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烟探路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2009-04-07来源:中国烟草作者:汤元宋

     转机: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湖南中烟总经理周昌贡在2009年湖南烟草工业工作会议上感慨道。

    近年来,湖南中烟的品牌规模突破400万箱,其两大品牌之一的“白沙”,继续保持全国卷烟单品牌产销量第一;“芙蓉王”继续保持全国高档卷烟产销量领先地位。2009年初,湖南中烟董事会审议确定了公司2012年的发展目标:将品牌规模扩大到450万箱,其中“白沙”突破300万箱,“芙蓉王”突破90万箱。这是在充分考虑到当前金融危机不确定因素后的保守估计,如果今后三年经济回暖,湖南中烟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速。

    不过在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料问题却日益凸显,已然成为制约湖南中烟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之一。作为行业两大知名品牌,“白沙”与“芙蓉王”继续做大做强,离不开优质原料的支持。尤其是“芙蓉王”品牌对于优质原料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在行业内,“芙蓉王”是少数仍然坚持用“手工片选”这种近乎“挑剔”的方式来选择原料的品牌。

    按照行业对烟叶库存的通用评价标准,在高速发展阶段,卷烟工业企业理想的库存应为30个月左右,即现有烟叶库存按照现有产量还能继续保持30个月正常生产。而湖南中烟2008年6月核定的库存仅为23个月。如果在企业维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23个月的烟叶库存并无不妥。但考虑到湖南中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联合重组后下一阶段将会激发出的潜能,“23个月的库存,我们认为是‘低位’,处于库存风险的临界水平,这样的库存水平,既制约了湖南中烟品牌发展,也加大了发展中的风险。”湖南中烟原料供应部副部长徐双红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说。

    不过若以发展的眼光看,近来湖南中烟的原料问题较之前两年出现了“转机”。2008年,在国家局和各烟叶主产区的大力支持下,湖南中烟实际调拨总量有望突破400万担,较之原定调拨计划365万担有较大幅度增加,调拨等级结构符合度、复烤加工成品达标率均有所提高。

    不过2008年实际调拨量大于计划调拨量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去年烟叶丰产的情况在2009年烟叶防过热的大背景下将很难实现,对此各工业企业早已达成共识。显然,品牌的稳定快速发展,其在原料上不能依赖丰产这样的治标之策。

    对于湖南中烟而言,其在原料保障方面真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转机在于国家局正在开展实施的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湖南中烟因其在此工作方面的前瞻性,被国家局确定为试点单位。

    方向:以品牌为导向

    所谓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烟草行业大品牌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优质烟叶保障。通过以品牌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调动工商两家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双赢”。

    烟草行业是横跨农工商的完整产业链,理想状态下的产业链模式应是消费者提出其所需要的卷烟要求,商业企业按需求订单向工业企业组织货源,工业企业按此订单组织生产,工业企业的原料部门按照生产要求向烟区调拨烟叶,烟区则按照调拨要求组织烟农生产。

    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烟叶生产一直以来的计划色彩,使其在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响应工业企业的需求。近年来,烟叶在生产收购环节严把计划关,避免了烟叶生产的大起大落,也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充沛的烟叶供应。如今全行业烟叶库存已经可以满足工业企业生产28个月,处于比较安全的库存水平。但总量上的满足无法掩盖在结构上的不足,尤其是行业总量上的满足,更不等同于各个工业企业在各自所需结构上的满足。

    近年来卷烟品牌快速发展对烟叶资源的迫切需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烟叶的供求关系,绝大多数优质烟区的烟叶都比较畅销,烟叶交易领域的卖方市场使得工业企业在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优先完成调拨计划,而无法对烟叶质量、结构提出更多的要求。

    而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能如此深受重视,其原因就在于通过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将工业企业的需求传递给烟区,为工业企业的品牌提供稳定的优质烟叶保障。

    在国家局明确提出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后,所有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纷纷主动请缨,要求作为试点单位,可见工业企业对此项改革的看重与期待。而国家局最终选定湖南中烟作为工业企业方面的试点单位,既看重了湖南中烟在此项改革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优势,也看到了湖南中烟对优质原料稳定供应的迫切期待。

    而所有的烟叶主产区,虽然从短期来看其烟叶并不愁卖,但烟叶和所有的农业生产一样,其投入大、积累慢的特点决定了其短期效益十分有限。稳定购销关系,构建更为长远的战略性关系,早已成为所有烟叶主产区的共识。在与云南、贵州、四川等烟叶产区签订未来五年原料供应战略合作协议以及商谈如何做好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时,商业企业的积极主动让湖南中烟深受感动。

    平台:基地建设

    为了真正做好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湖南中烟将原来分属原料部和技术中心的基地科进行了全面整合。新成立后的基地科有40多名业务骨干,其中绝大多数拥有中高级职称。“湖南中烟拥有行业内最优秀的一批基地建设人才。”某卷烟工业企业原料部负责人曾如此评价。“行业内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基地建设专门性人才,恐怕都不足10人。”上述负责人感慨道。

    不过当记者前往湖南中烟原料供应部基地科采访时,仅仅见到了两位业务骨干。“所有工作人员在育苗环节开始后,就已经深入到各烟叶产区,尤其是今年作为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试点的6个基地,我们按照每个基地2名人员进行配置。”基地科副科长青先稳告诉记者。

    2009年,作为行业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两个试点单位之一,湖南中烟按照“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要求,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迅速行动起来。

    首先,加强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的建设,根据“芙蓉王”和“白沙”品牌的原料需求,结合当地烟叶生产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优化基地布局。目前,湖南中烟联办基地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广西、陕西、吉林和辽宁等全国10个种烟省(市、区)的27个地级市,基地开发点共57个县(市、区),并与云南的7个地、州、市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同时,与烟叶基地加强技术合作,以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项目为载体,对烟叶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并参与基地烟叶生产全过程。从去年开始,原料供应部提前派出业务科、技术品质科、基地科的人员,与产区公司一道参与烟叶收购的分级扎把、入户预检和调拨成包等工作,按照湖南中烟质量检验体系要求,加强监管,提高烟叶调拨质量。

    原料供应部办公室副主任李锋介绍,积极与商业公司共建优质烟叶基地,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使烟叶的调拨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从2008年3月至8月,他们针对本部门和部分卷烟厂员工开展了“芙蓉王”用料特点培训、业务调拨技能培训、烤烟分级技能鉴定培训等10多个项目培训。另一方面,整合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加强基地建设过程合作,按照“工业主导、商业主体”原则,坚持工商协同,形成抓好烟叶生产的合力,包括科研项目合作、协同技术推广、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信息共享。“这些都是构建更为密切的烟叶产销关系,进一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及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如今湖南中烟已经基本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即通过基地建设,原料研究和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基地烟叶满足配方需求和支撑品牌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导向型优质烟叶基地开发规模达到495万担,力争国内烟叶基地化调拨达到90%以上,力争境外创办烟叶基地有所突破。

    隐忧:仍需未雨绸缪

    尽管为做好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作为行业的一项全新的改革,湖南中烟无疑还会面临许多的困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虽然眼下烟叶生产还处于育苗阶段,但湖南中烟原料供应部业务科科长周劲波就已经反复思量在烟叶调拨环节可能面临的困难。由于今年确定的试点单位基本在新烟区,如何在基础设施不太完善的新烟区确定收购调拨模式,眼下还难以确定,按照经验,在基础设施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原收原调能够有效地减工增效,但在基础设施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或许会适得其反。

    而在徐双红看来,工业企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近年来湖南中烟储备了一支基地建设的人才队伍,但距离国家局提出的农艺师到田间地头、配方师到复烤车间等要求仍然还有很大差距。“眼下我们只能初步做到农艺师下到田间地头,配方师的人才储备仍然不足。”徐双红坦言。一方面工业企业想要更适合的原料,但另一方面又确实无法提供能指导烟叶生产、复烤加工的人才。这或许是当前所有工业企业面临的难题。

    如今,在加快对自身内部人才培养的同时,湖南中烟也着力推行派驻人员本地化,有效利用社会科技资源。一方面加大与技术依托单位郑州烟草研究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云南烟草研究所、青州烟草研究所、西南农业试验站(即贵州烟草研究所)、中南农业试验站、河南农大、云南农大、湖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力度,造就和培养基地科研技术骨干;另一方面双方从烟工作人员实行捆绑联动,以湖南中烟派驻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依托,以基地烟草公司的从烟工作人员和技术依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力,在烟叶生产、收购调拨、复烤加工等环节逐步探索派驻人员本地化。

    虽然改革面临的困难不少,但周昌贡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此次改革,周昌贡认为国家局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工商企业如何抓执行力。“湖南中烟会全力以赴,确保试点工作的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