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湖北中烟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1-08-18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湖北中烟从"散乱低差"的代表,到跻身中式卷烟第一梯队;黄鹤楼、红金龙两大主导品牌由小到大,由区域性到全国性品牌,由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晋升为行业生力军、主力军……这些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转型思路、创新意识和发展方式?

    从危机重重到异军突起的跨越式发展

    20世纪末,中国烟草行业较为严重地存在着结构分散、市场分割、集中度低等弊端。与之相应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湖北境内烟厂达18家,香烟品牌多达200余个,产品规格也有上千个。全省各品牌、各烟厂,各自为阵,拼原料、拼消耗、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性竞争。2002年前后,湖北卷烟工业更是面临着被国内烟草强势企业兼并重组的不利形势。

    2002年初,武汉市经委一项关于湖北省烟草工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如果三五年内武烟集团不能发展壮大,进入国内六七家烟草'寡头'行列,就极有可能被别人吃掉,湖北省、武汉市的最大税源即将流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指出:"要站在全省卷烟工业不被打垮的高度,站在财政不被拖垮的高度,加大卷烟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力度,要用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和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快卷烟工业调整。"为此,湖北省痛下决心,重组湖北烟草,振兴武烟。

    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在湖北省各地市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02年6月~2005年5月,湖北省境内的枣阳、大悟、郧阳、咸宁、巴东5家烟厂及来凤生产点被先后关停整合,当阳、三峡、红安、广水烟厂陆续由武烟重组,襄樊及清江烟厂由武烟联合,湖北烟草业至此基本完成了"18变1"的整合过程。

    企业整合后的湖北烟草工业不断实现量的扩张。2005年,"18合1"之后的武烟在购买了已经关闭的大悟、咸宁等烟厂的计划指标后,生产规模增长近5倍,达到225万箱。

    湖北省烟草企业联合重组完成之后,解决了企业"指标散、布局乱、效率低"的问题;但如果品牌"杂、乱、多"的状况不改变,湖北中烟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大块头"的末流企业。为此,湖北中烟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品牌整合,把200个在产卷烟品牌整合为"黄鹤楼"和"红金龙"两个骨干品牌,在全国烟草行业率先实现"200变2"。

    完成了省内的"大统一"和品牌整合之后,湖北中烟两大主导品牌"黄鹤楼"、"红金龙"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迈进,实现了质的飞跃。至2010年,黄鹤楼品牌排名行业三类以上卷烟销量第13位,黄鹤楼、红金龙品牌分别排名行业销售收入(含税)第9位和第14位,均进入行业2010年度前15位重点品牌名单,被国家局姜成康局长誉为"创造了中国烟草的奇迹"。

    随着两大品牌行销全国,2002年~2010年,湖北中烟创造的利税增长了近6倍,由39亿元增长为230.68亿元;湖北省烟草行业税利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2.8%上升至2010年的3.8%。

    2009年10月12日,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与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跨省重组。湖北中烟出资逾10亿元,获得了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35%的股权。截至目前,湖北中烟品牌输出量达到31.4万箱,今年下半年预计增加1.6万箱,全年合作生产总量约33万箱。

    与此同时,湖北中烟迈开了走向国际的步伐。旗下红金龙(RGD)作为中国烟企实践"走出去"战略三大品牌之一,成功打入国际主流烟草市场。截至2010年8月,红金龙RGD累计销量已超过23万件,占到中烟国际与菲莫合作三个品牌总销量的80%。

  优化全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

    大企业、大品牌间的竞争不是纯粹的"单一环节竞争",而是 "全产业链竞争"。对于烟草企业而言,从烟叶种植与采购,到卷烟制作,再到品牌培育、产品销售、运输物流等,烟草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环节,更在于在这整个产业链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湖北中烟全产业链示意图

    新华社调研发现,近年来湖北中烟持续在卷烟全产业链各环节上创新、发力、提升水平,以差异化的定位和优质的产品致胜市场,湖北中烟品牌成功行销全国并开始走向海外,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跨越式发展得以实现。

    在产业链上游研发环节,湖北中烟以新原料、新技术、新品类致胜,通过走差异化道路,另辟一片市场空间。

    湖北省在烟叶原料方面素无优势,何以致胜?唯有立足特色资源,独辟蹊径。为此,湖北中烟采用本地独有自然资源,打造环神农架地区"金神农"原生态烟叶品牌,开发恩施"清江源"富硒特色优质烟叶;打破传统香精香料的使用惯例,精选本地独有、举世稀缺的神农香菊、矮地茶等天然本草资源作为香精香料,并应用独创的"五重提取、四级分离"超纯技术提取与烟香协调的有效活性成分,显著改善烟气流经喉部的舒适性。

    为配合全天然原料良好的吸食品味,增香、舒喉、降低健康危害,湖北中烟致力于开展"降焦减害"、"保润增香"研究。重点加强特种嘴棒、功能性薄片、天然本草提取液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形成纵向多圆嘴棒、添香型薄片等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卷烟焦油、危害有所降低、香气得到较好保留,赢得了"黄鹤楼,不伤喉"的市场美誉。

    2008年6月,集全天然原料和多项"降焦减害"自主研发成果于一身的"淡雅香"品类正式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鉴定,被认为是与云产卷烟浓郁芳香风格、沪产卷烟饱满大气体验齐名的又一个全新品类。它将黄鹤楼卷烟从众多烟草品牌中准确、鲜明地区分开来,差异化地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

    在中游生产制造环节,湖北中烟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严格保证一厂多点的生产质量并"按订单组织生产",以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的青睐。今年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对27个省(区、市)的卷烟市场开展了卷烟产品质量监督市场抽查,共抽查到195个卷烟样品。由湖北中烟生产制造的"软珍品·黄鹤楼"、"硬珍品·黄鹤楼"、"硬论道·黄鹤楼"、"硬红版·黄鹤楼"等四个规格表现优异,占据本次受检产品综合得分排名前八名中的四个席位。其中,"软珍品·黄鹤楼"已连续三年排在行业抽查产品质量综合得分第一名。

    在生产工艺上,湖北中烟根据产品的风格特征,设定工艺参数,量身定制出集44项自主产权技术于一身的"黄鹤楼"特色制丝线;对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烟叶实行分组加工、多次循环加料,变"大锅大炒"为"小锅小炒"。

    为保证多点生产卷烟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湖北中烟对全省所有卷烟品牌(规格)实行定点生产,制定并执行工艺技术统一标准;并组织开发了生产指挥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固化关键业务流程,对生产准备和生产过程实现可视化远程监控,对生产环节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湖北中烟实施"按订单组织生产",变过去的"跟着市场跑"为"围着市场转"。提出了"全省大生产"的概念,全面培养一专多能的挡车工,以灵活调整软硬包开机台数,满足市场不同时期对软硬包产品的不同需求……"现在的换牌频次每月达到100多次,是过去的三、四倍,市场响应能力明显提高。" 湖北中烟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主任聂广军介绍说。

    在下游销售环节,"黄鹤楼"以培育品牌为核心,深化协同营销,创新运输物流手段,将优质的产品成功打入市场。

    在品牌形象打造上,"黄鹤楼"沿袭并创新了传统中式卷烟的概念,结合"淡雅香"的品类特征,绕开云烟、湘烟、沪烟的传统消费群体,将目标消费群体锁定于"雅士人群"。企业还搭建了以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导的统一文化提炼和传播平台,出品包括《黄鹤楼周刊》等品牌文化读物和宣传品数百种,实现品牌文化与零售户消费感知的共鸣。

    为进一步培育并传播品牌形象,湖北中烟深化协同营销。一方面对不同规格产品,实行紧俏程度不同的投放策略,以保持品牌整体的俏销状态,确保合理的批零差价;另一方面,企业下放权力,构建包含各烟厂、各区域市场和各责任市场在内的三级责任体系和"赛马"机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变一个主体营销为多个主体共同营销,调动激活多个积极性。

    为配合各地销售工作,湖北中烟创新运输物流管理,以"快准到达"引领物流建设,逐步实施与已具备条件的36个重点城市的网上配货、物流对接工作。

    如今,得益于创新性技术成果、科学先进的生产工艺、差异性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物流手段,湖北中烟的两大品牌已经确立了中国市场高端烟草代表性品牌的地位:黄鹤楼品牌成为与中华、芙蓉王比肩的三大高档卷烟品牌之一,更成为与东风汽车、三峡大坝并称于世的湖北三大"名片"之一,其销量由2002年的3.47万箱发展到2010年的近70万箱,增长19倍;红金龙品牌销量由2002年的11.6万箱发展到2010年的逾230万箱,增长20倍。随着旗下多规格产品实现"从依赖省内市场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跨越"的突破,湖北中烟集团也成为全国500强企业中屈指可数的湖北品牌之一。

  掌握核心技术,转变发展方式

    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了脊梁。"当你抽一支'黄鹤楼'时,是在享受着数百项科技成果带来的惬意,其中可能还有100多项成果是'黄鹤楼'的专利技术。"这些技术成果,正是支撑着"黄鹤楼"乃至湖北中烟立足于行业和市场的"脊梁"。

    多年来,湖北中烟视"科技"为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源动力,加大科研投入、重视研发人才培养与配备、瞄准市场应用进行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的数据,湖北中烟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在2010年跃居行业卷烟工业企业第一位。

    对于科研经费,湖北中烟向来舍得投入。早些年,湖北中烟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都在两亿元以上,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但湖北中烟觉得这还不够,从2008年起,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增至销售收入的2%,累计上十亿元。企业还专门为科研经费申报建立了"绿色通道",无法在年初提出的科研项目,年中可以随时申报、随时论证、随时拨款;而行政开支和公关接待等预算项目则无法享受如此"待遇"。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要素,对于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湖北中烟十分重视。在湖北中烟,向科研骨干倾斜的激励措施尤为明显,不论"正式工"还是"合同工",一律以绩效论报酬,科研人员的平均收入要比行政人员高出许多,最多的可以达到公司副总的待遇。27岁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熊国玺,曾因参与开发"黄鹤楼1916"等高端品牌配方,获公司10万元奖励,并晋升高级职称。在2009年举行的湖北中烟举行自主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上,黄鹤楼科技园一次性出资300万元,重奖17项自主创新先进成果相关人员。

    企业广揽英才、广泛合作,致力于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平台、研究基地。目前,在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园"二十所一室",汇聚了来自湖北、上海、北京高校的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多个专业领域的400多名优秀人才;科技园还联合了40多所科研院校、2700多名专家开展各项技术合作。

    在物力、人力的支持下,湖北中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应用,积极实施研发前移,构建从产品设计、开发,到产品评价和技术改进与市场"零距离"的研发机构。

    在产品设计环节,技术中心的市场研究人员和研发人员每年须有不少于60天的时间专门做市场调查,直接而又准确地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在产品开发环节,黄鹤楼科技园设有从实验室到中试到工业化无缝对接通道,加快了湖北中烟的科研成果转化;在产品评价环节,改变以技术专家质量评价意见为上市依据的产品评价体系,形成以紧密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的市场评价体系,提高新产品上市的成功率;在产品技术改进环节,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科研人员必须定期"柜台值班",采集市场信息,跟踪产品销售动态,适时掌握市场的反馈和变化,不定期地邀请一批资深卷烟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进行评吸跟踪,不断改进产品吸味。

    源于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必将赢得市场的青睐。集13项专利于一身的"黄鹤楼1916"一上市,迅速成为国内卷烟市场的新锐高端产品,当年就为企业带来了300万元的利润。此外,截至2010年,黄鹤楼科技园共有149项研究成果在黄鹤楼不同品牌的产品中顺利转化应用,转化率高达70%。

    物力、人力的投入,加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湖北中烟近年来在科技的支撑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湖北中烟技术中心原料研究所所长吴风光介绍,截止2010年,黄鹤楼科技园累计申报专利760项,授权专利476项,"黄鹤楼"品牌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卷烟品牌的经典特色和创新亮点,产品快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眼球,税利不断提高。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目前,湖北中烟在业内的最大优势无疑是依托科技、文化的创新,成功打造了行销全国市场的强势品牌。未来,公司要继续做强做大的希望仍在不断创新、不断解放思想。

    据湖北中烟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小平介绍,彭明权从党政官员转任企业"老总",看似"外行"领导"内行",但正是这个"外行",为企业带来了更开明的思想。

    "就是'外行',才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这样一个"外行"的带领下,湖北中烟人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彭明权率先提出打破国际上关于烟卷长度84mm的行业标准,将烟卷设计为70mm,开发"黄鹤楼1916"短装,该系列产品一经面世即大获成功。

    湖北中烟还在行业内率先舍弃传统合成香精香料,选用全天然香精香料,为产品的独特吸味提供了原料保证。

    湖北中烟人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奋发有为地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追求并实现"先行一步"。

    为了自我加压,湖北中烟按照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标准,构建了一套专业化、高标准、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目标体系。他们从"对标"着手,扩展完善了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减排等各项目标、指标。在分析评价每年目标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年度总目标和未来几年的战略目标,制定下年度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为了抢占制高点,日益壮大的湖北中烟开始了由"制造"到"创造"、由"执行标准"到"制订标准"的新一轮转变,力争在行业和国际国内市场中抢占制高点。仅2007年,湖北中烟就承担8项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其中4项标准由技术中心独立完成。

    公司上下在彭明权引领下,牢固树立共产党员的差距观,对照国际国内先进,积极找差距、创办法、转作风、解难题。

    刚刚接手武烟的彭明权清醒地认识到:武烟是一个"底子薄、问题多、困难多"的企业,正处在"散、乱、低、差"的艰难困境!这是当时对企业现状的理性思考,是对企业现实的自我认知。基于这种思考认知,彭明权率领武烟新的领导班子赴云南考察,对比昆明、红塔烟厂找差距,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武烟将每周六设为质量分析日,从产品质量入手,对照行业先进找差距,并逐步延伸到销售、管理各环节,对于找出的差距和问题,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想办法,各个击破。

    正视差距不回避,面对差距鼓足劲,湖北中烟遵循规律、持续改进、科学赶超。

    彭明权曾说:"我们的原料比不过云南、福建,品牌比不过湖南、上海,市场比不过江浙、广东,我们只有转变作风先行一步,只有创新先行,持续改进,才是湖北烟草工业保生存促规范求发展的唯一出路。"

    彭明权所说的"持续改进"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改进。"黄鹤楼1916"一度因天然香精香料供应无法满足,影响了产品产量,市场上供不应求。对此,湖北中烟有自己的理解:品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别是我们生产高档烟所需的香精香料均为天然,受天然本草药材的限制,高档烟产量不可能上得很猛,如果违背规律上量,结果必然是后劲不足,或者以次充好,质量下滑,导致产品倒牌。

    正是遵循品质优先、质量第一的市场运作法则,使武烟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于湖北中烟而言,解放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牢固树立市场意识。

    上任伊始,彭明权就在集团内部确立了"一切向市场看齐,一切听命于市场"的指导思想。湖北中烟一方面聘请吸食经验丰富的零售户、消费者代表组成专业评吸队伍,每月对产品开展质量评判;另一方面,在全国设立了消费者意见征集站,召开300余场听意见、找差距恳谈会,收集整理有价值意见数百条,用来指导产品改进。

    据湖北中烟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部部长熊斌介绍,在公司,不仅是营销人员要跑市场,就连技术人员每年都深入市场60天以上,开展包括"站柜台"等形式的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最新需求和吸食感受,进而从产品研发环节改进产品设计、吸味等。

    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湖北中烟不断构筑有利于员工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发挥的企业文化。

    "在技术创新中提炼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里凝聚人心力量!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使超越成为一种责任!" 正如技术中心产品开发部部长熊斌所说,湖北中烟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对企业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彭明权说:"人人都是人才,要为人人创造可以成才的氛围。"为了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湖北中烟主张公平竞争,主张自己的事自己思考、自己作主、自己沟通、自己负责,给予人才足够的自主权。

    在湖北中烟,"英雄不论出处、鼓励黑马杀出、不戴有色眼镜"的创新创业氛围,造就了企业"天下之才唯我用"的气度胸襟。多年前,仅有大专学历的58岁员工郑寿良,因其开发的卷烟产品在消费市场上表现良好,被委以重任。

    湖北中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失败,但不能不创新"。这种"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先舍后得"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了湖北中烟人"持续改进,永不停步"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湖北中烟从企业联合,到品牌整合,到文化融和,从科技创新,到成本领先,到速度制胜,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在结构调整中不断提升水平,在做大总量中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升级、内涵发展,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表示,武烟的快速强势崛起,除了给中国烟草行业带来了竞争的活力外,也为推动湖北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以及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