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集团:创新,领先一步

2008-04-24来源:东方烟草报作者:锁华媛 姚文晖
    “依托自主创新,打造高端产品,提升竞争能力,赢得发展先机。”近日,打开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云创新年”网页,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点击网页上的链接,还可以查看到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动态信息。红云集团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为产品不断开辟新的市场。”红云集团副总裁武怡说。除了具有先天的原料优势和“云烟”广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优势外,他认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在技术方面推陈出新,才是如今“云烟”角逐市场的有力武器。
 
    让集团“大脑”活跃起来 
 
    红云集团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同时和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合作。“这支队伍是红云集团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武怡说。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技术中心的工作成绩:多年来,技术中心共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54项,其中国家局项目9项。在已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有24项。共申请了50项专利,其中41项获得专利授权。
 
    “我们的任何一个产品都是集成创新的体现。技术中心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转化到产品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中心就如同集团的‘大脑’。”武怡形象地说。
 
    如果说技术中心是集团的“大脑”,那么,科研人员就是一个个“脑细胞”。对科研人员如何科学管理,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让每个“脑细胞”活跃起来?红云集团为此不断努力。
 
    他们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活动,举办自主创新论坛,为技术中心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氛围。“技术中心实行弹性工作制。”武怡介绍,对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集团鼓励他们合理利用时间,开展创新活动,并常常通过召开“头脑风暴”圆桌会议等形式,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红云集团将技术中心各部门的最新研究成果定期在产品研究室进行集合汇总。在这种汇总的基础上,他们号召产品研究室工作人员创新思维模式,进行集成创新,在技术中心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
 
    让每个人成为创新明星 
 
    “创新不一定非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完成。一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点改进和完善也是创新。这就是我的创新观。”红云集团昆明卷烟厂高级技工张昆华说。
 
    今年44岁的张昆华是红云集团的第一个高级技师。在同事眼里,他就是“企业明星”和“学习榜样”。从1981年入厂到现在,张昆华已经记不清自己对烟机进行过多少次小改造了。他在卷烟包装机上的技改项目被推广后,每年为企业节约近400万元的成本。
 
    什么样的土壤开出什么样的花,张昆华这样的“企业明星”必然离不开自己的团队,离不开自己工作的“土壤”。谈起自己对周围学习氛围的感受时,朴实的张昆华说:“我们的学习氛围很好,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是主动学。厂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省里、国家的培训,甚至国外的培训我都参加过。”
 
    “人人小改小革,成就创新红云。”这种人人投入创新的氛围,正是红云集团在组建两年之后,提前完成“三百”(“云烟”单品牌规模过百万箱,“云烟”单品牌税利过百万亿元,“红山茶”单品牌规模过百万箱)的内在动力。
 
    谈到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时,红云集团副总裁许力为首先从红云集团的企业精神说起。“和谐、创新、超越,和谐是发展基础,创新是动力,而超越自己、超越昨天是我们的事业和责任。”许力为表示,创新作为红云集团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这一认知不仅是领导班子,更是集团上下两万名员工的一种共识。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消费者抽什么烟、需求什么总会有变化。”许力为说。红云集团成立两年来,共推出了“云烟”(如意)、“云烟”(吉祥)等6种产品。“这些产品都包含了我们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和车间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许力为说。
 
    技改,为红云插上高飞的翅膀 
 
    目前,红云集团正在进行一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改造工程。技改,将使红云集团这列“快车”运行得更为快捷平稳。“现在,新的生产车间就是一个大的联合工厂,所有的生产设备都置于统一的联合工厂中。这也是现代卷烟加工企业通行的方式。技改目前进展顺利。”武怡说。
 
    想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技改势在必行,而面对即将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烟草企业,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更显得迫在眉睫。
 
    从去年开始,红云集团逐步加大了对一、二类卷烟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红云集团已经明确了“精品”之路,而在这条道路上,技术创新就是红云集团手中披荆斩棘的利剑。在锻造这把利剑的技改工作中,量身定做生产工艺线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技改之初,我们就对设备尤其是制丝线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考察。”武怡介绍,以前红云集团购买了一条生产线,其加工范围和加工条件都是固定的。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品牌特色。“现在,我们反过来,按品牌的需求、产品的工艺特色来设计生产线。”武怡说,在整个技改过程中,红云集团已经拥有了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仅是对制丝线的改造,就已经申报了好几项国家专利,而随着技改的推进,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亮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