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红河集团5年改革发展启示录——守与变:技术成就“清甜香”

2014-01-28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张宁

  “好的云南烟,清香还要甜。”消费者中广为流传的简单一句话,概括出了“云烟”品牌“清甜香润”的品类特征。

  这份认可离不开红云红河集团一直坚守的对科技孜孜不倦追求的信念。

  2009年年初,红云红河集团成立不到两个月,其决策层就吹响了“云烟”冲击中式卷烟代表品牌的号角。与这些高调的实际行动相比,红云红河集团另一个更重要的战略规划却在默默进行着,这就是围绕“云烟”品牌“清甜香”品类体系的构建与研发工作。

  所谓卷烟产品品类构建,就是通过对品牌特征和风格的寻找与凝练,不断彰显品牌特色,提升品牌认知度,提高品牌价值。

  随着行业发展,中式卷烟大品类已逐渐形成一些风格特征明显的细分子品类。

  在推动“云烟”品牌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红云红河集团始终遵循“守”与“变”的哲学辩证关系:“守”,即对产品风格、品质、特色的坚守;“变”,即借助技术的力量,不断求新、求异、求变。

  优质的原料资源和特色的香原料,为红云红河集团“清甜香”品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核心原料产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培育了“红花大金元”、“NC102”等清甜香主导的烟叶品种。以特色原料支撑特色产品,铸就了“云烟”品牌不可复制的优良基因。

  调香,一度颇令行业上下感到“头疼”——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烟用香料严重依赖外购,影响着卷烟品质的稳定性。

  为扭转被动局面,红云红河集团以国家局“将卷烟调香作为战略性课题进行攻关”为契机,将卷烟调香技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008年5月,红云红河集团卷烟调香实验室正式成立;

  2012年1月,该实验室被国家局认定为行业唯一的调香重点实验室。

  短短几年间,该实验室共承担卷烟调香技术研究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局科技进步奖励项目4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项目2个,授权发明专利22项。

  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大调香”理念就诞生在这个实验室,该理念填补了行业调香技术自主开发的空白,显著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该理念中,红云红河集团认真审视“香”和“味”难以分割、相互作用的特点,将卷烟产品定义为“香味制品”,整个调香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围绕调香和调味进行,力求使“设计目标”囊括中式卷烟追求的品质特征。

  经过对该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红云红河集团首创了包括田间调香、烘烤调香、陈化调香和工艺调香在内的“四级调香”技术。

  通过传统提取方式与现代分离技术的结合,红云红河集团研发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香精香料,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香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卷烟风格特征的定量分析。

  目前,红云红河集团已经开发香原料70余种,烟草内源微生物产香精香料3种,能够突出“清甜香”风格特征的缓释材料4种,制定香原料加工技术标准50余个。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众多产品中得到运用。

  为进一步提升云烟“清甜香”品类的技术保障,红云红河集团还斥巨资实施“云烟”制丝专线技改,开发出了全叶精选、3段分切、多级复配、分级加料、箱式储存等特色加工工艺。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在努力追求产品高品质的同时,红云红河集团始终没有忘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对降低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含量的持续关注与努力。

  在构建云烟“清甜香”品类体系的战略选择下,红云红河集团创新运用卷烟纸添加剂和功能性滤材专利成果,建立健全涵盖7项烟气成分、16种烟用添加剂禁用成分及重金属等成分在内的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不断创新的背后,是红云红河集团良好的创新机制和一流的科研队伍。

  自2008年成立以来,红云红河集团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学术活动管理办法》、《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科研人才的培养营造了和谐进取的学术氛围。

  在构建“清甜香”品类的求索之路上,红云红河集团已经建立一支由行业卷烟调香方向学科带头人、高级调香师、调香师以及相关技术骨干组成的一流研究团队,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四个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聘请知名学者、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引进模式;采用专人统筹管理,构建开放式的设备使用模式;设立基金项目,构建开放式的项目研究模式;定期主办学术会议,构建开放式的技术交流模式。

  创新无止境,保障更坚实。随着“532”、“461”目标的深入推进,“云烟”清甜香品类的逐渐丰满将为红云红河集团整体品牌上水平起到有力的拉升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