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常烟,坚实迈进(质量篇)

2009-01-17来源:常德日报作者:邓捷桃 邓朝晖 谭家亮
  紧握质量核心的利器

  常烟的核心之法:融于心,落于行。

  每天上班前,工艺品质部利用班前会,分班对检验员进行“每日一新”的技能知识培训学习,内容涵盖行业动态、工艺质量、检测设备的规范操作与调校等,这个习惯坚持了6年。

  芙蓉王PT主机挡车工方朝晖有一个工作日记本,详细记录了当班质量运行情况,并对由质量问题引起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前后用完了10多个日记本,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7年。

  二车间劳模周达枝,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她能从每秒钟120支烟的运行速度中,发现没有检测出的烟支瑕疵,修理工说,周劳模的那双眼睛,赛过了齐天大圣。

  “标准源于市场,质量源于细节”。常烟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质量文化体系同时,在全厂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在芙蓉王品牌生产车间,还随处可见这样的警示语:“质量是1,产量是1后面的0,如果1倒下了,产量再大,也是白搭”;“忽视细节的代价!9秒钟就可以酿成一次一般质量事故,36秒钟能酿成一次严重质量事故”。在常烟,质量意识已深入人心,严把质量关口已成日常习惯。

  核心之道:质量保障不动摇。

  企业转型后,在品牌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常烟牢牢抓住芙蓉王质量保障核心不动摇。厂长兼党委书记邹纲强用十六个字概括了常烟质量管理的核心“关口前移、严防死守、检上加检、锁上加锁”。

  在质量QC课题攻关上,厂部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2008年在保证专项奖励资金的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增加了对有创新性、富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的奖励力度。二车间芙蓉王QC成果连续八年获中质协一等奖。一车间《单头铝纸运用》在成本控制上,得到行业众多厂家极度推崇。常烟将每年的质量活动月延伸4个月,今后将质量月活动贯穿到全年形成长效机制。

  在繁忙的备料工序现场,芙蓉王烟包都佩上了不同颜色的徽标,每个徽标对烟包的牌号、产地、等级、时间、责任人都有标示。 芙蓉王烟叶的交接卡,品牌的颜色、等级、重量、件数都有发料员的交接签字,对相关部门的职责界定均可进行责任追溯,哪怕是对烟叶了解很外行的人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芙蓉王特有的身份证和绿卡。2008年,在芙蓉王品牌增量的情况下,市场抽检合格率100%,市场投诉率下降了25.5%,没有发生一起虫烟质量市场投诉。

  围绕芙蓉王特色工艺要求,他们在生产过程质量预控把关上突出质量保障的预案操作,各部门层层将质量关口源头前移,形成了设备、工艺、产品质量控制链。将质量管理从传统的“产后检验”向“产前预控”转变,实现质量关注三个转向,即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的转向,由人工经验向科学决策的转向,由实物质量控制向对整个在线装置控制的转向。常烟率先在行业内建立原辅材料质量评价体系,制订并启动了包括供货质量评价、入场检验评价、使用过程中评价、服务质量评价的《卷烟材辅料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常烟的核心之器:工欲其善,利其器。

  在强化质量管理过程控制手段上,对影响质量的关键设备要因建立了一套先进、完善的检测装置监控体系。2008年完成了质量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了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完成任意时段质量信息分析处理,为质量统计分析与质量改进提供了快捷、真实、准确的依据。先后引进了5台(套)综合测试台,对卷烟质量的圆周、吸阻、硬度各种理化指标数据录入,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两个生产车间配备的7台手提电脑,实现了在线数据的现场采集。

  在技监站实验室,从英、美、德、法、荷等10多个国家引进的卷烟理化指标精密检测设备,都是行业最先进、最完善的装备,常烟对成品的检验、检测数据,得到了国家级实验室认证机构的认可,其中《实验室体系文件》通过了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监督、评审;有8人获得国家资质认可证书;其中条盒包装纸VOCS规化性有机物标准,在行业没有制定标准前就已着手实施。2007年,行业沿用常烟思路、方法出台了标准;常烟还从食品安全、环保角度率先制定了卷烟用胶标准。

  随着世贸卫生组织对烟草产品的健康警示规定,烟草产品内在核心质量尤为重要。常烟一位资深质量管理人员说,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以顾客关注为焦点”,我们在强调外在质量的同时,更应着眼产品内在质量的提升,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

  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使常烟在追求质量核心中,常敏于思、成于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