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烟: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9-01-07来源:新华网作者:戴劲松
    集13项专利于一身的"黄鹤楼1916"一上市,就迅速成为国内市场的新锐高端品牌,为企业带来了300万元的利润。来自湖北中烟技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该集团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个项目申请专利,其中六成为发明专利。而这些专利所带来的效应也让湖北中烟更加坚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
 
    创新优先的机制释放产业能量
 
    92年前,南洋兄弟在汉口办烟厂,精心调制的配方"南洋烟魁壹号"因技术障碍,美梦破灭。如今,湖北中烟提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口号,立足自主创新,以科技为"核动力"推动思想和行动远行,成功实现了从省内市场到国内市场、再到国际市场的三步跨越。
 
    创新是全体员工的创新,只有全员创新才能形成创新合力,更好地促进制造一部创新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多年来,湖北中烟不是把创新只当作某个专门的职位或部门所做的事情,而是把创新看作每一个员工的一种重要能力,力图在员工的创意中寻找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为此,企业利用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平台将企业创新研究深入到班组,扩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使每一名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根据岗位特点开展技术攻关活动。
 
    更重要的是,"创新优先"在湖北中烟从领导力量、资金投入、人才配备、项目开发,到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岗位,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从2004年开始,湖北中烟先后建立起一整套确保科技先行的管理机制。这些机制,被打印成文字、装订成册,有厚厚的几摞,想要悉数了解,并非易事。不过,一些发生在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说明创新在湖北中烟是如何优先的。
 
    2007年6月,湖北中烟技术中心品牌二部提出一个科研项目,该项目年初并未立项,也无科研经费预算。由于湖北中烟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预算制度十分严格,一般未列入年初预算的项目,基本上是不可能申请到经费的。科研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提出了科研经费申请。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报告提交不到一个星期,湖北中烟预算委员会就对他们申报的项目展开论证,通过论证审查后,这笔科研经费破例"中途插队",被列入预算,并抢在许多非科研项目之前到位了。
 
    据了解,以前,湖北中烟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都在两亿元以上,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但湖北中烟觉得这还不够,提出科研经费要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即每年达到4亿元以上。
 
    如此之大的投入力度很快有了成效,湖北中烟近年来在创新成果方面创造了许多多奇迹,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已达100多项。
 
    打造博士团队巩固创新基石
 
    创新靠科技支撑,那科技又靠什么支撑?湖北中烟的回答是:人才!始创于2003年初的黄鹤楼科技园,是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开放性、集合型科技创新平台,内设天然本草香料研究所、原生态烟叶研究所、黄鹤楼学院等十三所一室一院,外延神农原生态烟叶实验站、红坪天然本草、中草药种植园和特色香料实验基地等,先后与2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与400多名社会专家、精英人才开展技术合作,为黄鹤楼品牌持续成长提供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支撑。
 
    回想起1981年前后的科研工作,技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陈国平说:"简直不能和现在相比。"那时,从事科研的只有3个人,从事质量检测的化验室内也只有两个人,香烟焦油含量一直高达28毫克(国家目前规定是不超过15毫克),也没人去研究如何降低这一指标。而如今,科研队伍壮大到了140多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40多人,由于公司十分重视科技,科研人员的地位、待遇也提高了很多。
 
    2000年,陈国平和熊宏春博士去广州参加一个科研会议。在酒店里,陈国平向一位排名远在湖北中烟前面的烟草企业领导介绍熊宏春博士时,那位领导感叹:"不知你们这位博士明年还是不是你们的哟!我们公司的三名博士,已经走了两个,留下的一个也正在找别的单位,马上也要走人了。唉!""那熊博士现在还在湖北中烟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工作人员很快就把熊宏春博士请来了。熊宏春笑说:"不仅我没走,还来了好多博士。"
 
    原来,2000年,就在熊宏春博士从广州回武汉后不久,湖北中烟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拿出40个岗位引进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没想到,这一次仅报名的博士就达20多人。
 
    而当时的湖北中烟,无论经济效益,还是人才待遇,都远不如国内许多知名烟草企业。那么,是什么将这些博士人才吸引来了呢。"是事业平台。"熊宏春说,"这里有一个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平台。科研人员在这里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更好的发展前途。"
 
    近年来,湖北中烟的分配制度改革已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不分什么"正式工""合同工",一律以绩效论报酬。科技人员的平均收入比行政人员要高出许多。博士们说,这就是对知识的尊重。
 
    以创新性的成果引领行业标准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不管现代管理如何演化,概念如何时髦翻新,其根本内核依然是做好标准。这方面,恰恰是多数国内企业的"软肋"。但是湖北中烟在"创新是黄鹤楼品牌由弱变强的根本途径"理念的引领下,成功突破了"软肋"的制约。仅2007年湖北中烟就承担8项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其中4项标准由技术中心独立完成,4项标准与郑州烟草研究院合作。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正在实行由执行标准向制订标准转变。
 
    以原创和独创引领标准也成为黄鹤楼品牌创新的路径。黄鹤楼集90年卷烟加工的丰富经验和现代化的精细控制技术,其"小锅小炒"的制丝工艺,确保黄鹤楼香烟烟丝质量的稳定,充分实现"分类配方、分组加工"的工艺设计目标,从工艺环节增加产品个性,建立产品风格,为品牌增值诉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贮丝工艺上,黄鹤楼的科技人员受酒越存越醇的思维启发,在传统烟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独创"木桶理论"。黄鹤楼采用特制木桶作为烟丝贮存的容器,通过木桶散发的特殊物质与烟丝完美融合,能够提升烟气的享受感,增加烟香的醇厚感,赋予产品特殊的香气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木桶理论";黄鹤楼所用的烟丝经加香加料后,储存在专用的木桶内进一步醇化,增加了烟香的醇厚感,使口味风格更稳定。湖北中烟被国家局确立为"制丝工艺设备自主创新项目的参与企业"。
 
    黄鹤楼在"小锅小炒"中所运用的制丝设备上展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扩展湖北中烟创新的空间。湖北中烟在成熟的制丝设备基础上,通过对加工参数的研究以及产品适应性研究,使制丝过程控制参数精细化,可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精细化参数,即时进行模块化、功能化、柔性化调整,形成了黄鹤楼中式卷烟加工的特色工艺。在黄鹤楼品牌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袖珍型实验制丝线以及特色小型制丝线,同时具备连续分组加料、一二次循环加料、不同烟丝干燥方式等分组加工的各种条件,已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