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红河集团:创新发展谋新篇

2009-07-24来源:中国烟草作者:王鹏

   红日之上,彩云之南。

   提起云南,人们想到的总是巍峨的大理三塔、秀美的丽江古城、壮丽的怒江大峡谷、神秘的西双版纳,以及那久远的茶马古道和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云贵高原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总是令人浮想联翩、充满向往。

  而这里,同样也是烟叶的圣地、烟草的王国。

  2008年11月8日,云南烟草工业又一次引发了行业的“地震”:原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强强联合”,重组为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云红河集团”)。这一历史性的调整,使得新集团从诞生伊始,就一举跃升为品牌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第五的大企业。

  2009年1月1日,红云红河集团正式运行。从天山脚下到彩云之南,从内蒙古草原到黄河之滨,两万多名红云红河人走到一起,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开始新的征程。

  2009年4月28日,北京。红云红河集团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一荣誉,是对红云红河集团取得成绩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无私奉献的红云红河人刻苦努力的褒奖和赞赏。

重组——奠定腾飞基石

  回顾集团的发展历史,红云红河集团总裁朱绍明感慨颇深:“伴随着云南卷烟工业‘9变4’、‘4变3’、‘3变2’的改革进程,同一个主题,让我们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发展,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超越。”

  的确,翻开红云红河集团的历史画卷,改革作为其跨越式发展的主线贯穿始终:

  2003年7月,昆明卷烟厂和山西省烟草公司在太原卷烟厂的基础上共同出资组建山西昆明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同年10月,昆明卷烟厂与内蒙古自治区烟草公司在呼和浩特卷烟厂的基础上,共同出资成立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5月,曲靖卷烟厂与会泽卷烟厂联合重组,成立新的曲靖卷烟厂;同年9月,昆明卷烟厂与春城卷烟厂联合重组,成立新的昆明卷烟厂。

  2005年2月,红河卷烟厂与昭通卷烟厂实现联合重组,组建红河卷烟总厂;同年6月,曲靖卷烟厂与乌兰浩特卷烟厂再次联合重组为新的曲靖卷烟厂。

  2006年7月,红河卷烟总厂与新疆卷烟厂联合重组,组建新的红河卷烟总厂。

  在国家局“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运作思路和全行业实施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的大背景下,改革重组为红云红河集团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红云的一名老员工,我有幸见证了企业发展的几个重大历史时刻,见证了企业波澜壮阔的重组和改革之路。由合到分,再从分到合,这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整体质的飞跃。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原昆明卷烟厂员工、红云红河集团宣传策划部的魏红文说。

  2005年11月,由昆明卷烟厂和曲靖卷烟厂强强联合组成的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烟草行业首家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的母子公司试点单位;两年后,红河卷烟总厂改制重组,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2008年底,红云、红河合二为一。

  历经了“9变4”、“4变3”、“3变2”的发展演变,云南卷烟工业在分散中逐步走向联合,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断调整自我。红云红河集团的成立,一举打破了云南卷烟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两红”“并驾齐驱”的格局,共同为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的壮大、为行业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云集团与红河集团的联合重组,是云南卷烟工业发展和中国烟草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二者着眼长远、胸怀大志、真诚携手、凝心聚力、充满勇气与智慧的一次抉择。红云红河集团的成立,实现了云南卷烟工业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在企业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朱绍明说。

创新——助力健康发展

   企业的重组,不可避免地带来制度的调整及资源、部门的整合。如何创新,就成为摆在红云红河人面前的第一道“坎”。

  “我们各项资源的整合早在集团挂牌前就已开始,包括部门的设置、人员的调整等。”发展改革部副部长杨帆介绍,“而新集团的制度,则在参考红云、红河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进行了延续和调整。”

  2005年,红云集团成为行业首家工厂制变公司制试点单位。组建之初,在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的前提下,边组建、边运行、边调整、边完善,按照现代企业和产权制度要求设立了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公司的经营决策上,实行决策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分开,形成了责权明确、运作规范、有效制衡和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依靠现代管理成果和市场运作手段,出台了涵盖集团生产经营全领域的150多个管理制度,以统筹配套的制度设计明晰管理层次,理顺了工作接口,提高了管理效能。

  红云红河集团组建成立后,在总结红云及红河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公司决策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权利的集中与下放、领导与指导的关系更为科学,运行更为顺畅,有效防止了“大企业病”。

  “在公司层面,上至集团决策,下至部门管理,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据可依;具体到生产厂,我们也设立了企业管理部,根据不同生产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制定了相关的办法,经集团审定后生效。”杨帆说。

  除了确定制度、整合资源,红云红河集团采取了授权与关键控制相结合,按照“非法人实体”的方式,进一步推进营销、技术、制造和物资采购“四大中心”建设,增强集团竞争力;并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逐级聘任管理人员,使“党管干部”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

  通过在行业内率先实行“核定基数、确定比例、同比增减、统一入库、跨区分配”的财税模式,红云红河集团在实现税利的同时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赢得了各级政府的支持,为自身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生产工厂实施扁平化授权管理,明确了各生产厂生产、质量、消耗等七项主要职能,整合内部供应链,统一生产流程工艺,推进“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建设,以“严细实”管理追求工作质量“零缺陷”,保障异地多点生产的产品质量。

    ……

  通过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红云红河集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控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卷烟工业企业改革创新、做大做强企业的新路子。

品牌——支撑持续进步

  随着资源的不断整合,各种关系的逐步理顺,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开始显现。围绕着行业发展的要求,红云红河集团理顺思路,坚持“科学发展”,经济效益一路走高。

  2006年初,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原红云集团明确了管理、品牌、市场、计划、资产、技术、人才、文化“八个发展定位”,提出了通过3~5年努力使自有规模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400万箱以上,力争在行业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和中式卷烟代表品牌中占有“三个一席之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通过3年努力实现“云烟”年产销量过百万箱、单品牌税利过百亿元,“红山茶”年产销量过百万箱的“三百”目标。

  2007年末,经过两年的努力,“云烟”规模达108万箱,单品牌实现税利140亿元;“红山茶”规模达133.48万箱,提前一年完成“三百”目标,“云烟”成长为行业规模与效益并举的知名品牌。

  2008年,重组后的红云红河集团生产经营再创佳绩,省内实现税利301.67亿元。一类烟实现产销量列行业第4、二类烟列行业第1。

  2009年1月1日红云红河集团正式运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税利保增长、卷烟上水平”总体要求,红云红河集团制定了“4122”发展目标:即一类烟力争达到40万箱,二类烟突破100万箱,云烟单品牌年创利税突破200亿元,红河单品牌年销规模力争达200万箱。集团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强化品牌和资源“两项整合”,提升现代管理、规范运作、科技创新、市场营销和协调发展“五个水平”,将规模、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确保税利在2008年基础上增长25亿元、力争增长30亿元,为云南烟草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的成绩没有让红云红河人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行业面临的形势。国内外控烟力度的加大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都对集团的各项工作都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挑战,红云红河集团理清思路,积极应对:

  提升一、二类卷烟的品质和规模,铸造中式卷烟清甜香品类领军品牌;

  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基础整合技术资源,密切关注烟草行业的发展;

  围绕国家局“八大重点专项”和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七个专项课题”,确立集团中长期重大科研创新专项,做深做实基础和应用研究;

  积极开展特色工艺、减害降焦、生化技术、循环经济等研究运用,加快构建集团核心技术体系。

  目前,红云红河集团共取得56项专利授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在特色烟叶品种选育、进口原料替代、叶组配方平衡、特色香原料、造纸法薄片等关键领域取得了较明显进展。通过建立健全产品安全监控长效机制,加强减害降焦工作,将所有卷烟品牌焦油含量都严格控制在13mg 以下,在国家烟草质量一级检测站和云南省二级检测站质量抽检中,焦油、一氧化碳和烟气烟碱量全部合格。

和谐——打造责任企业

   “红云与红河的重组是大势所趋,红云红河集团的成立,为企业的发展及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原红河集团的杨春伟谈起个人的变化,感受颇深,“从红河集团到红云红河集团,工作地点变了,人际环境变了,工作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都与原来不一样了。现在的部门气氛融洽,效率也高,自己融入新环境也比较快。”

  在红云红河集团,“和谐、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已经超越了口号的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内化于每一名员工的心底。

  “从企业的文化特质上来说,红云集团的特点是低调、务实,红河集团的特点是进取、创新,虽然二者有所不同,但并不矛盾。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反而可以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激发出新的活力。”杨帆评价说。

  集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红云红河人也始终牢记“发展不忘回报社会”的宗旨,在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中国烟草具有影响力的烟草集团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自2005年以来,红云红河集团投入近3亿元支持公益事业。兴边富民、抗震救灾、捐资助学、治理滇池……彩云之南,到处可以看到红云红河人致力于公益事业的足迹。“希望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润滇工程”……每一项公益活动都镌刻着红云红河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008年,在已投入资金1836万元基础上,集团又投入4100万元对口帮扶镇康、富宁等5个贫困县;“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集团和员工捐款852万元,以实际行动担起企业公民的责任。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全国烟草行业先进集体”、“云南省优强工业企业”、“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接踵而来的荣誉,彰显着几代红云红河人在变革中探索、在拼搏中奋进、在挑战中崛起,用智慧、心血和汗水立起的一座座丰碑,昭示着取得的辉煌成就。

  红云映辉,红河奔腾。置身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崭新时代,红云红河人从没有放弃推动企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步伐,在行业联合重组迅猛推进的滚滚洪流中,红云红河集团把握住深化改革的关键机遇,站在了中国烟草历史进程的浪尖潮头。红云红河人正励精图治走在由大而强的科学发展之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红云红河集团一定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