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生产:“最后100米”的关键措施

2013-04-18来源:中国烟草

  当“532”、“461”用数字定义了中国烟草“十二五”时期的品牌发展目标,中国烟草人的“大品牌”梦想变得具体而实际,为之付出的努力也更加坚定。

  2012年,全行业有1个品牌产销量突破400万箱,3个品牌产销量突破300万箱。如果把进军“500万箱”比作中国烟草品牌的“万里长征”,可以说,我们离目标只剩下了最后的100米。

  在计划资源的刚性面前,行业大品牌快速发展,冲击500万箱甚至更大规模的背后,品牌合作生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9年的447万箱,到2012年的695万箱,品牌合作生产规模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大品牌自身发展计划资源的不足,成为大品牌产销规模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532”、“461”的关键之年,如何突破这“最后100米”,合作生产被大品牌给予了更多期待。

  收 获

  在目前有望“破五”的品牌中,“双喜•红双喜”是在规模总量上最接近目标的一个。但如果把时间回溯到十年之前,在行业刚刚开启新世纪的改革大幕之初,“双喜”品牌年产销规模仅仅只有40万箱左右,还只是一个根植于华南市场的区域性品牌。而到2012年,“双喜•红双喜”品牌已经以近420万箱的规模成为行业产销规模第一的品牌。“双喜”品牌的十年跨越,正是得益于十年来行业资源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其中,既有省内品牌资源战略整合,更有跨省之间品牌合作生产的持续推进。

  2004年,在完成了全省卷烟工业的联合重组之后,广东中烟得以将全省卷烟工业的资源进一步集中,及至2010年,广东中烟又先后将省内品牌资源进一步整合进“双喜”品牌大家族,使“双喜”品牌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新的提升和强化。

  与省内卷烟工业资源整合优化一同推进的,是与省外卷烟工业企业的合作。早在2004年,“双喜”品牌就开始在广西中烟柳州卷烟厂加工生产,截至目前,“双喜”品牌合作生产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广西中烟、江西中烟、陕西中烟等多家卷烟工业企业。广东中烟密切与输入方企业的合作,帮助合作生产企业不断提升生产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合作生产产品的税利水平,推动“双喜”品牌合作生产稳步发展。2012年,“双喜•红双喜”品牌合作生产数量首次突破100万箱,达到110.45万箱,是广东中烟自有计划资源的三分之一强,为“双喜•红双喜”品牌进军500万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仅是“双喜•红双喜”,在“云烟”、“红塔山”、“白沙”等大品牌成长的过程中,合作生产同样功不可没。这其中,“红塔山”品牌是当前全行业品牌合作生产数量最大的代表品牌,2012年,“红塔山”品牌合作生产总量达到近200万箱,占到其品牌整体产销规模312万箱的一半以上。

  2012年,“双喜•红双喜”、“云烟”、“红塔山”、“白沙”这四大品牌的合作生产量总量达到430.2万箱,占全行业合作生产总量的62%,而在2009年,这一比重仅为42%。这种变化反映的是计划资源正在向重点品牌积聚,生产要素向重点品牌倾斜,特别是进一步向“532”品牌阵营中的规模型品牌聚集。

  正因为如此,国家局局长姜成康曾多次强调:品牌合作生产是做大重点品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532”品牌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以品牌为核心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必然选择和落实“卷烟上水平”的关键举措。

  瓶 颈

  品牌合作生产带来了重点品牌的快速扩张,这也让大品牌对于合作生产寄予了更多期待。但是,随着合作生产规模的扩大,这项工作在“关键之年”却遭遇瓶颈。

  在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以后,2012年,全行业卷烟品牌合作生产总量695万箱,增幅仅为11.6%,增速明显放缓。具体到“双喜•红双喜”品牌,尽管合作生产规模持续增长,但增幅却从2010年的66.8%下降至2012年的15.1%,合作生产后劲乏力。

  “双喜”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从“云烟”、“红塔山”、“白沙”等品牌的合作生产数据中可以看出同样的趋势。2012年,“云烟”品牌合作生产总量为48.3万箱,其中红云红河集团控股的山昆公司、蒙昆公司合作生产产量37万箱,而2012年与红云红河集团没有资产关系的企业目前合作生产总量仅为10.6万箱,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与集团2015年合作生产的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分析个中缘由,结构瓶颈仍是几家工业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国家局201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卷烟品牌合作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于合作生产双方的税利标准有过这样的安排:合作生产品牌的平均单箱税利水平应高于品牌输入企业自有品牌的平均单箱税利水平,但不高于品牌输出企业平均单箱税利水平;品牌输入企业税利增幅一般与行业卷烟工业税利增幅大体持平。

  在合作生产工作开展之初,这样的增长对于品牌输入企业效益增长和生产水平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输出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拉动了重点品牌的结构提升,使加工品牌更加符合市场和加工企业的要求。但是随着合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工商企业结构升级的加快,这一增长遇到了困难。

  同样以“双喜”品牌为例,2012年,“双喜”品牌在合作生产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单箱税利已经几乎与广东中烟自身产品的单箱税利水平持平。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提升合作生产的税利水平,广东中烟必然要付出更大代价,而在品牌结构提升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输入方企业对于税利的增长预期,合作生产又将难以推动,就此陷入两难。

  破 局

  在2013年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姜成康局长指出,在行业当前形势下,增量调节余地收窄,存量优化难度增大,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做大品牌面临新的挑战。

  回望过去十年,行业改革以工商分开为突破口,通过打破地区封锁,推动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促进要素流动,比较好地实现了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品牌合作生产的背后,正是全行业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如何突破当前合作生产的困局,需要的正是在坚持和完善烟草专卖体制前提下,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站在全行业的高度,从培育大品牌的角度,怀抱共同做大重点品牌的重任,在全行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在品牌合作生产过程中,品牌输出方和品牌输入方并不是简单的“贴牌代工关系”,而应当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全局,真正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可以探索在品牌合作生产的基础上,寻求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推进品牌输出方和输入方企业以重点品牌为支撑,以资产或品牌为纽带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合作双方共享发展“红利”,为合作生产提供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为重点品牌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成功探索。从2007年以来在全行业推动的以资产为纽带的跨省联合重组,到2012年广东中烟“双喜”品牌与上海烟草集团“红双喜”品牌以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实现联姻,都为做大中国烟草品牌拓展了新的思维和道路。

  历史昭示未来。过去的改革为行业大品牌发展创造了诸多“红利”,在未来打造500万箱甚至更大规模的中国烟草大品牌的征程中,全行业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更高的发展智慧,突破当前的机制束缚,为中国烟草大品牌发展积蓄更多力量。

  打造中国烟草的大品牌是全行业的共同梦想,实现这一梦想,也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将合作生产推进到更高水平,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全行业的资源,是全行业当前面临的关键抉择,突破这一瓶颈,必将迎来中国烟草大品牌发展的新天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