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厂管理的改良之路

2009-11-16来源:重庆烟草工业公司黔江分厂作者:张凡

  有人说,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社会变革的编年史。可见管理学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以及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卓越功绩。往大的方面说,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一门涵盖哲学思维、经济学基础、社会学理论、伦理常识、心理学概念的综合性学科,看起来似乎有点悬乎而神秘。其实不然,从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发展、涉及企业兴衰的生产经营以至油盐酱醋的家庭理财,其实都是一种管理活动,一个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行为过程。

  笔者试着从管理的改良角度,浅议工厂管理的改良问题,致力寻求工厂管理的改良之路,助于提升工厂管理水平。

  “改良”一词,由来已久,自古就有王安石、商鞅等改良主义者。审视我们所处的行业和区域,在发展形势和地方贡献上的确有值得称道和炫耀的资本。但如果撇开专卖法规的政策保护,置身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自由竞争格局,中小规模的卷烟工厂其实还很单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还有待增强。不能否认,烟草行业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提升的过程,不少卷烟工厂通过管理改良战略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行业管理标杆工厂。

  管理作为一项模式化、流程化和制度化的行为活动,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是其最明显的特征,管理的核心就是不断改良。譬如,质量管理体系的定期审核评价以及后续改进,其实也是一种改良行为;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本身就是对工厂管理取向、模式、方法的一次全面改良。毋庸讳言,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下,工厂制造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主要依赖于管理改良运动,寻找一条契合实际、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改良路线就显得非常关键。

  行业管理现状分析

  纵观业界的历史变迁,分析当前管理现状,不难发现,责任界限不明、管理评价失真、过程控制不力等都是制约管理绩效的明显障碍,一些企业为此也付出过惨痛代价。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体制多次调整,工厂职能终归固定,工厂管理也已渐入佳境。但在生产效能、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管控能力与国内优秀卷烟工厂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设立的感性化。这一点可以说是工厂管理的潜意识,也是众多管理者长期以来的心结,一方面过多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管理期望,因为模糊的轮廓更令人兴奋,越是明确和固定的管理目标,越令人感到压抑和苦闷。另一方面对管理目标的过高期望,感性超越理性,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制订目标时贪大求全,最终难以实现而一再调减目标值,或归咎于客观原因,护短遮丑,文过饰非,掩盖不足。

  管理的务虚色彩较重。管理本是一项务实高效的活动,但由于嫌麻烦、怕较真的思想作祟,在实施管理时一味简化程序,或者偷换概念,往往是走了过场,见不到成效,使得管理变味,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同时,“兴奋一时、乏味一世”作为管理活动的一贯形态,这使得部分管理者兴趣丧失,无法兴奋,没有激情,以至放任不管、不问不顾,久而久之,管理缺陷积少成多、积弊成疾。

  管理意识仍须强化。我们知道,管理意识决定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推进管理进程。虽说这些年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明显增强,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加上管理意识上的缺陷,导致知识的更新不快、管理手段单一,更有甚者在意识上行政化趋向日益严重,认为管理是政令之需,而不是治厂之要,以至把管理异化为“发文件、建制度、搞培训、写总结”,重形式,轻实践,以至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界限太过分明。一直以来,在国企里边,干群之间是一道明显的管理分水岭。大家潜意识里认为拥有一官半职的人才是管理者,自己无职无衔只能是管理对象,因此做事不动脑,被动应付,这一方面弱化管理者的执行角色,同时限制了基层人员自主管理作用的发挥,因此界限太过分明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当然,管理活动暴露出的缺点和不足并不可怕,关键要全面分析、适时验证和及时改进,坚持走管理的改良之路,立足已有的管理资源,集成管理方法、修正管理路径、拓展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涵,以此改善管理现状,提升指标水平,筑牢管理基础,增强竞争实力。

  管理改良之要义

  改良的本意,是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去伪存真,祛疾除弊,使之更适合要求,更利于发展。符合科学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不断改进和修正管理的意识观念、方法手段,规范并优化管理行为,使其符合现实需要,使管理结果极限接近、及时达到或全面超越管理目标,实现预期管理目的。

  原则

  一是动态性。俗话说:势变而形变,企业管理形态也应顺势而变,因为管理要素始终充满变数,所改良必须动态适应工厂各方面的变化,相时因势而动。二是及时性。及时之雨胜于倾田漫灌,持续改进的前提必须做到及时充分,改良不是亡羊补牢,而是亡羊之前就应补牢。三是可行性。只有条件成熟后,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变客观可行为主观可为,避免随意性和盲目化。四是可逆性。搞管理既不能照搬教条、削足适履,也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改良也有禁忌,绝不能画地为牢、墨守成规,也不能盲目冒进、贪近求快。

  重点

  管理要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只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才能使管理行为时刻处于可控状态,进而提升管理成效。管理改良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管理意识。管理意识是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定和本质,是产生和发出的指挥管理行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如何改良管理意识?首先必须回归理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个人好恶左右管理取向,杜绝感情色彩充斥管理行为,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即止;其次要有时间观念,制订管理时间计划和阶段目标,定期检查分析评估管理时效,动态平衡修正管理行为;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始终以是否优化指标、改善质量、降低消耗、锻炼人才和提升实力等效率指标衡量管理行为,把效率高低、指标现状作为管理评价的客观尺度。

  二是管理方法。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基本都包含了数理统计、效果评价、流程优化等规定动作,它是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也是改良的重中之重。在数据分析上,不应局限于求和、加权平均等简单的数据运算,而应上升为数理统计,运用统计学工具对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数据间的辩证联系和变化规律,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效果评价应把单一指标评价上升为综合指标评价,除可视化、能量化的显性指标外,还应包含技能、素质、能力等隐性指标;再说流程,改良的重点则应该放在业务处理、信息传递上,从资金流、信息流的传动方式进行改良优化,加速信息传导和反馈,提高管理信息的时效性。

  三是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活动的有效载体,狭义的制度是指管理文件,比如质量体系的作业文件和程序文件,广义的制度则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凡有书面正式记载的规章、条例、程序都是有形的,而行为规则、社会公德、人文理念等则是一种无形制度,在企业管理中也发挥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度改良的重点则应放在有形制度上,按照适宜性、简易性原则进行修订,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一方面制度要符合大众口味,易于接受和认可,便于执行和操作,避免成为摆设;另一方面要简易清晰,指向明确,描述准确,避免歧义和错漏。制度改良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良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制度隐形,变成大众习惯和统一心智模式,使工厂达到“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

  方法

  不否定过去,充分尊重历史是管理改良的基本要求。管理活动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毕竟我们现有的管理基础是建立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之上,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利企益厂的管理经验仍需继续发扬和光大,管理活动的本质无须改良,只是对管理手段、模式、方法进行修正改进,这是改良的第一要义。改良的基本路线就是要按照精细化的管理指向,用好管理的“放大镜”和“显微镜”,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理清脉络、把握规律。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实例分析:

  在物耗控制上,在常规控制模式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影响物耗的各方面因素,比如气候、温度、水分、来料质量、人员技能、设备状况等,其中大部分因素均可测量并表现为数据资料,因此要建立物耗分析数据模型,全面收集各类基础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找准各类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明确物耗指标曲线特征及波动规律,及时掌控物耗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在质量管理上,引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市场不良反馈就好比亡羊,之后采取的系列控制措施可谓是补牢,但效果不好,亡羊还在发生,只能说补牢补错了地方,没有切中要害,补牢之术还待改良,直至减少或杜绝亡羊事件。因此必须从人、机、料、法、环等环节逐一查验,并沿质量形成路线以小时为单位时段进行反向追踪,找准质量症结,改良检验方法,完善控制手段。

  在设备管理上,重点针对设备运行效率问题,围绕有效作业率、停机故障率等评价指标,进一步改良设备管理模式。设备维修方面,在维修力量相对充裕的前提下,对维修人员实行“菜单式”管理,通过故障机台人员“点选”方式确定维修人员并填写维修质量反馈表,加大满意度测评和考核,试行维修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

  最后落脚到“人”这个工厂管理的根本。实践证明,已溶入职工血液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必将长期存在,而且还会一直影响管理意识与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正视现有的人力资源现状,针对人才引进渠道狭窄、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绩效管理滞后等客观实际,大力抓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从转变教育培训方式、探索人才储备机制、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尝试改良,做好识人、选人、用人、育人这篇大文章,管理改良也就迈出了一大步。

  以上仅是工厂管理的几个细节,也是笔者对工厂管理的肤浅理解和片面之言。笔者以为,管理改良绝非易事,涉及工厂内外环境、资源要素、人力资本、管理基础等方方面面,是一个步步为营、持续提升的长期过程。只要我们遵循管理改良的原则,切实打牢基础,倍加注重细节,持续改进提升,坚持正确的管理方向,踏实工厂管理的改良之路,不断提高工厂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工厂发展就一定能够曲径通幽,到达至高境界,迅速迈入优秀卷烟工厂行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