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2010-12-10来源:河北中烟石家庄卷烟厂作者:谢宝荣

    组织结构的变革、工作基础的变化、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整等因素,都会为行业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创新的契机。随着行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行管理责任和会计职能相结合的责任会计制度成为一种趋势。

新特点 新使命

    责任会计制度在工业企业中,会以分层设置成本中心(注:本文中成本中心包括成本费用中心、人为利润中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工业企业推行这种会计制度时,会以整个利益集团为成本中心树状结构的最高层次,按照管理要求,结合决策、职责和控制范围,分层设置各级成本中心。这种组织架构下,只有处于成本中心树状结构最高层次的组织拥有决策权和经营权,需要对利润和投资负责,而其他各级成本中心只需要对责任成本负责。

    组织结构调整前,工业企业的下级单位都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和决策权。生产资料在下级单位的流转自成系统,下级单位既对成本费用负责,也对收入和投资负责。工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各下级单位单独展开,重点审查下级单位作为个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效益性。组织结构调整后,原来各自独立的下级单位变成对责任成本负责的成本中心,不再具有经营权和决策权,生产资料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大系统里流转,这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者从集团角度关注企业经营业务。

    与此相对应,根据内部审计研究的最新进展,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与原定义相比,新定义更加强调审计的增值使命,指出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主要是保证和咨询,审计重心也由事后评价控制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

    行业改革和内部审计研究的进展,赋予了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更多的使命。

新情况 新策略

    组织结构调整后,工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要转变审计思维。一是明确审计工作内审与外审的分工,内部审计部门要利用熟悉企业内部情况的优势重点做好职能管理审计工作。二是除了关注企业经营的合法性、效益性以外,还要关注企业经营对内部员工、客户、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三是更多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包括资本市场、市场供求的动态变化,对有可能涉及企业长远利益的法律政策、税收导向的发展趋势保持敏感,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前瞻性建议。

    其次,内部审计工作者要调整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调整后,协助企业增值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责任成本与预算审计和职能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两个核心内容,内部审计工作者需要考虑诸如“设置多少个成本中心层级是最有效率的”、“责任成本范围怎样界定最合理”等问题,职能管理审计需要对管理部门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方面的功能发挥与资源有效组合利用进行审计评价。由于这些工作内容和目标的变化,要想对各部门的业绩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还要掌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再次,内部审计工作者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审计有很多优势——能够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测试以确定审计重点,并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等。今后,工业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信息处理过程由计算机程序完成,单从打印出来的账页看不到数据流转的全貌,以往手工账中很容易被发现的线索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可能会被忽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人员只有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才能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游刃有余。

    最后,调整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与社会审计基本一致,主要是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内的指标体系。组织结构调整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向职能管理审计,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者需要重新选定、设计相对独立于社会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反映部门投入产出效果的指标系列、反映部门人力资本发展能力的指标系列、反映部门业绩对企业利润贡献度的指标系列、反映部门对利益相关者贡献度的指标系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