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集团“三道防线” 筑牢品牌基石

2008-08-27来源:中国烟草作者:张方圆 尚婵娟
  烟叶原料对于卷烟品牌的发展能有多少的影响?
 
  在红云集团采访的那儿天,记者反复听到的一句话,恰好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最精辟答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个如此重视原料保障的工业企业,在烟叶质量管理方面想必有独树一帜的做法或经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深人挖掘,记者发现了其中的秘诀:田间控制.收购把关、整理挑选,由此构筑了烟叶质量管理的“三道防线”。
 
  质量控制延伸到“第一车间”
 
  “质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收出来、买出来的,而是种出来、干出来的。”红云集团原料部部长王绍坤说。
 
  这句直白而透彻的总结,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要想从源头控制烟叶质量,就必须将烟叶质量管理延伸至“第—车间”——田间地头。而这种延伸的最佳实现途径,就是基地建设。
 
  王绍坤告诉记者,只有烟叶的质量特征和香气风格等相对稳定,品牌的卷烟质量和吸味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然而,就像同样品种的葡萄,种在吐鲁番就又大又甜,种在生态条件不适宜的地区可能就会酸涩难吃,烟叶原料质量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烟区域的特殊生态条件。如果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结果只能是烟叶质量不稳定,卷烟的质量也将直接受到影响。
 
  正因如此,自2005年11月挂牌成立之后,红云集团就开始逐步稳定和拓展基地范围,目前已发展到全国的3省27个县(市)区,有86%的烟叶实现了基地化生产。
 
  曲靖市富源县,是红云集团的基地之—。在大河烟站,记者—行遇见了富源烟草分公司经理尹志辉,他对红云集团派驻基地管理业务员严国飚赞不绝口:“很辛苦,他真的很辛苦。育苗怎么育,移栽怎么移,施肥怎么施,田间怎么管理,盐碱如何降低,整个烟叶牛产种植过程他都全程参与。”
 
  基地管理业务员,是红云集团为了从源头控制烟叶质量而特意设置的岗位。其主要职责是根据集团的烟叶质量要求,作相关的生产技术指导、督促和落实工作,并将集团对于原料质量的需求信息,传达到所在基地的县(区)烟草公司。
 
  如果作严格的追溯,红云集团对于烟叶质量控制的延伸,甚至已经达到了源头。据红云集团原料部质检二科副科长王军介绍,每年按照基地合作协议,红云集团将按照品牌发展需求,事先与各个基地所在的商业公司制订生产技术方案,从育苗、选地、大田移栽、田间管理、种植采收到烘烤等各个烟叶种植环节,牛产技术方案都作了完整而细致的规定。王军说:“基地管理员所要指导、督促和落实的,其实就是这一套生产技术方案。”
 
  “如果自己不积极,就得人家卖什么、我们买什么。红云不能被动接受别人给我们的质量,而应该努力争取自己所需要的质量。”王绍坤部长再三强调这一点。通过田间控制这第一道“防线”,红云集团从源头就牢牢把握住了烟叶质量控制的主动权。
 
  收购现场有一双“火眼金睛”
 
  “在过去,烟叶收购都是露天进行,一杆秤,一个验级员,一个保管员就开始收购,烟农、验级员和保管员直接面对面定级,‘人情烟、关系烟’有机可趁。因此烟叶收购常常出现以次充好,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卷烟的品质。”在烟叶—战线工作多年的红云集团原料部质检二科的浦同跃科长—回忆起此事就很有感触。
 
  变化发生在2004年。那—年,曲靖卷烟厂推行了“智能型封闭密码收购”模式,没想到,当初作为课题试用的这一模式,竟从根本上杜绝了工商交接时的质量漏洞。
 
  “智能型封闭密码收购”模式的实质,在于工商双方搭建了一个“双盲”定级平台。红云集团原料部质检二科验级员蓝妮介绍说,她在平常工作中,与烟叶调入单位人员彻底隔离,只看得见烟叶的样品,却不知道烟叶是哪—家的。烟叶所属单位的信息存储在保密性极高的条形码中,肉眼根本无法识别。至于抽样检验,也是电脑随机抽把,完全排除了包装物上可能有的各种暗号和标记的影响。“验级室内装有360度监控设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督,而且手机信号也被屏蔽丁。这也许就是‘全封闭’的含义吧。”她笑着说。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昆明卷烟厂推行的“三随机、两交换”收购办法。因为没有曲靖那样宽阔的地方做封闭式收购的场所,昆明卷烟厂因地制宜想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做法。
 
  “三随机”的第一个“随机”是电脑随机确定交烟车辆的报到货位,验级员无法提前预知当天要验的是哪车烟叶,交烟叶的车辆事先也不知道到哪个货位卸货,这规范厂烟叶收购的秩序;第—二个“随机”,是电脑随机抽取烟包取样,即每个车辆在装车时就将烟包编好号码,待车辆前来报到时,则由电报随机确定取样号码和取样包数,开包验级,更公正公平地反映了该车烟的等级质量,避免了人工取样的片面性和舞弊行为;第三个“随机”,是随机确定验级员的工作地点,验级员每天不固定在一个货位,事先并不知道要验哪一车烟,从而消除了熟人之间临时打招呼的现象。而“两交换”,则指的是昆明和曲靖两地的验级组长和验级员不定期进行交换,目的在于杜绝本地熟人之间的“人情烟”。
 
  无论是“智能型封闭密码收购”,还是“三随机、两交换”,这些烟叶收购模式的创新,最终保证了烟叶收购的公平公正。中国烟叫—公司领导对于这些卓有成效的做法,曾做出“科学管理、制度管人,值得大力推广”的高度评价。通过烟叶收购这“第二道防线”,红云集团与各个商业公司的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大为提高,降级比率和各项损耗指标均低于集团规定,进入下道工序的合格率则高达100%,集团原料基础从而更加稳固。
 
  “三尺分级台”演绎质量守护
 
  2008年3月17日至30日,红云集团第三届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在云南烟草教育培训中心举行。这是参赛部门和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竞赛,比赛成绩创下了多项历史新纪录。集团董事长、总裁朱绍明在颁奖仪式上动情地说:“原料是集团品牌做人的基础,原料工作事关企业的发展大局,希望大家不断提高烟叶分级水平,把好原料关!”
 
  如此重视烟叶分级这一环节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烟叶数量巨大,来源复杂,而收购阶段只能按10%一15%的比率进行抽样定级,这样就存在烟叶混级可能性。为了最人限度地保证烟叶质量,红云集团在烟叶复烤之前,要组织大量的人力对烟叶逐片进行重新挑选、整理和分级。
 
  因为不是烟叶收购、复烤季节,记者一行在曲靖卷烟厂未能目睹烟叶整理分级场景。但是,通过有关当事人的描述,我们依然能想象这个“壮观”的场面:每年的8月到11月,曲靖卷烟厂的分级场地聚集着1600多名分级员,他们将烟包一包包打开,并根据技术中心的工艺指标,一片一片挑选烟叶,轮班进行,通宵达旦,由此可见分级整理工作量之巨大。
 
  在昆明卷烟厂整理车间,我们还间接地了解到,本次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质检员马银芳为了做好样品,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在挑样区—站就是几个小时,做完样,还要到12条生产线上为分级操作工辨来料、讲等级,她忙碌的—天被形容为“马不停蹄”。
 
  整理分级是卷烟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直接影响到投烤烟叶的等级纯度。每年,整理车间都承担着企业上百万担烟叶的整理分级任务。奋战在小小三尺分级台上的烟叶分级员、质检员,常常被誉为“质量的守护神”。
 
  红云集团十分重视质检、验级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原料部都会组织质检人员开展“烟叶分级技能培训和竞赛”、“烤烟生产和烤烟分级标准培训”、“烤烟新品种收购培训”等技能培训。此外,原料部还组织质检人员积极参加集团各届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正是这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保证了烟叶原料在经历“第三道防线”一一分级挑选后,以高质量投入生产。
 
  “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红云集团正是通过层层把关,严筑“三道防线”,切实把对烟叶质量的高要求转化到了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所谓“品高业自兴”,只有基础打得牢,产品才能做得好,品牌也才能立得住。“云烟”等品牌美誉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严格、完善的原料操作流程以及不断创新的原料质量管理体制之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