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华”高品质“粮仓”

2010-05-20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赵伟伟

    2009年,“中华”卷烟年产量达53.2万箱。

    按照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关于“中华”品牌的发展规划,5年后或更长一段时间,“中华”卷烟年产量将达到100万箱左右。

    烟叶原料之于卷烟,就好比粮之于饭。上海不产烟叶,不具备原料优势,如何打造高品质的“粮仓”,确保“中华”品牌持续稳定发展,是上烟集团思考的头等大事。

    自1984年在河南周口建立第一个烟叶基地以来,上烟集团一直在探索通过烟叶基地建设提高烟叶质量水平、提升原料保障能力。截至目前,上烟集团以“中华” 品牌为主的所有品牌的烟叶原料已经有80%实现了基地化供应。

“中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烟叶?

    “在2001年之前,我们对烟叶基地的定位比较单一。”上烟集团原料供应部基地管理科科长程森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地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的烟叶基地首要目标是生产能凸显当地生态特点的优质烟叶,其次才是生产满足‘中华’品牌需求的上等烟叶。集团对不同产区的烟叶缺少具体量化的质量指标。”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烟集团在总结多年基地建设和烟叶采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品牌所需原料质量特点的研究,并于2002年建立了以化学成分指标要求为主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要求各产区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组织生产,为提高烟叶质量和原料保障能力打下了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2003年上烟集团又对烟叶原料质量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将烟叶外观质量管理也纳入体系之中,出台了《烟叶外观质量控制办法》,强调烟叶外观质量要以工商交接成交样品为标准,将外观质量要求物化为具体实物。

    在去年的特色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中,上烟集团又进一步细化了烟叶质量标准,确定了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安全性、经济性状和烟叶调拨等6项烟叶质量指标,使原料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4月上旬,记者到上烟集团采访时,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建平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以“中华”原料质量需求为导向,突出优质、特色,对烟叶原料质量体系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延伸,积极引导基地的烟叶生产,逐步推广有关技术和管理指标,推动“中华”原料生产标准化。

    上烟集团细化和精确的质量指标,为烟叶产区有目的、有方向地组织生产,技术依托单位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支持,工业企业进一步认知、评价和使用烟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何确保产区按照“中华”的质量目标组织生产?

    去年5月21日,上烟集团与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面积为5万亩的“中华”品牌原料生产基地。

    谈到烟叶生产在基地化供应前后的变化,河南省局(公司)副总农艺师黄元炯说:“以前是我们把烤好的烟叶送到工业企业,他们根据烟叶实际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在下一年度的生产中落实。现在不一样了,需要我们与工业公司、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起,从育苗到烘烤全程合作,严格按照工业企业的质量目标组织生产,确保满足工业企业的质量需求。”

    正如黄元炯所言,为全面了解掌握基地建设的推进情况和生产动态,上烟集团除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常驻基地单元外,相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烘烤和收购等时节,都会深入对口产区收集生产信息,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落实到烟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为实现烟叶质量目标,除了主动深入产区确保技术指标落实之外,上烟集团还充分发挥了技术依托单位的作用。早在1986年,上烟集团在实施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时,就邀请多家科研单位参与。从1998年开始,为向烟叶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上烟集团主动与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建立了多个原料研究室,请科研单位结合工业企业技术要求和产区生产特点,为烟叶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并向工业企业反馈技术落实情况和烟叶质量情况。

    每年1月,上烟集团都会举办烟叶基地工作会议,明确当年烟叶质量目标,提出上年度基地烟叶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工商研三方共同研究解决:先由烟叶基地提出生产技术方案,再由科研单位和工商企业根据产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技术和新要求,提出技术方案的修改意见。生产技术方案经三方确认后,在基地单元内得到严格执行。

    科研单位对工业企业技术方案的解读和完善,使指标变为实实在在的应用技术与操作规程,提高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中华”对产区供应的烟叶质量满意吗?

    为确保获得满足“中华”品牌需要的烟叶原料,上烟集团将外观质量检验和内在质量检测作为保证烟叶质量的重要手段。

    对于烟叶外观质量,上烟集团采取“三层次”检验的办法:烟叶从产区公司仓库调运前由烟叶采购员进行初步检验;进入打叶复烤厂时进行入库检验;在打叶复烤过程中进行突击检验——在被检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上烟集团组织工作人员对烟叶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检验。

    同时,上烟集团非常注重对烟叶内在质量的检测。每年8月,采购人员就到烟叶产区踩点,进行样品检测;在打叶复烤环节,上烟集团则进行更大规模的烟叶检测。张建平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共检测烟叶样品近3万份,对“中华”品牌的每一批烟叶原料都进行仔细检测。

    通过对外观和内在质量的检验、检测,结合烟叶质量数据,上烟集团每年都为各烟区提供一份详细的《烟叶质量评价报告》,如实反映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上烟集团的烟叶分级技师郭文已经有近8年的驻产区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近几年,各产区对工业企业反映的烟叶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了,并且都采取了有力的整改措施。2008年,上烟集团在吉林延边共调拨了5.5万担烟叶,其中有两个县的烟叶出现了零星的霉梗现象。

    “出现霉梗的烟叶加起来不足200斤,而且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梗部的干霉,这种情况比较特殊。”郭文介绍说,上烟集团提出这一问题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烟草公司高度重视,及时请来科研单位的专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排查,并派出技术员到全州所有收购站点进行指导和检查。去年,延边州烟草公司在采摘和烘烤环节就注意查看烟叶梗部是否存在霉菌,烟叶进入仓库后,进一步加大了观察和抽查的力度,使这一质量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良好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使工商企业的合作日益密切,使商业企业对烟叶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促进了烟叶质量的持续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