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爱• 责任—红云红河集团“最光荣品牌”

2009-04-11来源:红云红河集团作者:阿丙

    云南,向来有七彩之称,其神奇的地貌特征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它成为许多人最向往去的地方。但是,也正是因为地貌特征独特,多高山,使贫困成为了云南省的最大问题,连绵的大山形成美丽的自然风景的同时,也阻隔了山里人与外界的交流,也成为了多数县区贫困的根源。

    连绵的大山可以阻隔山里人与外界的交流,却无法阻挡具有大爱之心的优秀企业对贫困山区的那份真情,红云红河集团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近两年,红云红河集团在重组联合中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内规模第一的大企业集团,但是无论企业如何变化,红云红河集团的真情和爱心始终没变,在企业不断成长壮大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国内大企业集团的社会责任。因为生在云南,对省情十分的了解,红云红河集团更是极尽企业之能力,为改变云南省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面貌而孜孜努力,“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用多年默默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敢于承担、善于承担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形象。

身处云南  责任更重

    云南国土面积以94%为山地著称,从滇东南到滇西南,再到滇东北,无处不山。山对于人是禁锢与封闭,困山而穷,这是云南的现实。云南的贫困问题最突出的问题除了城镇化工业化程度太低而外,大概就是 文化科技的落后了,文化落后导致的信息闭塞,益发加重贫困程度。

    据资料显示:全省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73个国家扶持重点县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强,而大学本科人数仅占全省的10.80%,小学文化人口占到了全省总数的56.15%。“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大。”据云南省扶贫办官员说。

    富宁县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这里是高山耸立,曾经是革命老区,70年代末成为越战主战场,在战争期间埋下了无数地雷,至今未全部排查。在一些特别接近雷区的村庄,几乎人人身带残疾,当地的政府只好将山都封了,禁止任何人上山。在当地的山口路边,到处都挂着有地雷禁止进山的标志。未能靠山吃山的农民,仅仅依靠门前一点点水田,连吃饭都成问题,何况是发展。会泽是另外一种典型,这里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铜都,“天下银钱出会泽”,早在清朝,中央政府出于一种战略安全的考虑,放弃开采中原的铜矿,而把重心放到了会泽,一时会泽各地票号会馆林立。到清末,这种掠夺性的开采导致矿业枯竭,会泽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此一蹶不振。 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在这些地区进行了可谓“艰苦卓绝”的扶贫工程,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出资将那些条件最艰苦的村民,从无田无水的山中迁到了条件稍好一些公路边田坝里。但扶贫工作总的来说,也必须根据当地情况来制定,又受到资金、规模、成效等诸多限制,这些地方,依然有赤贫人口存在。

    这两个县只是其中的代表,云南省内还有类似的县区,可见云南省扶贫任务之重,另外,云南省又是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做好扶贫工作更是意义重大。身处云南,责任更重,这也是红云红河人最深的体会,尽自己的力量改变贫困山区的面貌也是红云红河集团长久的坚持,大企业有大爱,用饱含真情的行动为云南的发展贡献力量。

“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

    我国烟草行业经过不断深化的改革,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烟草企业也成为支持社会公益的一支主要力量。但是身处云南的红云红河集团,在多年默默的履行企业责任的过程中,已经将企业的责任实现了升华,就是用真情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地区和人民,心心相连,红云红河集团也成为了山区人民的亲人,让他们感觉到“穷在深山有远亲”。总体来讲,红云红河集团多年形成的扶贫理念就是,“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时刻体现的是一个大企业集团的情与爱。

    真情和大爱体现在红云红河人的作为上就是发自内心的“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要确实见到实效,这一如红云红河做企业的真谛。红云红河集团副总裁许力为就曾经这样对记者讲,“我们不是给钱完事。我们要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调研、论证,要签合同,要检查、要落实,要确保质量,还要验收,看效果。所谓‘真’就体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动真情就是指我们不带施舍心,不以救世主自居,真心实意帮助山区的父老乡亲。扶真贫,是指帮扶那些真正困难,需要我们假以援手的地方。比如,我们认为农村贫困的表象是经济拮据,而内在根源在于农民文化水平太低,不解决‘治愚’的根本,贫穷可能是‘世袭’的。因此,我们对学校教育投入很大。”红云红河集团扶贫办主任华业顺说,“真扶贫的意思是我们有具体的措施、制度保障,真枪实弹帮扶到他们的‘痛处’,不搞花架子,不玩虚的。”

    多年来,红云红河集团用于扶贫的资金已经过亿元,但都花在了实处,帮助了最需要帮助的人,解决了许多贫困县的现实问题,起到了“四两拔千金”的效果。因为红云红河集团的扶贫是发自内心去做的。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红云红河集团公益事业的集团党委副书记朱俊英更是用10个“有”字总结出了“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的意味:有社会责任;有组织;有规划;有项目;有计划;有协议;有资金投入;有检查;有监督;有成效。”她特别解释了“有协议”的含义:“我们出钱帮助别人,我们还要主动签协议,用协议主动约束自己。”这就是红云红河集团公益之路的独到之处。

“最光荣的新品牌”

    “从产品而言,红云红河业已创造出并拥有当今中国经济附加值极高、消费者口碑极好、知名度极大的品牌,但红云红河人不满足,他们还要创造一个更令人满意的品牌。”一直关注红云红河公益事业走向的学者、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说,“因为,就烟草企业的产品而言,就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手段而言,想在既满足消费者‘过瘾’又对身体绝对无害之间寻找平衡点,还做不到,红云红河集团把目光投在产品之外——扶贫,不正是有百利无一害的盛举吗?”

  于是,对于红云红河人,尤其是对社会人来说,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红云红河诞生了一个最光荣的品牌——这就是反哺4500万云南人民的扶贫伟业!

    红云红河集团总裁朱绍明多次说:“红云红河是云南各族人民的集团,红云红河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省4000多万父老乡亲的关心和厚爱,创造效益和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展,发展目标就是要在中国烟草领先、领军、领跑,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支持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这就是红云红河集团领导层的共识。

   2009年,红云红河集团更是张开双翅准备迎接新的辉煌,西到新疆,北抵山西、内蒙古,按照红云红河集团的“感恩心”,或许,若干年以后,红云红河集团会把自己定位为“十三亿人民的企业”。

    没有偏狭,只有感恩;没有排斥,只有包容。

  从昆烟、曲烟变为“红云”,再从“红云”变为“红云红河”,这就是红云红河短短五年不到所走过的做大做强之路。

  同时,在原红云集团、红河集团以及下属所有分厂各自已经多年作慈善的良好基础上,“公益扶贫”这个“品牌”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响,越做越靓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