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红河集团5年改革发展启示录——量与质:特色原料固根基

2014-01-23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张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同“根”与“木”、“源”与“流”的关系,卷烟要上水平,原料必须先行。唯有烟叶原料保持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才能支撑起卷烟品牌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

  基于这样的认识,红云红河集团成立5年来,始终视原料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着重在“量”与“质”上发力,原料保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红云红河集团的成立,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可获取的烟叶调拨计划实现倍增。”红云红河集团原料部部长王超告诉记者,集团成立后将昆明、红河、曲靖、保山、文山等省内烟草适宜种植地区的烟叶作为主要原料来源,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原料根基。

  除了在省内建设优质烟叶基地,红云红河集团还积极拓展省外烟叶资源。据王超介绍,在哪里种烟、种什么烟、怎么种……红云红河集团都全程参与、深度介入,为从源头上把握原料质量提供了保证。

  “在近年来高档卷烟竞争回归品质的大趋势下,保障有力的原料供给意味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红云红河集团董事长姚庆艳说,目前原料供应实现多产地、多品种、多等级相互补充,为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注重“量”的累积的同时,红云红河集团更加注重对“质”的追求。

  长期以来,原料对中国卷烟发展的制约,更为突出地反映在结构性矛盾上——优质烟叶供给日趋紧张,原有的烟叶等级结构、质量风格难以满足品牌结构提升的需求。

  对于红云红河集团来说,虽然从数字上看,每年烟叶供应的总量可以满足生产需求,但分解到具体的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特别是烟叶等级结构与一、二类品牌卷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更为凸显。

  2008年红云红河集团成立之初,行业加快烟叶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拉开了序幕——工业企业推进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烟叶生产开始从“种什么买什么”转向“要什么种什么”。

  以此为契机,红云红河集团有针对性地在省内外烟叶适宜种植区精心打造包括国家级、省级、集团级三个层面的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并构建起严格的原料质量控制体系,将品牌特性需求有效传递到生产环节。

  随着行业“532”、“461”品牌发展目标的深入推进,红云红河集团还着力推进烟叶结构优化工作,提高优质烟叶供给能力。通过加大订单农业探索和创新力度,完全按照品牌的质量和结构要求开展烟叶结构优化,实现了基地单元的烟叶全等级收购、全等级调拨、全等级适用。

  依靠科技创新和工艺创新,力求每一片烟叶物尽其用,是红云红河集团保障优质烟叶供应的又一条途径。比如,针对低次等烟叶开展生物制剂定向改造技术研究、加强仓储醇化技术研究、开展田间调香等手段,有效缓解了烟叶等级质量结构性矛盾。

  长期的坚持迎来了烟叶结构的不断提升,卷烟产品“清甜香”风格不断彰显,并最终转化为企业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可喜的市场成绩——

  卷烟销量从2008年的440万箱扩展到2013年的518万箱,单箱税利从7922元突破12000元,税利从349亿元增长到663亿元。

  对一个成功的卷烟品牌来说,原料保障除了要做到量足质优,还需在“特”上下功夫——从烟叶的品种,到种植的特定生态条件和特定的技术,都要彰显特色。

  优良的烟叶品种是原料上水平的起点。为保证所用原料的优良性,红云红河集团以“云烟”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外引品种和自选品种的筛选与试种工作。比如,在“红花大金元”、“NC297”、“NC102”、“K326”等特色品种的基础上,筛选出高品质的绿色烟叶新品种,并实现规模化种植。

  卷烟上水平,重在高端突破。而实现高端突破,关键在于优质特色原料的保障。

  为满足集团“云烟”、“红河”等不同规格高端卷烟产品对原料的高标准、差异化需求,红云红河集团还大力推广烟叶原料专属专供模式。借鉴葡萄酒庄成功运作经验的“云烟印象烟庄模式”,为原料保障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印象烟庄主要突出四个功能定位:核心原料的种植基地,特色原料的展示区域,营销宣传的体验胜地,清甜香品类建设的科研园区,为集团高端品牌的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2012年7月,在“印象烟庄石林园”开园仪式上,红云红河集团总裁武怡如是说。

  在位于红云红河集团核心原料区的石林园内,烟叶和各类植物香料全部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进行间作;借助物种之间搭配种植的互补优势,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目前,“云烟”印象烟庄石林园、巍山园已建设完工,红河园、曲靖园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这些将为集团优质原料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风物长宜放眼量。“下一步,集团将充分释放烟庄优势,以烟庄建设上水平带动集团原料建设上水平,以原料上水平推动集团卷烟上水平。”姚庆艳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