变化,基地建设进入松散型合作时期。2000年至2003年,国际型优质烟叶的开发使部分基地烟叶作为主料烟进入卷烟工业配方、部分替代进口,厂办基地进入紧密型优质烟叶基地发展阶段。在武烟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武烟在厂办基地的工作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宝贵经验。为贯彻中央2005年一号文件精神,武烟加大对产区和烟农的投入,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武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响应国家局“两个维护”的指导方针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他们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地建设,为实现厂家、产区、烟农三者利益均占、共同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武烟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湖北的襄樊、恩施等产区相继创建烟叶基地,起初从乡(镇)开始,规模较小,实施相对紧密的合作。其实,武烟早在1989年就开始了厂县挂钩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筹划,但是直到1992年,武烟才把厂县联办基地的想法付诸实践。当年,武烟与湖北襄樊襄阳县烟草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关于共同建立优质烟叶基地的协议书。从此,武烟开始了厂办基地的长期探索和摸索。当时是以工业调整结构、上档次、增效益和烟叶出口创汇提供优质原料为指导思想,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签订了建立厂办基地基地的协议。虽然签订了协议,但由于厂县联办基地还属于新工作,从领导到群众不是没有经验就是经验不足,思想的,组织的,技术的,物质的基础都很缺乏。所以,当时签订的协议书还不是很规范,也不够完备。协议书只是对烟叶的种植面积,烟叶单产以及烟叶收购量做了数字上的规定,而对烟叶生产技术、优质烟生产扶持标准等没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对基地的管理在协议书上更是未有提及。这是在建立厂办基地初期不可避免的遗漏。在1992年建立厂办基地的基础上,1993年,武烟与襄阳县烟草公司签订了第二份优质原料基地协议书。继续探索厂办基地的经验。协议书的形势内容有所改进,但没有太大的变化。
 
    实践证明,没有一定数量香气质、香气量好的烟叶,即使最先进设备也难挥发最佳经济效益,如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武烟领导深谙这个千古不变的道理。92、93年的基地建设的探索为后来的基地建设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到了1994年,武烟针对前两年办基地所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了一份详细的烟叶工作设想。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基地政策、烟叶生产扶持标准,基地选择,基地管理,基地资金投入等都作了具体设想。明确提出了加强优质烤烟烟叶基地建设,稳定烟叶产需渠道的目标。确立了“为充分发挥鄂西烟叶资源优势,提高烟叶生产水平,使烟叶生产适应卷烟工业发展。本着务实,守信的原则,真正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长期合作,把目前松散型基地建成紧密型,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国家、工厂、烟农均受益”的优质烤烟基地指导思想,初步拟定在利川团堡、凉雾、咸丰尖山、黄金洞等乡镇建立优质烟叶基地。重要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武烟在这一年的基地建设中,加强了对基地管理的工作,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并且加强了基地科技投入,聘请了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农业技术顾问。这两项措施为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武烟最初对基地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武烟后来的成功建设厂办基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了使基地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厂方以及产区明确了各自责任,作为厂方,武烟切实转变观念,与政府、烟草公司联手反哺,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加大投入,强化科技,严格管理,用工业理念推动种烟,不断提高烟叶整体水平;作为产区所属各级政府,为烟叶生产导好航,服好务,尽可能加大领导力度,并出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为烟草公司,以全面提高本产区烟叶整体水平、烟叶内在质量和等级纯度为最高目标,要为卷烟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原料保障。武烟还加大基地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建立烟叶基地之初,有些县市烟草公司对烟叶生产的认识不足,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质量观念不统一,对本烟叶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烟叶的质量特点认识不清,烟叶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随意性很大。针对这种情况,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从烟人员和烟农对烟叶质量的认识,加强对烟农移栽密度及质量,起垄,施肥,科学打顶抹杈,病虫害防治,成熟采收,三段式烘烤工艺,分级知识等的培训力度,从而加强基地烤烟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生产和管理。
 
    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随着卷烟工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就是试金石,优质产品能够得到市场认可,而产品要过硬,必须有优质的原料作后盾。烟叶原料基地建设是卷烟和烟叶质量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实践证明,只有生产出符合卷烟工业需要的优质烟叶、才能生产出质量稳定、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卷烟。因此,武烟把抓原料基地提到战略高度,把抓基地作为全厂经营方针的首位。根据“务实求精,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抓基地工作就是抓落实。由于武汉市不产烟叶,集团烟叶主要靠从外调拨、烟叶等级、数量等因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不能保护稳定。根据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本着“长期合作,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省烟草公司的积极支持以及武烟最初抓烟叶原料基地的有关领导和所有员工的艰苦奋斗下,武烟烟叶基地建设逐步良性发展。从松散型到紧密型。并逐步向集团化发展。
 
    为了实现基地建设从松散型发展到紧密型的目标。基地双方进一步统一和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烟叶质量上,加大科教兴烟力度,特别在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和收购几个重要环节都立足于抓早、抓好、抓实,措施具体,工作到位,使基地烤烟生产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建设优质烤烟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双方建立了基地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基地管理委员会章程及相关规定,使基地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生产环节,基地双方组织召开了基地管委会会议,解决一些生产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同时,对生产进行几次大的巡回检查,有力地加强了基地管理工作。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九九年度,武烟荣获全省厂办基地先进单位。
 
    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科技兴烟的道路,引进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常年驻扎基地。为了加强基地管理,武烟派专人到产地县烟草公司,烟草站挂职。保证基地工作顺利落实。武烟产县联办基地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使基地生产全面满足工厂发展的需求,确定今后集团基地建设的主导方向是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从办优质烟示范乡镇转向一厂一县,使其真正成为工厂的原料一车间。
 
    武烟集团坚定不移地在省内联办烟叶基地,继续探讨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坚持“立足省内,逐步实施,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这一原则不动摇。坚持“规范、改革、创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控制总量,强化管理,大兴科教,增强基地的科技开发能力,大力推进新的烟草科技革命。在省内建立武烟名优烟产品主配方原料的基地体系,使省内烟叶成为集团卷烟生产的根本源泉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武烟在九十年代最初几年省内烟叶基地建设所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997年,武烟集团领导为了适应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大品牌战略、健全武烟烟叶原料供应体系,以及为了利于多地区、多叶组配方的研究和卷烟风格的多样化,实现“烟草本味,饱满醇厚”的纯正汉烟口味,武烟集团领导审时度势地把厂办基地逐步拓展到省外,确立了省外第一个优质烟叶基地——贵州遵义仁怀基地,随之,在福建、四川、广东等省相继建立基地。由于九十年代末省内烟叶基地生产水平下滑严重,且省内宣恩、襄阳基地均不成功,集团根据省内烟叶供应的新特点,寻找办基地的新途径,力争办好省内基地的情况下,把基地建设工作重点放在省外,突出抓好仁怀基地,为了把仁怀烟叶基地办成一流的烟叶生产基地,武烟加大对仁怀基地的生产扶持资金投入和科技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基地产区、烟农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是加强了基地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使基地工作更加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还专门成立了“武汉——仁怀优质以基地管理委员会”,并制订了基地章程和基地管理委员会章程,对基地的组织领导、生产技术工作、流通领域、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机构组成、工作制度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基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与仁怀建立基地关系的两年后,2000年开始在福建三明、龙岩签订了基地协议。2001年又在四川的凉山、黑龙江的牡丹江建基地。至2003年,武烟集团的紧密型烟叶基地已有相当的发展。其中,外省烟叶基地已占整个烟叶基地的70%,从基地收购烟叶已占武烟集团整个烟叶收购量的50%。
 
    新世纪新气象,武烟基地建设也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十五”期间,随着集团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实现新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原料基础建设已进入第三阶段。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突破口,以满足卷烟工艺配方需要为目的,在已建成基地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提高基地烟叶工业可用性的技术攻关,尽快建设成管理规范、各有特色、自我控制、自我所用的新型烟叶原料基础,为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奠定坚定的原料基础。提出了“依靠科技,加大投放,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满足卷烟工艺配方对优质烟叶的需求,实现烟叶生产、供应和使用的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并将建成完善优质原料供给体系;建立健全原料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基地的生产水平和烟叶的科技含量,提供总量适应、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的烟叶原料的目标。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省外基地合作力度,扩大省外基地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改进基地双方合作模式,深化和巩固双方良好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基地加大对烟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修建水利配套设施,水窖,水池及配套沟渠管网,烟田公路硬化,烤房改造,让农民受益,切实维护好烟农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加大基地的扶持力度,有效地落实服务“三农”要求。
 
    随着今年武烟“18变1”兼并重组战略的完成,武烟生产计划规模达到224.5万箱,名列全行业第三。为了适应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实施大企业大品牌战略的要求,武烟继续加强烟叶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基地烟叶产量和质量工作,加强基地管理,加大基地的科技投入,增强基地研发烟叶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的实力。今后武烟基地发展要从资金投入、生产扶持、社化服务、烟叶保险、政策法规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建立烟叶支持保护体系。
 
    目前,武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烟叶原料供应体系。根据国家局“双80%”的基地方针,武烟分别在四川、贵州、福建等8个省16个烟草种植产区建立了150万担左右基地规模。至2005年,武烟基地基本成型,广泛分布在西南、东南、中南、黄淮、东北等各地,南北烟区布局合理,形成了优质烤烟型基地、优质填充型基地、特色烟基地三种类型,示范型、大面型(推广型)两种层次的基地结构。
 
    经过多年的建设,武烟办烟叶基地为国内卷烟企业建立基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武烟也基本实现了烟叶原料基地化供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烟叶采购布局初步形成;基地烟叶质量正稳步提高,为卷烟生产提供稳定的优质原料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也存在问题:一、“低投入、低效率、高风险”的粗放式运作模式。二、缺乏政策稳定、重视始终和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三、是一种浅层次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武烟集团品牌规划的发展,充分发挥基地产区生态环境的差异,烟叶产品风格多样化的优势,积极开发适合武烟需求的优质烟叶。武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划基地建设:1、夯实烟叶基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中式卷烟烟叶资源统筹观,构建优质原料生产供应体系。根据武烟的产品结构对烟叶质量的需求,开展基地的个性化建设,满足企业卷烟配方的特殊要求,分类型、分区域、分层面组织实施。2、实施技术创新,拓展配方用叶渠道。(1)根据基地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提高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增强基地烟叶的工业可用性;(2)强化配方打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高烟叶质量的稳定性;(3)品牌配方从原料方面着手,强化烟叶使用的适应性。3、建立和完善烟叶原料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烟叶的有效供给水平。目前开展了企业烟叶原料质量控制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企业烟叶原料检测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建立;烟叶配方打叶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烟叶原料采购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武烟为了提升紧密型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坚持以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为共识,实现基地烟叶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拟将从以下10个方面来探索:1、全过程参与管理。在每个以分公司为主的基地产区,派出长期驻点的基地技术员,随时联系,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2、生产关键阶段的质量管理。严格标准,规范制度,在烤烟生产的育苗、移栽、大田生长、成熟采收烘烤和收购阶段做好过程的质量管理。3、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制定或修改基地烟叶生产的技术方案,并督导实施4、技术支撑。对基地公司进行工业需求等方面的培训或宣讲,聘请技术依托单位给予技术培训或指导。5、考察、走访。烟叶生产季节,组织专家或工作小组(集团相关部门)走访烟叶产区,考察调研基地的烟叶生产情况。6、基地年会。诚邀各基地公司和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基地年会,总结当年成绩,研讨存在的问题,拟订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7、烟叶质量评价与反馈。以正式文件形式将烟叶质量评价和改进意见及时、无误地反馈给基地公司。8、基地的生产投入。根据基地协议,严格投入管理。9、科研项目。根据工业企业的需求,结合产区实际,拟订科研项目,深入基地科技合作。10、企业文化。始终注重企业文化的宣讲和注入。宣传名牌兴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
 
    名牌兴业  回报社会
 
    武烟始终坚持“名牌兴业,回报社会”为企业宗旨。深厚历史积淀、承德载福,才成就了武烟今天的辉煌。名牌兴业是基础,回报社会是武烟和武烟人的使命。多年来,武烟用诚信追求双赢,用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为更好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武烟扩大厂办基地规模和扶持力度,很好地实现了自身和产区、烟农三者的共同发展。
 
    除了以厂办基地的形式回报社会外,武烟还通过捐助、资助、赞助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热忱支持社会和基地的教育、扶贫、赈灾等各项公益事业。力求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武烟集团组建以来的近十年间,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近一亿元。
 
    捐资800万元防汛抗洪;赞助武汉市残疾人艺术团赴京演出;捐资百万元抗击"非典";送电影下乡;“品红金龙,看奥运会”为中国选手赢得奥运冠军助威;前不久,武烟集团举办专场演出,慰问航天英雄故乡父老,表达了武烟对英雄崇高的敬仰、对英雄父母深深的敬意,并为英雄父母送去了慰问金,武烟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一千万元,用于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红金龙”爱国爱民的善举折射出武烟反哺社会的奉献情怀。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激越之声,回荡在耳畔。
 
    “红金龙”创造了奇迹,“红金龙”正在创造奇迹,“红金龙”正在腾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