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烟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启示录

2012-11-3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董茹涛

上烟集团母子文化建设模型

  丹桂飘香时,申城传捷报。

  10月8日,“中华”卷烟商业销售收入再次突破1000亿元。

  11月1日,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卷烟厂本年度第100万箱“中华”卷烟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华”品牌“百万千亿”目标全面实现。

  两年前,上烟集团刚刚提出“百万千亿”目标时,还计划“用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来完成这一目标。如今,乘着“卷烟上水平”的东风,上烟人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勇攀高峰,提前交出了令人振奋的答卷。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市区,坐落于长阳路717号的这座六层办公楼并不显眼。若不是大门口的标识,人们很难将其与烟草行业的排头兵联系在一起。低调但不失大气,这里正是上烟集团总部。“和搏一流”的企业精神、“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的企业使命就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向京津沪三地四厂、走进下属工商企业全体员工内心深处,汇聚成推动上烟集团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到企业文化框架的提出、丰富完善,再到企业文化落地生根,上烟集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 文化具有延续性,企业文化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割断历史,没有传承,等于放弃长期积累的精神文化资产;因循守旧,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上烟集团坚持传承、融合、创新,发挥了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卷烟厂还在设计年产能仅为18万箱的老厂里生产着80万箱卷烟。有一天,一位外宾来到烟厂,当他看到车间里还是二三十年代的旧设备时,惊叹道:“没想到你们还在使用这些老机器,真是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不容回避的技术落后、质量缺陷问题:当时,车间内的温湿度无法实时监测,卷烟包装还在使用柏油纸,烟丝很容易受潮发霉。

  出路只有一条——技术改造!

  面对一无政策、二无资金、三无场地的困境,上海卷烟厂提出要发扬“非常时期的非常精神”,边创收边投入,边生产边改造,边积累边发展。职工食堂拆除了,职工拿着饭盒在过道和楼梯上用餐;车棚拆了,3000余名骑车上班的职工将自行车停放在马路边;更换机器采用“脱壳法”,老机器拖到过道上继续生产,腾出位置让新机器安装调试,一段一段地改造……1988年,技改进入攻坚阶段,上海地区爆发甲型肝炎传染病,将近十分之一的员工病倒。烟厂领导将疫苗优先留给一线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确保了技改和生产顺利进行。后来,“非常时期的非常精神”逐渐发展成为“和搏一流”的企业精神。

  这些类似“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创业故事,每个上烟人都耳熟能详。上烟集团总经理施超认为,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搏一流”企业精神是老一辈上烟人在艰苦创业实践中提炼形成的,是上海烟草特有的文化个性、文化符号。为此,他们确立了“传承在青年、落地到班组、服务进万家”的工作思路,策划实施了“百人上讲台、千人进展馆、万户传海烟”活动。百名青年走上讲台宣讲创业故事;7000多名员工走进“中华”品牌文化展示馆,深入了解“中华”品牌文化;客户经理走进4万多个零售网点,发放“海烟”服务卡,主动帮客户解决实际困难,传递真情、服务客户。

  沈岚是百名青年宣讲员中的一名。她告诉记者,上海卷烟厂专门录制了“青年员工讲厂史”视频,午餐时间在食堂电视上滚动播放。作为一名车间普通员工,她觉得自己能以这种形式了解、宣传企业文化,收获很大。每天就餐时,看到熟悉的同事成为电视“主角”,其他员工也跃跃欲试,主动申请做一名宣讲员。

  文化需要传承,但仅传承是不够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上烟集团深知这一道理。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12月,上海烟草先后与北京卷烟厂、天津卷烟厂实施了战略性联合重组,形成了三地四厂的生产经营格局。企业重组能否成功,能否产生“1+1>2”的效应,关键在于文化融合。为此,上烟集团结合“两个至上”大讨论活动,面向全体员工征集企业核心价值观,最终将“两个至上,两个为荣(我以集团为荣,集团以我为荣)”确定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京津沪三地四厂拧成了一股绳。在计划资源有限或者生产能力出现矛盾时,各烟厂都能从大局出发,服从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要求,积极调配资源,促进卷烟产销平稳增长,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推进,近年来,上烟集团又把目光投向了服务品牌建设。“打造‘海烟’服务品牌,是将文化力转化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服务品牌建设,弘扬‘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树立责任烟草、诚信烟草、和谐烟草的形象。”上烟集团领导班子达成了共识。自2010年以来,他们积极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维护服务、面向零售客户的增值服务等7类特色服务,“海烟”服务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要说烟草公司的服务,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我们能想到的,他们早就想到了;我们想不到的,他们也帮我们想到、办到了。”“原来到上海送烟,卸货需要排很长的队。现在吃完早饭从杭州出发,当天就能赶回去。”……在沪采访期间,不少卷烟零售客户和工业企业代表都表达了对“海烟”服务的肯定。通过服务品牌建设,上烟人为上下游客户、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社会效益,赢得他们的认可与信赖。

  启示二 母子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核心共享、整体融合,又要注重包容、尊重个性。文化当如二月春风,裁剪出企业五彩斑斓的春天。上烟集团在“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的统领下,创造性地提出了“1+7+N”的母子文化建设模式,子文化建设生机勃勃、各具特色。

  崇明烟草糖酒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园区中心内,悬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上面镌刻着一个大大的“家”字,一旁写满了员工的名字。

  家,这个温暖的词语,在崇明烟草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域如家。员工工作在岛上、生活在岛上,奋斗在同一片土地上,公司与员工休戚相关。

  行业如家。崇明烟草是中国烟草、上海烟草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企业如家。员工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既是家庭成员,又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既是员工工作的地方,又是他们停泊休憩的港湾。

  外地员工刚入职,公司多方协调,帮助解决食宿问题;员工身患重病,公司组织捐款,送去关怀;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常办常新,员工乐在其中……“集团是大家、崇烟是小家,我们是一家人。”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对崇明烟草“家”文化的最好诠释。

  不只是崇明烟草,上烟集团任何一家下属单位的文化建设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上烟集团政工处负责人林蕾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文化地图”,上面清晰地描绘了上烟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全景。

  作为“中华”品牌生产主体,上海卷烟厂承担着产品生产制造和质量维护的重任,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质文化”。他们将“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的质量格言融入生产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全体员工从“我是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评价产品质量,以“我是制造者”的身份对产品质量负责。

  北京卷烟厂秉承“科技创新生活”的品牌理念,以科技、健康、时尚为诉求,开发应用新技术,着力减害降焦、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了“创新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

  承担着原料、辅料运输和卷烟配送任务的上海烟草储运公司,实现了精准调度、精准仓储、精准发运,以“精准文化”提升安全性、生产性、市场性三大保障能力。

  ……

  在上烟人看来,集团公司就像一列不断前行的列车,每个下属单位都是推动列车前进的车轮。列车的整体性和车轮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列车才能稳健前行。母子文化建设亦应如此,必须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林蕾告诉记者,上烟集团在行业文化架构的基础上,构筑了以“一个核心、六大理念”为主体内容的“和搏一流”文化体系,下属单位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立各自的企业宗旨,提炼体现自身特质的理念,形成本单位文化体系。这就是他们的“1+7+N”母子文化建设模式,即“一个核心+六大理念和企业宗旨+N种特色理念”,既体现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又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不仅如此,上烟集团还十分注重业务条线的文化建设。例如,安保处牵头负责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完善、特色突出、宣贯到位,员工不但看得到、记得牢安全文化,更成为安全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记者初到上海卷烟厂采访时,在大门口被安保人员拦了下来,细细询问来访事由,并让记者填写了一张“会客单”后才放行。次日记者再去,安保人员并没有因认识记者而直接放行,仍然按规定进行了登记。

  随着安全文化的落地,每位员工的安全意识都大大增强。“你瞧,我都是把垃圾桶放在高悬的防火卷帘门一侧,而不是正下方,确保一旦发生火灾,防火卷帘门能够顺利落下来。”上海卷烟厂一位青年员工告诉记者,现在员工只要离开办公室,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会随手锁门。

  上烟集团安全文化标识——“安全印”的外形是椭圆形,很像数字“0”。这正体现了他们对“零隐患、零违章、零危害、零事故”的不懈追求。

  启示三 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员工素质。员工素质提升是文化落地生根的保障。上烟集团坚持与员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人文和谐的文化环境,培养了员工“职业自觉,现场主动”的职业精神和“宁可流泪流汗,不留遗憾”的工作作风。

  7月的一天,上海卷烟厂卷包车间8号机组如往常一样正常运行着。突然,挡车师傅王疆闻到一丝焦糊味。难道是设备过热了?不对,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她果断按下了急停开关,从烟支输送道开始,一个一个包装轮逐一检查。检查到小包输送道时,他发现运输带上有一包小盒的颜色与其他的不一样。原来,小盒的透明纸内居然有一只飞蛾。王疆立即截住了设备内部的半成品,清洁了包装轮,更换了包装材料,并将问题小盒送至办公室。整个处置过程仅用了短短3分钟。

  上海高扬国际烟草有限公司青年团员陈超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三款“高扬牌”非烟产品:第一款是“卫生鞋套”,可有效避免进柜清洁时鞋底污物对成品烟丝造成污染,确保烟丝安全卫生;第二款是“防虫六件套”,使用这套工具能够轻易探入烟虫滋生的巢穴,消除虫害隐患;第三款是“烟霉刨子”,将啤酒瓶盖固定在木块上,利用啤酒瓶盖的锋利外沿,可以将烟包表面的霉块刨下,轻松又方便。

  这些是高扬公司“现场主动”改善小组自己设计、亲手制作的小工具。如今高扬公司共有21个“现场主动”改善小组,覆盖生产、物资、设备管理等环节。“5S5定”小组结合实际创新,为大家创造整洁、方便、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机台病历卡”小组整理、分析缺陷,选择出最好最优的生产方案;“一点课程”小组自主备课、教学相长……在不同岗位上,员工们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

  “职业自觉,现场主动”是上烟集团全体员工的行为信条,也是他们大力倡导的职业精神。上烟集团深知,文化落地靠员工,文化之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素质的滋养。为此,他们将2012年确定为“素质提升年”,在劳模示范、队伍培训、竞争上岗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多年来,上烟集团涌现出了300多名全国、省市级和行业劳动模范。为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劳模文化,上烟集团先后建立了8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形成了“精神引领、带教培训、课题攻关、工作推进”的工作室运作模式。以上海海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刘捷工作室”为例,工作室员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骨干人才。他们自主发明的“机械手抓取烟箱夹具装置”通过了专利申请,为设备稳定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次总结个人工作时,上烟集团员工都可以查自己的“学分银行”账户,里面存有他们参加培训后获得的学分。对于员工培训工作,上烟集团采取的是学时学分制的管理方式,这大大增强了员工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据介绍,上烟集团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对全体干部职工的轮训。

  “通过参加精准营销专项培训,我了解了集团对精准营销的各项具体要求,业务技能和客户服务本领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奉贤烟草糖酒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潘晓旭说,现在,他对“培训是一种福利”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据显示,上烟集团下属工业企业中,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员工比例占44.6%。专卖管理队伍中,有87.7%的员工通过了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营销队伍中,有92.7%的员工通过了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自去年以来,有近百名员工通过竞争性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企业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上烟集团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以素质提升为根基,靠“硬功夫”锻造出了自己的“软实力”。展望未来,上烟人豪情满怀,他们着眼于企业与员工、客户、社会的共同发展,正在向着百年品牌、百年文化的更高目标攀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