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云模式”之四:春泥护花 向善向上

2008-02-09来源:春城晚报
    “红云集团是云南各族人民的集团。”2005年10月,集团总裁朱绍明在集团的成立仪式上说的这番话,给红云集团定下了一个热心支持公益活动、关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调。
 
    据统计,2005年至今,红云集团及下属企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已支出近亿元,其中包括“润滇工程”,昆明、曲靖两地的“扶贫工程”,对口帮扶云南镇康、富宁两地的“兴边富民”工程,送达宁洱灾区的300万元捐款,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百书赠百校”活动。
 
    “我们每年都有300—500万元是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的,捐助资金的流向包括了很多原先不是我们扶贫基地的地方。”红云集团副总裁许力为说。红云集团除了集体送温暖外,很多职工也自发捐助贫困大学生。“这些我们都会积极参与,尽到国有企业的责任。”
 
    红云集团用“为了明天更美好”来概括回报社会的初衷:当弱小需要扶助,当温暖需要传递,当正义需要维护,当和谐需要共建,我们尽心尽力担当着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红云“镇康队”的另类扶贫
 
    在家里的时候,从来没想到出来打工还可以住这么好的地方。这里的条件比我们的高中宿舍还好。——红云“镇康队”成员杨学仙
 
    小黑板上写着春节回家订车票的通知,楼道里空气清新;房间里床铺折叠整齐,甚至还隔成单间配上了专供洗漱用的水龙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就是镇康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宿舍。
 
    家住镇康县军赛乡忙吉利村的佤族女孩杨学仙今年刚满20,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去年9月份刚刚进入红云集团,现在就住在这栋宿舍里,每天按时上下班,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是一名熟练的“解把工”。进入红云集团不到3个月,月工资就可以拿到1100多元。“到现在已经攒下两千多块钱了,今年过年不回家,还可以拿到加班费。”杨学仙言语中掩饰不住兴奋。
 
    杨学仙只是红云集团里“镇康队”中的普通一员。在红云集团整理车间忙碌的流水线上,就有80个这样的镇康籍工人。他们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20岁,都是红云集团在挂钩扶贫点镇康县对口招聘的季节性临时工。每年9月到次年5月的烤烟季节,从镇康县扶贫办带队过来的镇康青年就进入红云集团,经过培训后,走上流水线,成为红云集团的临时工。这项工程从2005年5月份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接纳了210多名镇康籍临时工。
 
    “以前我们招的都是寻甸、嵩明的临时工,但为了落实对口扶贫工作,我们还是保证每年留给镇康80个名额。”车间主任飞旭云说。
 
    谈到在红云工作的感受,来自镇康县田坝镇的王习云滔滔不绝。他在矿山做过小工,下过矿井,严酷的工作环境和经常拖欠工资让他深受其苦。“2005年来到红云,工资月月按时发,还帮我买了保险。”王习云很高兴,“在红云工作,感觉安全多啰!”
 
    “我们镇康是一个贫困县,社保工作压力很大,红云集团确实帮了我们不少忙。”镇康县社保局的徐广明感慨地说。他现在是“镇康队”的带队人,负责协助红云集团对“镇康队”的管理工作,平时担任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工作,还要经常巡夜,保证“镇康队”的安全。“工作上的安全交给红云集团,我负责他们工作后的安全就行了。”徐广明说,“镇康的青年在红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里工作,我们都很放心。”
 
    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我们不仅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赚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长长见识,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观念。观念比工资更重要。——红云集团昆明卷烟厂整理车间党支部书记张群
 
    在宿舍里,见证“镇康队”进入红云始末的红云集团昆烟整理车间党支部书记张群指着工人鞋架告诉记者:“他们刚来的时候穿的是当地特有的布鞋,现在都买了休闲鞋、旅游鞋。”从这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了他们进入红云以后的变化。
 
    观念比工资更重要。这是红云集团一贯坚持的扶贫新思路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车间主任飞旭云至今还记得,他面对第一批进入红云的镇康籍临时工时的情景,“当时很多人上班都趿着拖鞋,别提上流水线上工作,就是让他们站个队都很困难。点名到第三个的时候第一个已经蹲下去了,完全没有一点纪律性。”
 
    红云集团在扶贫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改变观念的重要性,“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结合当地实际,红云集团针对镇康扶贫点制定了两套方案,出资帮助当地人民解决最迫切的饮水困难,这算是“输血”,为的是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在“造血”方面,一个是在当地建立希望小学,同时设立助学金资助当地的贫困大中专学生,另一个则是组织劳务输入,让有一定学习潜力的青年进入红云集团,接受规范化的培训,学习科学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新的观念和想法。红云集团里的“镇康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经过培训,现在的“镇康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记者采访时正好赶上镇康队参加“生产一部整理车间职工国家考烟42级标准培训班考试”,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检验着桌上的烟叶,并认真地做着记录,完全是一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模样。
 
    “看着一个一个的镇康队临时工人在红云集团的工作学习中,都有所进步,有的在昆明找到了女朋友,有的结了婚去了沿海。我们感到由衷地欣慰,有一种深深的成就感。”张群说。
 
    “镇康队”只是红云集团众多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红云集团在回报社会的路上一直努力的背影。
 
    云生天地间
 
    积极投入公益活动是一个大企业应该有的境界。——红云集团工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华业顺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润滇工程”和“兴边富民工程”,帮助支持新农村建设;冠名支持“红云先进文化论坛”;设立“红云爱心助学”,举办    “红云书卷润心田,百书赠百校”活动等等,短短两年时间里,红云集团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投入近亿元,堪称大手笔。
 
    为什么把大量的力气花在公益事业上呢?
 
    “企业的成长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离不开周围环境的滋养。这个环境,指的是在政府、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华业顺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关注和积极参与公益行动,是红云集团企业核心价值中‘和谐’二字的一种体现。”她说。
 
    红云人深深明白,红云集团作为一个重点企业,它的成长和发展是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消费者的信赖和人民的一贯支持分不开的。“积极投入公益活动是一个大企业应该有的境界。”华业顺说,公益事业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不是红云集团追求的目标。在公益行动中,红云集团一直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的原则,体现在一贯的“长于一方,造福一方”的过程中。红云集团关注公益,与以往不同——并不是出于安排、完成任务,而是自觉自愿地努力在做。
 
    “我们基本上是做了再说,并不想张扬。”华业顺说,红云人做公益总有一种惶恐:行善,你快乐,但会不会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特别在一对一的针对大学生的资助中,孩子们的感受和心情更让红云人关注。所以,他们往往只是每年定期寄钱,而并没有想通过大学生来为企业做什么宣传。
 
    “这样的善举,超越了做烟企业本身,已上升成为组织的价值。”华业顺说。
 
    公益成就企业文化
 
    “星星能够卖钱多好!”——一个曾因家贫而无法完成学业的镇康孩子令人辛酸地感叹。现在他得到了红云集团的资助,将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当华业顺第一次来到镇康县进行扶贫帮困的时候,“看到3个孩子坐一张桌子上,我心都是酸的。”而现在,镇康、富宁等地的红云希望小学的课具、教具全部都已经配齐。红云集团继而设立了助学资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两年来,企业员工自发捐赠近40万元捐赠山乡孩子。此外,红云集团新近还设立了助教资金,奖励那些在山乡中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的老师。
 
    在红云集团重点资助的镇康县,常会有当地人来到昆明,给红云集团的员工带上土酒、菠萝等土特产,“就像亲人一般。”华业顺说,这些心灵上的交流,教会了每一个员工一件事:人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而这恰好也是红云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参与公益事业,也是企业成长的需要,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价值,这超越了只会赚钱本身。它给与团队一种向上的力量,始终支撑着企业向前发展。”华业顺说。而这种收获,是在做公益事业之初压根没人想到的,但它的力量又大得让人吃惊。参与公益行动,让红云集团的职工有了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很多红云集团的员工心里,每次到镇康去参与帮扶济困,完全是一场感动之旅。红云人把爱心留下了,更坚定了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信念。华业顺将之看做“荡涤灵魂的洗礼”。
 
    “员工通过参与公益行动,学会了相互尊重、向善向上这一主流价值观。这种尊重,更是尊重一个人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华业顺有一种看法:公益,是打造员工忠诚度和自豪感、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举措,是“企业塑造人”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每个企业员工深刻领会企业文化,加深对企业的认同感,为更好地实现红云集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为社会创造恒久价值”的企业使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关文章