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烟集团:静水深流 “技”高一筹

2010-10-29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董文庆 丁佳华

    上海是座喧闹的城市。

    地处上海杨浦闹市的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却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沉静。

    从容不迫的企业气度,带给人这样的感觉:静水深流,这是家有底蕴、有底气的企业。

    上烟集团的底蕴和底气究竟来自哪里?

    规模?不是。

    利税?不是。

    ……

    众多答案中的一个是:科技。

    科技创新,正是上烟集团这些年一直默默在做,并力图做好的一篇文章。

体系构建:破题布局与立意谋篇

    对于科技创新这篇文章,上烟集团是从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破题的。

    上烟集团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集团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拥有三地四厂及多家原辅材料配套生产企业的实际,2003年、2004年先后对京津卷烟工业进行重组后,上烟集团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系统梳理、整体优化和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必须科学搭建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深入探讨,2007年5月,上烟集团召开技术创新工作协调会,对集团科技创新管理主体进行了调整,综合管理处(现为综合计划处)成为集团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承担起了集团科技创新管理职能。“这种调整明确了科技创新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可以使技术中心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上烟集团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刘孜群这样评价此次调整。

    其后两年,围绕健全体制、优化机制,完善“目标清晰、职能明确、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上烟集团逐步整合科研资源,企业的科技创新目标体系日趋明确,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善。

    2009年,根据国家局的指导性意见,上烟集团对京津沪三地技术中心实施职能、规划、资源、制度、流程和应用的整合,形成了本部六个科室、两个工作站、四个专业研究室的机构设置,梳理完善了内部管理职责和流程,为全面推进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他们又通过积极构建以品牌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技术中心与工作站分工明确的技术中心内部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

    满足市场需求,支撑品牌发展,是上烟集团科技创新这篇文章的立意所在。2009年以来,他们努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关注焦点的产品研发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高端消费者口味偏好及趋势研究”,为高端品牌的技术维护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品牌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有效避免科研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科研资源利用效率。”刘孜群介绍说,2009年全年,他们共确立135项科技项目,其中新立项目51项、跨年度项目84项;完成立项共计50项,占计划立项的98.04%。

    通过多年努力,上烟集团逐步形成了从(集团)公司科委、综合计划处,到技术中心、基建、原料和信息等业务部门,从卷烟厂和烟用材料配套工厂,到各工厂的 400余个QC小组等在内的严密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了一个覆盖面广、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层次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

队伍建设:求贤纳才与反求诸己

    “以前,我们进人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生育’。上面说今年能进几个,就拣急需的进几个。”上烟集团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陈超英风趣地说。过去,上烟集团的科技人才多是计划体制下的“自产自销”,近年来,他们逐步加快了对社会化用人机制和模式的探索。

    社会化用人,就要善于求贤纳才。2003年开始,上烟集团依托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开展了近百项博士后科研项目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高端科研人才是企业稀缺的战略资源。上烟集团深知这一点。他们在人才引进上是有战略眼光的。早在2002年,他们就从中国科技大学大胆引进知名烟草化学专家刘百战。如今8年过去了,他们已经牢牢占据了烟草化学的技术高地。在刘百战的带领下,上烟集团技术中心在烟草化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批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逐步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上烟集团立足企业发展所需,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海外。“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引进多少合适,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刘孜群介绍说。

    除了求贤纳才,上烟集团也十分注重内部挖潜:充分盘活人才存量,充分挖掘科研潜力,充分激发科研活力。为进一步提升队伍结构,2009年上烟集团技术中心搭建起了三级人才培育框架,形成了紧缺人才、技术骨干和新进技术人员三个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师带徒”制度。他们“不卡学历、只看能力”,遴选出5位公认的学科权威做导师。经过双向选择,这5位导师与8位青年员工分别签订为期 3年的培养合同,选方向,定课题,明确阶段和最终培养目标,以课题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培养。“通过科研资源的适度倾斜,加大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力度,对于培养领军型人才,改善科研队伍结构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上烟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征宇说。

    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烟草行业的发展,行业需要研究的门类越来越多,烟草科技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躲进小楼,闭门造车的时间成本和投入风险越来越大。除了加强与国内烟草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上烟集团还积极与烟用材料供应商、跨国烟草企业开展深入交流。

    目前,“走出去”或“请进来”,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上烟集团已是一项日常化的工作。可以说,正是高层次、宽领域、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使上烟集团紧跟国际一流先进水平,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始终保持着业内领先优势。

信息化畅想:数字化研发与推演式保障

    “输入几项设想的产品特征,鼠标轻轻一点,就出来若干套可供选择的产品研制方案。按照这些方案做出的产品,特征和你想要的大差不离。只要稍作改进,就是你想要的产品。”——国际烟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数字化程度和研发效率深深震撼了上烟集团技术研发团队。这种鼠标一点、方案立现的研发效率,正是上烟集团技术研发追求的目标之一。

    上烟集团看得很远。

    “我们过去对原辅材料和产品的描述很多是模糊的,比如烟叶和卷烟品质主要靠专家的感觉去判断,这种方法比较感性和模糊,不够科学客观。”上烟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建平说:“要想形成一种统一、精确、客观的标准,必须把有关业务过程和结果、产品和原辅材料的品性等数据化,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

    上烟集团产品研发、原辅材料、加工生产等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近年来,上烟集团技术中心强化数据分析在科研中的应用,相继开展了“三纸一棒”对卷烟危害性指数的影响、利用指纹图谱进行重点品牌烟气化学品质稳定性监控等一批综合利用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只是第一步,只有实现信息的串联和系统化,破除信息孤岛,建立科学的模型,才能在产品研发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用,最后实现数字化产品研发。“各种业务主体采集的数据信息,就像一棵树的枝枝叶叶。只有把这些枝枝叶叶关联起来,才能形成一棵数据信息树。”张建平说。实现数字化产品研发,不是三五年的事,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但他们坚信,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除了数字化研发,如何实现对烟叶、计划、配方、各类规则等参数的动态分析,准确把握数据规律,评估原料一段时期内的品牌保障能力,是上烟信息化工作的另一个着力点。

    目前,上烟集团正在探索构建一种资源保障能力动态分析系统。它能够以一种类似沙盘推演的方式,准确判定未来一个时期各种原料和各产品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以及未来的产品将是什么样的质量预期。这个系统建成后,可以系统分析烟叶需求、资源状况、可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以及资源的短板和平衡状况等各方面情况,真正实现通过科技的支撑,有效提高品牌发展所需的原料保障。

    从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到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学术交流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再到以信息化与产品研发的融合来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科技的品牌支撑作用,立足发展、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瞄准一流,上烟集团以打造科技领先的品牌特征为总任务,正朝着既定方向衔枚疾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