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卷烟工业——激荡三十年

2008-12-25来源:管理学家作者:孙秀丽 徐志毅
   30年 ,人生已至而立,国家重现盛荣。
 
  同样,对于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而言,30年不仅意味着光阴叠进,更浓缩了迷茫、穿越、重塑、融合等诸多进程。
 
  从领袖赞誉的“烟叶王国”,到“行业霸主”的皇冠飘零;从地方诸侯的群雄逐鹿,到顺应时势的一统中原;从纷繁杂乱的产品组合,到层次分明的品牌定位。河南卷烟工业,经历风雨,自强不息,铿锵上路,强势崛起。
 
  30年,河南卷烟工业在瞻望前景之际,我们同样需要回望和记录,以期从这一卷激荡澎湃的书页中,总结经验,获得动力。
 
  辉煌的记忆
 
  时间回转,1978年。
 
  浮云散去的月光照着一个国运彷徨、民生凋敝的中国。一个大钟停摆了,另一个闹钟响起来。一只白猫、一只黑猫冲出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重围,他们吃掉了“两个凡是”。被闹钟叫醒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突然都红光满面,开始跟着这两只猫去迎接新一轮的朝阳。
 
  烟草行业也像人们仰望的朝阳那样,发展如日中天。在那个产品短缺的年代,因为需求大量存在,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这是当时许多卷烟生产企业的“美好”记忆。于是许多卷烟工业企业进行技改,扩大生产规模。
 
  被毛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的河南地区,改革开放后也得到了复苏和发展,继续占据着全国烟草业的制高点。
 
  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河南卷烟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好时期之一,形成了多类型、多等级、多规格、多包装样式、多花色品种的发展格局,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1979年,许昌卷烟厂研发的“许昌”(丙级)获全国轻工业优质奖产品;1983年,郑州卷烟厂生产的“黄金叶”(丙级)获全国优质烤烟型卷烟产品;1984年,新郑卷烟厂生产的“喜梅”(甲级)获全国优质卷烟;1987年,郑州卷烟厂生产的“彩蝶”(甲级)、许昌卷烟厂生产的“中原”(甲级)获全国烤烟型卷烟行优质产品……当时在全国市场,河南卷烟供不应求,经常脱销断档,出现排队限购、凭票供应的现象。
 
  1987年,河南卷烟总产量达到325.5万箱,占全国总产量的11.4%;销量达到320.9万箱,占全国总销量的12.2%。
 
  在名优卷烟品牌的支撑下,河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连年稳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长时间称冠全国。在1987年之前,来自中原大省的这一行业每年所创造的税利,长期稳稳坐定全国第一的位置。
 
  烟草业公司化序幕拉起
 
  1981年,随着卷烟价格上调,有的卷烟工业企业开始尝试自产自销,原有的销售渠道被打破。一方面,原有的卷烟调拨办法仍在执行;另一方面,卷烟工业企业自销的卷烟脱离计划轨道,走向市场定价。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实行国家专营政策。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烟草专卖条例》,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1982年12月,河南省烟草公司正式组建,有关“两烟”(烟叶、卷烟)的产、供、销都归河南省烟草公司管理。1983年7月,河南省烟草专卖局正式成立,与河南省烟草公司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4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烟草总公司签订《关于河南省烟草公司上划交接协议书》,河南省烟草专卖局、河南省烟草公司及所辖工商企业全部上划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
 
  河南烟草的发展拐点
 
  十年后的198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决定放开13种名优卷烟价格。从此,“中华”、“云烟”、“玉溪”、“红塔山”、“红双喜”(上海)、“牡丹”、“人参”、“红山茶”、“茶花”、“大重九”、“阿诗玛”、“恭贺新禧”、“石林”等品牌占得了市场先机。
 
  此时的卷烟市场上,云南卷烟在产量、质量、品牌、市场销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到了当时的一个高峰期,在全国卷烟市场的地位后来居上。云南卷烟产量占全国卷烟总产量的比重不大,但税利则占全国卷烟总税利的近一半。全国13种名优卷烟中云南卷烟占据了9席,中国卷烟市场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豫、二鲁、三贵”的基本格局,逐步演化为“一云、二贵、三中华”的格局。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豫烟地位下降,不只因为云烟的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卷烟市场的供需形势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然而,“ ‘六五’、‘七五’期间,由于河南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没能及时跟上,卷烟生产制造水平一时没有大的提高,面对一些先进省份卷烟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河南卷烟品牌的市场销售尤其是省外销售开始出现萎缩。在此情况下,河南卷烟工业潜在的企业多、布局散、规模小和品牌‘多、乱、杂’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逐渐地显现了出来,大而不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于省外市场出现萎缩,16家烟厂在省内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以致出现了无序竞争甚至低价竞销、恶性竞争,谁的品牌也难以卖好,哪个品牌也不可能做大,河南卷烟工业一度进入了低迷期,逐渐落在了云南等省的后面。”一位业内人士在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时这样分析。
 
  1987年,河南卷烟工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点”,在320.9万箱的总销量中,销往省外市场的就有100万箱,将近三分之一。
 
  然而1988年,无情地成了河南烟草发展的一个“拐点”:卷烟生产规模随后由325.5万箱下滑到1988年的322.7万箱、1989年的285.3万箱,产销量全国之冠被后来居上的云南摘取;省外销量由100万箱下滑到1988年的91万箱、1989年的64万箱,省内市场压力猛增,企业间出现过度竞争,内耗现象开始抬头;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实现利润由1987年的1.45亿元,下滑到1988年的0.84亿元、1989年的-1.6亿元、1990年的-2.79亿元。
 
  随着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下滑,河南卷烟逐渐被甩到了行业发展的边缘地带。
 
  从群雄并起到三足鼎立
 
  自2000年开始,全国卷烟市场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即“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卷烟市场全面形成买方市场。而烟草行业内部,各省工商合一的经营管理体制导致了普遍的地区封锁,卷烟市场供求关系被扭曲,重点企业和优势品牌难以做大做强。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卷烟市场体系,要求烟草行业大力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
 
  2003年,国家烟草局决定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工商分设,打破地区封锁。同时,针对国内卷烟工业企业“散、乱、低”的现状,着手关停产销规模在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大力推动10-30万箱中型卷烟工业企业的联合重组。
 
  而此时,河南全省大小烟厂仍有16家之多,产量最大的不过50万箱,散、小、乱现象十分突出。如果仍然单打独斗,河南卷烟工业必将陷入被动。
 
  面对严峻形势,从2003年开始,继“对10万箱以下卷烟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关、停、并、转、破”之后,河南卷烟工业企业实施了第一轮联合重组,全省7家10万箱以上卷烟工业企业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自愿结合,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原则,联合重组为新郑烟草(集团)公司、许昌卷烟总厂、郑州卷烟总厂三家较大规模企业。2005年4月,许昌卷烟总厂又与南阳卷烟厂联合重组。
 
  至此,第一轮联合重组完成,河南卷烟工业企业形成 “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第一轮重组后,河南卷烟工业不负众望。3年多来,河南卷烟工业实现税利年均增长13亿元以上,“红旗渠”、“帝豪”等重点品牌发展势头强劲,河南卷烟工业的面貌为之一新。
 
  随着重组效果的显现,卷烟工业企业逐步意识到,“企业要持续发展,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应着眼全局、放眼长远”。第一轮的联合重组,无疑为河南卷烟工业推进改革树立了信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烟草大一统
 
  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由谁行使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权利,如何理顺烟草行业的产权关系?
 
  200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57号文件,明确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法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1月7日,河南烟草已完成管理体制改革,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成立,承担起了全省管理卷烟工业这一重任。
 
  “产权关系明确了,对烟草行业的发展是又一次机遇,根据57号文,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省级工业公司和烟厂的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就是构建母子公司(二级法人)体制。”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说。
 
  在河南,卷烟工业企业经过第一轮联合重组,已形成中烟总公司、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三家卷烟企业的管理体制。然而,中国烟草总公司构建母子二级公司体制的目标也很明确。所以,在河南中烟工业公司2006年的一次党组会议上,大家一致建议,进一步推进全省卷烟工业一体化重组,并力争早行动、早发展、早受益。
 
  而在全国层面,随着“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推进,国家烟草局将重点扶持和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即“双十”规划。就豫烟现状而言,尽管第一轮联合重组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个烟草工商系统2005年实现税利104亿元,提前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百亿目标,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005年,国内红塔集团、红云集团、武烟集团、黄果树集团、上海烟草集团等企业年产量已达到200万箱以上,河南卷烟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许昌卷烟总厂年产量仅为107万箱,在烟草行业排第13位。
 
  更大的差距在品牌。在国家名牌推进战略委员会2005年公布的烟草行业16个“中国名牌“中,河南没有一个;单一品牌产量过100万箱的全国有5个,河南也没有一个。而表现在行业地位上则是:豫烟产销总量位居前列,经济效益却排第11位。
 
  “我省三家卷烟工业企业,单凭一己之力恐怕很难跻身烟草行业‘双十’规划,同时还不排除被外省强势企业兼并的可能,像湖南的“白沙”等品牌早已跨省扩张。”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认为。
 
  在这样的态势下,如果实行过渡性质的三级母子公司体制,不仅存在二次改革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会使豫烟丧失发展机遇,错失进入“国家队”的良机。
 
  于是,“3变1”,合豫烟近290万箱之力,谋求跨入“国家队”,成为豫烟的不二选择。
 
  对于豫烟的做大做强,河南省政府一直倾力支持。
 
  早在2003年推动第一轮卷烟工业企业重组时,省政府就曾提出“8变1”的改革设想。而在2005年9月召开的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座谈会上,省政府主要领导则明确要求豫烟继续加快重组步伐。57号文下发后,省政府有关领导更是亲赴北京沟通,对豫烟重组期望甚高。
 
  更重要的是,经过“8变4”、“4变3”,河南卷烟工业已探索出了一整套重组的操作方法和经验,第二次重组要“3变1”,会顺理成章。
 
  事实上,对新一轮重组,新烟集团、郑烟和许烟反应非常积极。2006年6月,三家企业职代会全票通过了一体化重组改革实施方案。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时候,历史迎来了2006年11月22日。这一天,对1.7万名河南卷烟工业企业的职工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由竞争对手成为了一家人。
 
  上午9时,中州宾馆,省政府主持河南卷烟工业企业合并重组挂牌仪式,正式宣布河南中烟工业公司与新郑烟草(集团)公司、许昌卷烟总厂、郑州卷烟总厂合并重组为一个法人实体。时任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国家烟草局副局长张保振共同为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授牌,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重组后的河南中烟,年产销卷烟近300万箱,产量规模位居目前国内烟草行业中具有法人资格企业前列。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河南烟草站稳脚跟,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为下一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
 
  要大一统,更要大统一
 
  每一轮重组的背后,都意味着资源的再次整合,而新的整合就意味着要破旧。
 
  破旧就要立新。打破旧有的组织架构,实行一体化运行,建立高效顺畅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融合企业文化,集中员工智慧,把工业公司由原来的一个管理机构真正变成生产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河南中烟人面临巨大挑战。
 
  他们以培育重点品牌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技术、营销、采购、生产“四个中心”建设,再造流程,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要打破惯性思维,从经验和习惯中摆脱出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公司各部门要尽快完成从‘裁判员’到‘运动员’的职能转变和角色转换,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是赵九来当初的要求,如今变成了现实。
 
  决策层、管理层一变,全公司上下顿时少了“活思想”,多了实干家。
 
  原来各领风骚的卷烟厂,如今成为了单纯的卷烟生产制造工厂。对此,卷烟厂广大干部员工表现出了让人感动的理解和支持。
 
  郑州卷烟厂厂长吴殿信说:“我们正在进行企业能力文化的建设,其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执行力文化。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才是对工业公司决策的最好执行。我们要通过狠抓执行力,努力把郑州卷烟厂打造成为河南卷烟工业的排头兵。”
 
  许昌卷烟厂党委书记许廷选说:“烟厂的职能变了,但我们的使命没变,那就是严把质量关、成本关,提效率、增效益,把工厂打造成为一流的创新型生产制造基地。”
 
  安阳卷烟厂厂长陈春喜说:“企业重组后,我们厂的职能定位更准、生产环境更优、企业活力更足、精神面貌更好了。”
 
  在普通员工的身上,我们更容易看到感动。安阳卷烟厂的技改搬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干部职工合理调配生产,挤时间安装新设备、拆搬老设备,有的干部职工累倒累病了,却没有耽误一天的生产;在许昌卷烟厂,工人的一项小改小革,花费几百元,却每年能为企业节省十多万……
 
  全省8家烟厂,由原来的相互竞争,变成了现在的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劳动竞赛,而每月公布的质量、成本排名,又成为他们争先恐后的压力和动力。他们清楚,原来一支烟的质量影响的只是一个厂、一个品牌,而现在影响的却是整个河南卷烟工业的形象。
 
  原来有人担心的所谓品牌情结、地域情结等,在他们身上并未显现,在很短时间内,他们就投身到了一体化发展的洪流之中,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
 
  “一体化重组以来,生产厂不断提升生产组织、质量保障、成本控制和安全稳定四种能力。随着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每年将为公司节约上亿元的资金。可以说,在提高市场响应速度、迎接生产制造新挑战上,我们初尝胜果。”生产安全管理部部长司书贵介绍说。
 
  而对营销的整合,则在重组前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06年5月份,河南中烟决定对全公司销售资源进行整合,新烟集团、郑州卷烟总厂和许昌卷烟总厂主管销售的副厂长(副总经理)被任命为营销部副经理,对3家企业销售队伍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认识、统一管理、统一目标、统一考核。全省上千人的营销队伍,被河南中烟工业公司四大中心之一的市场营销中心“收编”到了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营销整合初显成效,重点品牌迅猛扩张。在9月份的市场淡季,帝豪当月销量达到1.21万箱,同比增长53%。红旗渠11月16日产量突破100万箱,成为全国第6个年产销量超100万箱的卷烟大牌。
 
  营销队伍是藏龙卧虎之地,庆幸的是,一体化时代及时地来临了,大家都成了“自家兄弟”。作为联络市场与生产最直接的部门,市场营销部部长付顺卿很有想法,也很有办法,把众多“能人”聚在麾下,给每个人创造施展空间。
 
  “现在营销部每个人出去,不用再绞尽脑汁如何对付同省兄弟,而是如何施展聪明才智拓市场、育品牌。没有后顾之忧,劲就使得足,效果自然也就更好了。”付顺卿说。
 
  品牌引领豫烟崛起
 
  对于河南中烟来讲,做大只是第一步,做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要做强,品牌应该放在一个绝对的高度。“豫烟品牌的崛起,是豫烟整体崛起的主要标志。”一位业内专家说。
 
  其实从更早的1995年起,河南烟草便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开始实施名、畅、高“1086工程”,推出了“10大名烟”、“8大畅销牌号”和“6大高科技产品”,积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整合卷烟品牌,优化产品结构,着手解决牌号多、乱、杂的问题。同时,严执纪、用“重典”、“辣手治乱”,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为此后的品牌培育打下了较好基础。
 
  在市场和政策引导下,河南卷烟品牌开始呈现出复兴繁荣的景象。帝豪、红旗渠等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应运而生,黄金叶等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逐渐成长为河南卷烟的骨干品牌。
 
  然而,跨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烟草行业大力推进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战略,进而提出重点培育“两个10多个”的发展目标,河南卷烟工业仍倍感压力。
 
  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河南卷烟工业高端品牌的缺失。面对新一轮“大对大、强对强、快对快”的竞争态势,河南卷烟工业如果培育不出全国强势品牌,进入不到“10多个”的行列之中,那么,多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河南卷烟工业一体化重组,无疑为培育全国性品牌带来了新的机遇。在2007年初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河南中烟决策层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要适应市场、形势和政策变化,全力打造“四个中心”,精心培育重点品牌,力争早日使红旗渠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帝豪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跻身“两个10多个”行列。
 
  2007年4月,国家烟草局姜成康局长到河南烟草考察调研,对河南卷烟工业近几年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殷切期望河南卷烟在提升水平、提高品位上下功夫,努力在培育重点骨干品牌上取得新的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7月,终于传来一个令河南中烟人振奋的消息:帝豪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前20名全国性卷烟重点骨干品牌之一。
 
  “这对河南卷烟品牌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7月15日,河南中烟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杨志忠手持一份文件,不无兴奋。在这份题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公布前20名全国性卷烟重点骨干品牌评价结果的通知》中,帝豪同中华、云烟等全国性品牌一道被确定为卷烟品牌的“国家队”。
 
  杨志忠的兴奋不仅因为帝豪的“功成名就”,更源于这次全国烟草业正在悄然酝酿的又一次变局。此前,有消息称,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在酝酿卷烟工业跨省联合和品牌整合。“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全国烟草布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面临跨省重组的背景下,河南卷烟品牌进入“国家队”,无疑意义深远。此举意味着以帝豪为代表的河南卷烟品牌,已经在国家烟草大盘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考核导向将进一步加速其向全国性品牌迈进。
 
  在帝豪入围“国家队”之时,作为河南高端卷烟的探路先锋,投入市场半年的黄金叶(茗仕之风),也正在叩响新的发展之门。
 
  自2008年初投放市场,黄金叶(茗仕之风)已对河南高端卷烟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初步打破了省外卷烟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甫一投放市场,黄金叶(茗仕之风)便在一类烟市场增长迅速,增长率仅次于中华,位居第二。”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黄金叶(茗仕之风)项目组负责人介绍说。
 
  而在经常往来省内各地的茗仕之风项目组成员娄金锋看来,在全省各地,黄金叶(茗仕之风)受消费群体追捧的程度大大超出了预期。“产品经常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断货现象。”娄金锋称。
 
  黄金叶(茗仕之风)的市场表现并不意外。作为河南高端卷烟的一张王牌,黄金叶(茗仕之风)采用津巴布韦、云贵以及豫西地区的优质烟叶,经过专家的调制,再加上四项技术专利,几乎集纳了高端卷烟的所有要素,在吸味和品位上完全可与国内高档卷烟比肩而立。
 
  “随着品牌的不断整合,如今,黄金叶品牌的中低端产品正逐步整合到红旗渠品牌旗下,目前仅保留了茗仕之风这一高端产品。这使得黄金叶的高端定位更为清晰,形象更为突出。”有关负责人称。
 
  在业内人士看来,黄金叶所拥有和延伸的品牌形象,产品的有效整合和依托的独特原料,将使这个高端品牌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提升河南高档烟形象起到支撑作用。
 
  近几年,河南卷烟工业培育品牌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帝豪年销量由2003年的4万箱发展到今年可达22万箱,5年增加了4.5倍;红旗渠年销量由34万箱发展到180万箱,5年增加了4.3倍,成为目前全国第4大卷烟品牌;帝豪、红旗渠、黄金叶3个品牌跻身“中国驰名商标”,河南中烟成为全国烟草行业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企业之一。
 
  品牌的发展,有效拉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年实现税利由2003年的54.95亿元,发展到2007年108.91亿元,4年基本翻了一番,年均新增税利13.49亿元。今年前11个月,公司累计实现税利120.41亿元,其中利润20.99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分别增长了19.12%和20.66%。
 
  “在品牌培育和企业发展上,河南卷烟工业与自身相比进步较大,但与全国强势品牌和企业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我们乐观和骄傲不得,松懈和麻痹不得,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创新超越。”这是赵九来常提醒、告诫公司干部职工的一句话。
 
  品牌的竞争发展,就像是一场随时都是起点,但却没有终点的赛跑。要想在这场比赛中取胜,最重要的是,持续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三十年只是一个节点。在回望河南卷烟工业的过往三十年时,充满希望的新的三十年已悄然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